聊齋志異《閻羅》原文
萊蕪秀才李中之(1),性直諒不阿(2)。每數(shù)日,輒死去,僵然如尸,三四日始醒?;騿査?,則隱秘不泄。時邑有張生者,亦數(shù)日一死。語人曰:“李中之,閻羅也。余至陰司,亦其屬曹(3)。”其門殿對聯(lián)(4),俱能述之。
或問:“李昨赴陰司何事?”張曰:“不能具述。惟提勘曹操(5),笞二十?!?/p>
異史氏曰:“阿瞞一案(6),想更數(shù)十閻羅矣(7)。畜道、劍山,種種具在(8),宜得何罪,不勞挹取(9);乃數(shù)千年不決,何也?豈以臨刑之囚,快于速割(10),故使之求死不得也?異已(11)!”
據(jù)《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萊蕪:縣名,清屬泰安府,即今山東省萊蕪市,現(xiàn)屬濟南市管轄。
(2)直諒不阿:正直誠信,不曲徇私情。《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商君書·慎法》:“夫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p>
(3)屬曹:屬官;屬下分職辦事人員。舊時朝廷和各級官府分職辦事,稱分曹;其屬官稱曹官。
(4)門殿:閻羅王府的大門和正殿。
(5)提勘:提審。曹操,字孟德,漢沛國譙人。年二十舉孝廉。曾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后起兵討董卓,逼獻(xiàn)帝都許昌,擊滅袁紹、袁術(shù)、劉表,逐漸統(tǒng)一我國北部地區(qū)。位至丞相,大將軍,封魏王。曹丕代漢稱帝,追尊為魏太祖武皇帝。在多數(shù)舊史家、文人和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曹操是惡行累累的奸臣。蒲松齡也持這種看法。
(6)阿瞞:曹操小字?!度龂尽の褐尽の涞奂o(jì)》注引《曹瞞傳》:“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7)更:經(jīng)歷。
(8)“畜道、劍山”二句:意謂冥罰惡人轉(zhuǎn)生為畜牲或到劍山等處受酷刑,種種章程都很明確。
(9)“宜得何罪”二句:意謂曹操罪惡昭彰,量罪用刑并不費難。挹取,謂斟酌量刑。
(10)“臨刑之囚”二句:被判死刑的罪犯,以速死為快,以免零星受苦。
(11)異已:太奇怪了。已,同“矣”。
聊齋志異《閻羅》翻譯
山東萊蕪有個秀才叫李中之,性格正直誠信,不循私情。每隔幾天,就會死去,身體僵硬的像尸體一樣,三四天后才醒來。有人問他見到了什么,他也保密不說。同鄉(xiāng)有個張生,也幾天就死一次。(張生)對人說:“李中之,是閻羅。我到了陰司,也是陰司里他手下的辦事人員。”就連閻羅王府的大門和正殿的對聯(lián),這個張生都能詳細(xì)的復(fù)述出來。
有人問:“李中之昨 天去陰司有什么事?”張生說:“不能詳細(xì)的告訴你。只知道他提審了曹操,還打了他二十鞭子?!?/p>
蒲松齡說:“曹操一案,想來已經(jīng)經(jīng)過數(shù)十任閻羅審理了吧。處罰他轉(zhuǎn)生為牲口或者光腳在劍山上爬行等處罰都應(yīng)該罪名成立吧,曹操罪惡昭彰,量罪用刑并不費難;可是幾千年過去都沒能判決出結(jié)果,原因何在呢?難道因為被判死刑的罪犯,以速死為快,以免零星受苦,所以才讓曹操在陰間遲遲不能被判決,讓他求死不得么?太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