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探春  銅先于鐵使用。青銅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開始使用。饕餮紋,也叫獸面紋,它是古代銅器中最常見花紋之一。青銅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國之重器。到了戰(zhàn)國銅被大量使用,青銅器具逐步成為生活用品。在唐代,擁有一面光潔的銅鏡,天天照一照,那是婦女最為榮耀而體面的事情。元明以后,銅器制作的器物比比皆是。因此,銅匠在舊時手工匠行當(dāng)中占有一席之地。銅有青銅、紫銅、黃銅等許多種類,種類不同主要是因其中的配方不同而成。青銅含有80%的銅,4%的鋅和16%的錫。紫銅又叫紅銅,是比較純凈的一種銅,塑性、導(dǎo)電性都較好,但強度、硬度較差。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呈淡黃色。黃銅中鋅含量越高硬度越大,當(dāng)含鋅量小于35%時,塑性好,適于冷熱鍛造加工。銅匠并不煉銅,但要會鑄銅錠,以銅錠來打制各種銅器,或者以銅板為原料,用錘子鍛打成形。銅器主要有銅鏟、銅鍋、銅瓢、銅壺、銅茶盤、銅鎖之類的器皿,因為銅制品不易生銹,且容易打理,匠人打制的銅器不斷向裝飾性物件延伸,許多精巧的飾件小巧玲瓏,深受人們的歡迎。銅匠敬奉的祖師爺是紅爐仙師“太上老君”。銅匠按營業(yè)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作坊店鋪的,一般都有自己的煉爐(八卦爐),為客戶預(yù)訂的銅器物件,承攬各種銅器生意,雇主或上門索取,或由匠人送貨上門;另一種是挑擔(dān)游走鄉(xiāng)村的。一副挑擔(dān),箱柜里裝盛著一應(yīng)工具,天剛放亮,匠人便挑擔(dān)上路,游街串巷,手持“銅串子”不時地搖晃,發(fā)出丁鈴脆響招攬生意。以平江東鄉(xiāng)的長壽街為例,原有老銅匠劉厚增,他家三代做銅匠生意,傳到孫子劉建勛時,其孫子成為鎮(zhèn)辦機械廠的專職銅匠(1958年大兵團作戰(zhàn)時),1961年機械廠分解成立了五金社等工匠組織,劉成了五金社的成員,銅匠還有羅順生、羅雨文、華繼成、陳求生、余叢生、方德光等,生意還挺紅火。再拿北鄉(xiāng)的梅仙鎮(zhèn)來說,打銅手藝的第一代傳人是清代的朱瑞清,他的手藝是從湖北通城的銅匠師傅那里學(xué)來的,之后代代相傳,傳到了第四代。一家班的技藝傳授與被傳授,繞開了人家拜師當(dāng)學(xué)徒須做一年雜務(wù)的入門階段,個個打下了扎實的童子功。 銅匠工具有工具擔(dān)、風(fēng)箱、澆鑄油槽、鐵砧、鐵錘(大小不一,大的4-5斤重,一頭圓形,一頭扁方形)、火鉗、銼刀、刮刀、鑿子和若干個鏨子,還有模具。輔助材料有:銅焊條、錫焊條及木炭等。銅匠加工的工藝比較復(fù)雜,一般以加工黃銅為主。首先是澆鑄銅錠。先把廢碎的熟銅片(叫老黃銅)置于陶泥罐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鋅(紫銅打制也要加入適量的鋅,不然易裂,不好打),放到炭火爐中去燒熔,熔化后用火鉗鉗起泥罐,將銅液鑄入油槽中冷卻。