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如果說匈牙利在米克洛斯·楊索之后還有什么藝術(shù)電影的雄辯者的話,那么貝拉·塔爾就是唯一的候選人,這個瘋顛顛的家伙絕對是一個天才。 導演貝拉·塔爾被譽為20世紀最后一位歐洲電影大師,電影藝術(shù)的“珠穆朗瑪峰”。 這位電影藝術(shù)家以拍攝長鏡頭而聞名,他的電影一般都緊隨著某個人物展開,鏡頭默默的拍攝著人物的一舉一動,去觸摸人性不可回避的單調(diào)與躁狂。 早期的貝拉·塔爾喜歡拍攝“虛構(gòu)紀實片”,使用令人頭暈作嘔的手提式攝影、拍攝大量的特寫鏡頭,影片呈現(xiàn)出的是粗糲甚至是粗糙的風格。 到了后期,他卻“正經(jīng)”了起來,開始使用不得了的長鏡頭。 在長鏡頭的使用上,塔爾有著超越所有前輩的野心,顯然也有這個能力,在長達7個半小時的《撒旦的探戈》中,他只拍攝了區(qū)區(qū)150個鏡頭。這些長鏡頭讓一些影迷如癡如醉,回味無窮。 貝拉·塔爾的電影作品中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重視敘事的功能,比起向觀眾交代清楚故事脈絡(luò),他更希望讓觀眾在沉浸電影情節(jié)的同時去思考他所想傳達的思想。 他一生都在努力將他的鏡頭對準人民,和塔可夫斯基一樣,他在對待藝術(shù)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他年輕時也曾和當局針鋒相對,甚至因此入獄。 塔爾不懈地用他那充滿藝術(shù)魅力的黑白影像和幾乎完美的長鏡頭讓全世界關(guān)注的目光集中在被邊緣化的東歐國家。 他的影片是東歐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展現(xiàn)了嚴酷的現(xiàn)實和人們苦難的命運,探討著國家、社會和人性之間的聯(lián)系和沖突。 飽含著對歷史的反思和對制度的批判,喚起人民對自我乃至民族未來命運的思考,充滿著寫實主義色彩和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貝拉·塔爾最廣為人知的三部電影,《鯨魚馬戲團》、《都靈之馬》和《撒旦探戈》。 《鯨魚馬戲團》是塔爾巔峰時期的一部力作,是一部成功的挑戰(zhàn)了好萊塢的電影,它以截然不同的敘述視角和拍攝手法讓你所熟知的電影理論變得陌生起來。 影片耗時四年,先后與7位攝影師合作。在這部電影中,用光、布景、場面調(diào)度和攝影處處透露了塔爾大師級的處理手法,加之對充滿質(zhì)感的黑白影像的純熟運用,使得整部電影富有極其深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該片講述了匈牙利小鎮(zhèn)上來了一個有鯨魚的尸體和神秘的王子的馬戲團后所發(fā)生的故事。 劇情以輪轉(zhuǎn)式的從某一個角色的觀點游移到另一個角色,融合了早期紀錄劇情片式的真實。
加上精準的場面調(diào)度及強烈的視覺風格,以表現(xiàn)出東歐社會的現(xiàn)況,一塊身處在歐洲社會的中央,卻是國際社會最邊緣局外的景況。
《鯨魚馬戲團》為貝拉·塔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聲譽,但在電影問世后的5年間,他卻再沒有新片面世。
當時適逢電影介質(zhì)的更迭,貝拉·塔爾對此本身就抱有極大的警覺性。他不僅對21世紀以來全面普及的“數(shù)字攝影”嗤之以鼻。 而且比很多“膠片控導演”更為苛刻的是,塔爾甚至對上世紀80年代柯達對彩色膠片的改進都無法認同。
塔爾在每次專訪時都不斷用掛在嘴邊的“合成色”和“塑料感”形容著這類彩色膠片。 所以在此之后塔爾的五部長片電影也一律為黑白片。
2011年,貝拉·塔爾拍攝了《都靈之馬》,這也是貝拉·塔爾的封鏡之作。 《都靈之馬》是第一部,或許也將是唯一一部僅出現(xiàn)了片頭字幕就獲得熱烈掌聲的電影。塔爾的作品如此難以下咽,但是沒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偉大的藝術(shù)價值。
該片體現(xiàn)出貝拉·塔爾對農(nóng)村、鄉(xiāng)間等前現(xiàn)代生活的關(guān)注與留戀,對手工時代的生存方式、工作技能心存敬意。
這些都體現(xiàn)在該片令人驚嘆的細節(jié)中,那種讓人緊鎖雙眉、仿佛要與主人公休戚與共的感覺,是普通電影無法帶給我們的。
他的導演生涯共拍攝了10部長片電影,其中最負盛名的是1994年上映的《撒旦探戈》。
這部電影根據(jù)匈牙利著名文學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的同名小說改編,該片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匈牙利的一個破舊的小村莊里,生活幾乎陷入僵局的故事。 雖然影片時長達到驚人的7小時30分鐘,卻被蘇珊·桑塔格形容為“每一分鐘都雷霆萬鈞。”
美國名導加斯·范·桑特也是在看到《撒旦探戈》之后才借此靈感拍出了擁有復雜長鏡頭調(diào)度的《大象》,并且贏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
他也和大多數(shù)歐洲文藝片導演一樣,對錢沒有概念,他可以用20萬歐元去拆掉一個礙眼的腳手架,為的就是“好看”。
影片《來自倫敦的男人》開拍前,歐洲電影的各界精英為貝拉湊集了數(shù)百萬歐元的經(jīng)費,著名制作人赫伯特·巴尚更是傾囊全出,把自己的所有財產(chǎn)都拿去做了抵押。 可是大手大腳的貝拉在開拍沒有幾天后就將這筆錢花了個精光。 眼見自己破產(chǎn)的巴尚走投無路,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自縊身亡。 要藝術(shù)不要商業(yè)?事實證明這會害死人的。 商業(yè)電影是用來娛樂的,而有些則會讓人對電影這門藝術(shù)肅然起敬,塔爾的《鯨魚馬戲團》理所當然是后者。
因此,這樣的電影,不能等著接受信息,而要主動走進去,那些緩慢流動的畫面,正是為了給感受和思考留下足夠的時間。
漫電影在此特別推薦給你,《鯨魚馬戲團》、《撒旦探戈》、《都靈之馬》。 1 編劇: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主演: 拉爾斯·魯?shù)婪?/span>
2 編劇: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主演: 亞諾什·德爾日
3 編劇: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主演: Mihály Ví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