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干渴的華北 在中國 若以人均水資源量計算 最為“干渴”的并非是 沙漠廣布的西北地區(qū) 而是華北平原 最嚴重時幾乎是 “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1952年 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這 是南水北調宏偉構想的首次提出 2002年 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 二、長江與黃河的“水上立交” 南水北調是我國重大戰(zhàn)略性工程 分東、中、西三條線路 中線干渠跨越十幾條河流 從丹江口 向北一路挺進400多公里 但在邙山腳下卻止住了步伐 它的面前出現(xiàn)了黃河 長江與黃河狹路相逢 被稱之為“咽喉”工程 是南水北調東線的關鍵項目 為解決這一問題 鄭州花園口西黃河河床底部40米深處 開鑿了兩條4250米長的隧道 北上的長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洞 與黃河立體交叉 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勢俯沖而下 穿越萬古黃河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黃河的河道下 進行水利工程施工 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跨越山川河流、經(jīng)過城市鄉(xiāng)村 這么多年來 長河拾級而上、水往高處流 滋潤了北方沃野 三、奇跡源于智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水往低處流是天然特性 如何讓長江之水北上? 恰遇黃河,又如何完美繞過? 面對困難 中國共產黨人敢想 因為我們有先輩做到過 在太行山東麓 一條流動的“天河”盤在山腰 這就是被稱為“世界奇跡”的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 為結束河南林縣十年九旱的歷史 10萬英雄兒女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 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紅旗渠 當時施工最大的難點 就是遇到了天塹——懸崖絕壁 怎么辦?穿越它! 為了打通天塹 林州人用化肥、鋸木屑、煤當配料 制作了土炸藥 在太行山的懸隘陡壁上 擺開了劈山導河的戰(zhàn)場 南水北調也用到了穿越的智慧 同時在紅旗渠的經(jīng)驗上 升級了2.0版 紅旗渠修渡槽是一塊塊壘起來的 南水北調則是整體渡槽 渡槽主拱旁邊的小拱 減少了橋身的壓力 共產黨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2022年 南水北調安陽市西部調水工程將建成 林州人也將喝上優(yōu)質的丹江水 這是南水北調和紅旗渠的一次握手 更是兩個時代調水工程使命傳承 南水北調工程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 也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智慧 未來 也必帶領著中國人民 在追夢路上 繼續(xù)奮勇前行 點擊閱讀全文 ~ 去騰訊看點查看更多評論 熱門評論打開QQ看點查看更多評論 ~ 繼續(xù)查看更多評論 相關閱讀 打開 更多精彩內容,打開騰訊看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