油槽是鐵鑄的,長一尺八寸長,半寸高。一條銅錠有8至9斤重,冷卻后即可加工。加工時要根據(jù)物件需銅量將銅錠用鏨子截斷成小塊,進行錘擊,并用鐵錘的扁方形那頭用推開的方法將銅塊推長、推薄、推圓。鍛造銅構(gòu)件時有句經(jīng)驗性口訣:“不打紅,不打黑,單打豬肝牛肉色?!?/span>銅匠不同于鐵匠,鐵匠打鐵的活很累,銅匠是手工活,坐在小凳上,敲敲打打,不需要消耗太大的體力。與鐵匠相比,銅匠不用大錘、大鏨子,銅匠師傅的工具一般較精巧,敲敲打打為主活,不需要光著膀子甩大錘。因黃銅本身具有柔軟性,但常用的器物需一定的硬度,銅匠除了把銅構(gòu)件鉗入爐中見火,再在鐵砧上均勻錘擊外,還需待器物冷卻再繼續(xù)錘打,以使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此道工序就稱“點冷錘”。所以銅匠愛說:“冷不冷,熱不熱,也打得。”比如打一把銅壺,其構(gòu)件就有桶子、寶蓋、底板、四角銅爪、頂蓋、嘴、鋬等,打制時需從銅錠上用鏨子截取7塊以上大小不等的銅塊,每塊分量多少,銅匠心中有數(shù),截多了不好,截少了也不行。鍛打既要細心,又要耐心,右手使錘,左手握鉗,大小錘交換使用。銅壺難打的是寶蓋,要打成拱頂形,還要卷個頸,怎么卷怎么打?這就要左手持卡鉗將其帶火(燒紅)哈到牛角砧上去錘軋。上壺嘴是套進去后要從壺內(nèi)卷口,打反錘錘好,再焊住。壺蓋頂要用鉆鉆眼,配上一個圓鋬。幾個主件打好后要焊接,焊銅器有老焊和嫩焊之分,焊銅內(nèi)要加點響銅才好焊,老焊可以錘打,嫩焊是生銅焊,不能錘打。寶蓋、壺底用嫩焊,壺嘴、壺蓋用老焊焊接。有的銅器可用錫焊,但這種銅器不能過火燒,否則錫會融化。銅壺提鋬一般用鐵打,可省些銅。又比如打茴絲刨的刨皮子(有手刨和箱刨),規(guī)格不一,每一款刨皮子都有一“公”一“母”兩塊模具,公模是銅質(zhì)的,母模是鉛質(zhì)的。將母模放在鐵砧上,將錘好的銅皮覆在母模上,公模放在銅皮上,并用左手持鉗握住,右手使大錘錘打,打一遍后將銅皮投放爐中退一次火,一塊銅皮要接連錘上七、八次,退七、八次火,與模具絲溝相吻合了才算打成,最后還要用圓條銼將絲孔清理一下,并在邊緣鏤上幾個小眼,以便上刨板釘釘子。再比如打水煙筒。水煙筒是嗜好吸草煙者的吸煙工具,由煙筒頸管、肚兜、點煙斗、煙絲筒等組成,是銅器打制中工藝難度較大的一種物件。從頸管連肚兜一起打出來,不用焊接者為上品,首先裁出一塊約八寸長、一頭窄一頭寬的銅板來,見火鍛成一定厚度,然后一邊見火一邊將其錘卷,先從煙筒嘴處(即銅塊窄的一頭)卷起,并套一根鐵棒,漸次將銅板錘卷成管,這是一項慢功夫,圖不得快,直到頸管連肚兜鍛錘成一只鵝腿形,轉(zhuǎn)彎處過渡自然,不現(xiàn)皺褶。接著在“鵝腿”正面鉆開一個圓眼,將做好的點煙斗下節(jié)套上焊好(上節(jié)由大小兩段構(gòu)成,可以抽動)。肚兜底下焊上一個圓底,主件即做成。然后再將配件——肚兜后的煙絲筒、兩側(cè)的香火小插筒、中間掛繩練的小鏨、頸管處裝飾的小圓箍,以及煙筒的外銅套全部打制、焊接好,再進入打磨拋光環(huán)節(jié)。一個精致的水煙筒既是實用品,又是工藝品,制作出來要花上3天工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個手藝人的專心細致,只有把心都放在活計上,這活計做出來才是活的!還比如打制銅鎖。