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紋盤口觀音瓶 高41.5厘米 口徑13厘米 腹徑21厘米 觀音瓶又名“觀音尊”,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時期。青花松竹梅紋盤口觀音瓶盤口,平唇外折,粗頸,豐肩鼓腹下收,近足處微外撇,二層臺式足。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紋盤口觀音瓶局部 頸部飾云頭紋、回紋與山紋環(huán)繞,腹身飾山石松竹梅紋,腹底飾幾何紋一周。 構(gòu)圖疏密有致,畫工精細流暢,青花色澤淡雅,濃淡相宜。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紋盤口觀音瓶底部 底足青花雙圈內(nèi)有“大明成化年制”楷書寄托款。該盤口觀音瓶整體造型古樸,布局大氣,是一件頗有意境的陳設(shè)佳器。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方棒槌瓶 高53.8厘米 口徑7.2厘米 青花山水人物方棒槌瓶,敞口,粗頸,平肩,四方形直腹,由上至下漸收,四方寬底足。此類瓶式因形似棒槌,而俗稱“方棒槌瓶”,為康熙朝民窯創(chuàng)新器型之一,且為本朝獨有。瓶頸部繪奇石修竹,肩部四角飾四組折枝花卉紋,瓶腹四面倭角青花雙線開光。開光內(nèi)兩兩相對分別繪有赤壁泛舟圖、滕王閣秋景及《后赤壁賦》《滕王閣序》楷書詩文。兩面文字工整小巧,一絲不茍,筆道剛勁。正如民國初年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所稱“筆法出入虞(世南)、褚(遂良),均康窯之錚錚者”。整器造型端莊俊雅,青花色澤艷麗,詩畫相輔,圖文并茂,意境深遠。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方棒槌瓶局部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方棒槌瓶底部 底足中部白釉地上書有“大明嘉靖年制”二排六字青花楷書寄托款。清康熙朝青花瓷器,題材廣泛,其中這類以書寫長篇詩文題記為當(dāng)朝所特有,除《赤壁賦》《滕王閣序》外,還有《出師表》等題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