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言小語 大董:如果穿越回西周,你覺得怎么跟西周人聊《易經(jīng)》才能顯得你很厲害? 小董:西周?那首先得聽得懂西周時的話。 大董:當然聽得懂。 小董:還得會說西周的話。 大董:當然會說。 小董:那還得找到懂《易經(jīng)》的人,西周也沒多少人能學(xué)《易經(jīng)》吧。 大董:別太當真好不,都說了是“如果穿越”,不是真穿越。 這孩子咋這么實誠呢? 我還是直奔主題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么經(jīng)典的話,為啥會被打出來? 因為西周的時候,這兩句話還沒寫出來。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易經(jīng)》(又稱《周易》),是由“經(jīng)”和“傳”兩部分組成的。 “經(jīng)”由六十四卦加上每卦的卦辭和爻辭組成。 傳說伏羲畫八卦后,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這就是《易經(jīng)》的“經(jīng)”。后來也有人說爻辭是周文王兒子周公作的,又有說是西周史官寫的,這些考據(jù)我們就別管了,總之,“經(jīng)”成書時間在西周。 “傳”也稱《易傳》或《易大傳》。 傳說孔子讀易,讀得“韋編三絕”,竹簡都翻散多次,寫了稱為“十翼”的讀易報告,這“十翼”就是《易傳》,是對《易經(jīng)》“經(jīng)”的注釋。 十翼是指:《文言》,《彖傳》,《象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七種十篇文章。 后來有考證說,《易傳》不見得是孔子寫的,可能孔子寫了一些,孔子的后人和后人的后人又寫了一些,這些考據(jù)我們也別管,反正《易傳》在戰(zhàn)國都寫完了。 《易傳》影響很大,后世把西周的“經(jīng)”和戰(zhàn)國的“傳”編到了一起,統(tǒng)稱為《易經(jīng)》,又稱《周易》。 象大家超級喜歡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都是《易傳》里的,西周的人沒看到過哦。 大人者,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那么著名的大白話,當然也是《易傳》的。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這種看了頭暈發(fā)蒙,不知所云的,才是“經(jīng)”里的。 現(xiàn)在的《周易》里,超過三分之二的文字,都是“傳”。 舉乾卦為例,除去卦名,乾卦總字數(shù)996字,屬于“經(jīng)”的文字只有下面這67個: 乾:元亨,利貞。(此為卦辭,下面為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其余929字,都是《易傳》的。
大董:你現(xiàn)在才知道啊,《易傳》好懂??!“經(jīng)”里,除了乾卦的元亨利貞、亢龍有悔、群龍無首之外,其他內(nèi)容,一般人聽都沒聽過。讓你直接背“經(jīng)”,估計你直接躺倒不干了。 小董:那我不說文字了,我說河圖洛書吧,這個比《易經(jīng)》還早。 河圖洛書在歷史上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 傳說伏羲時代,黃河出了一匹龍頭馬身的龍馬,背著河圖,伏羲據(jù)河圖畫了八卦。 大禹時,洛水出了一只神龜,背著洛書,大禹據(jù)此治水,并作洪范九疇治理國家。 河圖洛書出現(xiàn)在西周之前,不過如果你拿上面的兩幅圖對西周人說這是河圖洛書,搞不好也會被亂棒打出。 因為河圖洛書到底長啥樣,啥內(nèi)容,是圖還是文字,上古沒流傳下來。 上面的河圖洛書圖是宋代的華山道士陳摶(tuán)傳出來的,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稱這兩幅圖為河圖洛書,但你拿到西周去的話,最好別說這是河圖洛書,萬一西周的河圖洛書不長這樣呢? 小董:那么麻煩,算了,不說河洛,說別的吧。 可是,太極八卦圖也一樣有風險哦。 和河圖洛書的道理一樣,西周時,排成一個圈的八卦應(yīng)該有了,但是八卦中間黑白的陰陽魚太極圖在西周可沒有,歷史上畫出過很多不一樣的太極圖,上面這個最流行的太極圖,也是北宋的陳摶傳出來的。 小董快暈倒了:“算了,我還是帶上點烏龜殼去算卦吧。” 算卦用烏龜殼?你犯了常識性錯誤,會被鄙視的。 西周算命不流行烏龜殼了,用蓍草,商朝才用龜殼。 商朝用龜殼叫卜,把龜殼燒出裂縫來看吉兇,并不排卦。 周朝用蓍草叫筮(shì),用蓍草排很多很多遍排出一個六爻卦來,根據(jù)卦來看吉兇,西周人算卦要用五十根蓍草,你帶一堆蓍草去才合適。 卜: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 筮:《易》卦用蓍也。 蓍:蒿屬,生十(千)歲,百莖,《易》以爲數(shù)。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現(xiàn)在名字叫做蓍草的草也有:
但這個蓍草是不是西周算卦用的蓍草,還真不知道。 西周用蓍草算命,是因為他們認為蓍草能長千百年,超級長壽,而且異象紛呈,簡直是神草,有書為證: 蓍生地,于殷凋殞一千歲。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shù),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于下。 另外,算卦的蓍草都得特別長,天子用九尺長的,一般士用三尺長的,這么長的蓍草,也真不好找。 小董:連個蓍草都那么麻煩,算了,不穿越了,穿回去也沒啥能顯擺的。 大董:這可不見得,從西周到現(xiàn)在,那么多人把《易經(jīng)》研究了兩千多年,隨便拿點研究成果出來,都可以在西周人面前冒充易經(jīng)大師了。 前面說過,《易經(jīng)》分成“經(jīng)”和“傳”兩部分,分別在西周和戰(zhàn)國寫成,戰(zhàn)國之后,兩千年時間里,歷代學(xué)者對《易經(jīng)》研究出了很多東西,這些后代的研究成果,叫易學(xué)。 《易經(jīng)》要分成經(jīng)、傳、學(xué)三個方面來看。 西周的“經(jīng)”是卜筮之書。 戰(zhàn)國的“傳”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給《易經(jīng)》做的哲理化注解,是哲學(xué)書。 后代的“學(xué)”則開枝散葉散出了很多很多東西,什么學(xué)問都往易上靠,《易經(jīng)》的微言大義越來越多,比如用春夏秋冬等各種概念去對應(yīng)解釋乾卦的元亨利貞四個字,比如五行生克配八卦,比如把六十四卦配進二十四節(jié)氣和七十二候,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各種算命看風水的方法。另外還畫出了很多和易有關(guān)的圖。比如下面這些:
“天才啊,你居然研究出了這么多東西?!?/span> 大言小語 大董:咋樣,在西周冒充下易經(jīng)大師好像也不難吧? 小董:好像是不難。 大董:不過你在冒充前,至少得先把六十四卦畫熟吧,別一出手,卦畫錯了,基本功要打好!是不? 小董:是的是的。 大董:那你今天把六十四卦畫一遍吧。 小董:???我還有好多事情呢,改天畫…… 唉,讓小董畫個卦可真不容易,我畫上面這幾幅畫可花了一天時間啊。 對了,封面的“易經(jīng)”和漫畫里的“西周易經(jīng)沙龍”幾個字我寫的不是小篆,是甲骨文和金文,因為西周的時候沒小篆,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這幾個字都有幾種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 畫這幾幅畫真花時間啊,我又不學(xué)畫畫的,干嘛把自己累得半死去畫漫畫啊? 難道是因為有了下面這個功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