舊時沒有專門的鎖匠,以前用的鎖都是由銅匠制作出來的銅鎖。打制銅鎖工藝最難也最巧。巧匠能制作出上百種鎖具,如:爪頭鎖、丁字鎖、工字鎖、孔明鎖(內(nèi)有幾個鎖等)、碰鎖、猴子打筋斗鎖、倉門鎖等。鎖型各不相同,鑰匙各不相同,進鑰匙的洞門亦各不相同,因而一個鑰匙只能開一把鎖,而不能互相套開。而倉門鎖更奇妙,內(nèi)有3個孔,配有3片鑰匙,可由三人各執(zhí)其一。開鎖時,須三人到場,并按次序逐個開鎖,才能打開。銅器物打制成形后,一般都需要進行打磨拋光,這道工序也是很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先用銼刀銼光,再用刮刀從上往下刮,直至器物錚明徹亮方可。以上只是代表性地敘述幾種銅器的制作技術(shù),還有不少銅制品除了鍛打、焊接、拋光,還要鏨刻、鐫鏤各種花紋,這些技術(shù)都需要手藝人不斷磨礪,熟能生巧。銅制品很多,還有銅鐘、銅面盆、銅香爐、銅腳爐、銅燭臺、銅勺、銅鏟子、銅煙斗、銅門扣、銅角、銅花等等,不計其數(shù)。銅匠除了在學(xué)徒期間認真跟師學(xué)習(xí)外,還要自己悉心領(lǐng)會,觸類旁通。銅匠不同于鐵匠,鐵匠打鐵的活很累,銅匠是手工活,敲敲打打,沒有太大的體力活。與鐵匠相比,銅匠沒有大錘、大鏨子,銅匠師傅的工具一般較精巧,敲敲打打為主活,不需要掄起膀子耍大錘。這里還需補充一點,因銅本身具有相對柔軟性,但常用的器物需一定的硬度,銅匠必須把整個器物均勻錘擊,使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此道工序就稱“點冷錘”。如果是工藝品,則需要在配制好的酸醋和鹽液中浸泡幾天,然后用木炭粉擦拭,再漂洗、曬干,讓其恢復(fù)原銅制品本來的色澤。銅匠師傅焊接、修補、打磨之類的技術(shù)活較多,他的箱柜里多的是銅條和錫焊條。銅匠與鐵匠比較,鐵匠做的是粗活,爐火里求財,拼的是體力,但他們不太講究工作場面的整潔,而銅匠則不然,銅匠師傅個個手勤,常常把自己做出的器物擦拭得干干凈凈,光鑒照人。一件新的銅器皿經(jīng)過匠人的擦拭,便有了幾分靈氣,幾分可愛。鄉(xiāng)村的小戶人家相比追求美觀,更講究結(jié)實耐用,貧寒之家使用銅制品的較少,大戶人家多使用銅器且擦拭得光可鑒人。農(nóng)耕時代閨女出嫁時,家中有些積蓄的人家,往往會在嫁妝上配上幾個銅包角,或是打制幾把銅鎖、一副銅帳鉤,陪送閨女一個銅洗臉盆,因為這些銅飾件都裝飾在顯眼處,讓人一望而知主人的心情。還有的要陪送一個小銅錘、一個銅鉗子、一把銅刮子,方便閨女當(dāng)媳婦后做女工用。舊時,銅制品消費大戶當(dāng)然是官宦富紳之家,尤其是一些官場新貴,他們一般講究闊氣和排場,新宅院落成之日,必定在大門上安裝銅質(zhì)、虎頭帶環(huán)的圓形門扣。高聳的門樓配上兩扇威武的大門,形成一派威嚴(yán)氣勢。富豪之家用銅制門扣,一是彰顯身份和地位,二是炫耀財富和權(quán)勢,三是用虎頭做門扣可以辟邪保平安。一般來說,銅匠師傅最喜歡接手大戶人家做門扣生意,攬下一樁大戶人家做門楣的活路,便是擁有向同行炫耀的資本。況且,有老話說“三代做官,不可輕師慢匠”,大戶人家的飲食招待一般是不錯的,藝匠們“三分賺錢,七分賺吃”,也算是可以的活路。其實,鄉(xiāng)村間的銅匠師傅大多還是修理小件銅器的居多,縫縫補補,敲敲打打,無非掙一份辛苦錢。一些手藝精到的銅匠師傅活路較寬,什么樣的器皿,什么樣的物件都能做。但是,平江地方銅匠師傅從不接手制作鑼鈔等“響器”(樂器),響器由外地專業(yè)師傅制作,據(jù)說這是由祖師爺對后世徒弟的分工,要留碗飯給別人吃。有些銅匠師傅開爐鑄銅,除了打制新銅器外,還要修補一些舊器皿上不易縫補的裂縫或不規(guī)則的漏洞。有些銅制物件長期擱置不用,便銅銹斑斑,甚至出現(xiàn)腐蝕洞,銅匠師傅便先行敲打腐蝕斑痕,細心縫補。經(jīng)過銅匠師傅的一番打理,一件銅器就會修舊如新,再經(jīng)過匠人的擦拭,光潔的銅面就會呈現(xiàn)出一層亮光。 如今,鄉(xiāng)村的街巷已經(jīng)難得見到銅匠師傅的身影了,那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那脫袈暫豌~片晃動的清脆聲響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不過,在平江也有祖?zhèn)縻~藝煥發(fā)生機的現(xiàn)象。就是前頭說到的梅仙鎮(zhèn)第一代銅匠傳人朱瑞清之后的曾孫,即朱家第四代銅藝傳人朱對根、朱興根、朱正根三兄弟仍在做著銅匠生意,且他們的技藝卓爾不凡,前景可觀。原因是手工打制出來的銅器鍛造工夫扎實,質(zhì)量可靠,比工廠機械加工出來的要經(jīng)久耐用得多,且手工制品的觀賞性及收藏價值都是不錯的。特別是銅制器皿具有不錯的保健功能,人體需要的銅元素和鋅元素都可以從手工銅制品得到補充。如今,朱氏三兄弟已將他們的祖?zhèn)縻~藝申報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作者簡介 方探春(網(wǎng)名春風(fēng)淺草,筆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愛好文學(xué),現(xiàn)為平江縣文聯(lián)會員,平江縣詩聯(lián)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湖南詩詞協(xié)會、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有詩詞、散文發(fā)表,還應(yīng)縣政協(xié)之邀采編文史,主撰《平江記憶 . 藝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盧宗仁專輯 萬輝華專輯 蔣正亞專輯
彭定華專輯 吳標(biāo)華專輯 易石秋專輯 陳有紅專輯 譚偉輝專輯 黃志中專輯 譚湘岳專輯 沈保玲專輯 史建國專輯 朱素青專輯 楊英專輯 柳平國專輯 許光輝專輯 楊輝專輯 弘毅學(xué)子專輯 方緒南專輯 龔春林專輯 孫美堂專輯 萬志勇專輯 甘桂柳專輯 官松源專輯 熊英專輯 劉正年專輯 羅夏龍專輯 秋暖躍馬合輯 魏曉暉專輯 方良專輯 何志賢專輯 吳窮專輯 嚴(yán)樹林專輯 何貴專輯 夏四文專輯 逸仙散文專評 高三九專輯 趙光專輯 盧從正專輯 長壽采風(fēng)專輯 彭盼兮專輯 熊業(yè)民專輯 李細田專輯 “黨在我心中”特刊專輯 童錦華專輯 (專輯持續(xù)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