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去到大城市的相親角,你會發(fā)現(xiàn),女方家長的數(shù)量遠大于男方家長。 這不是由于大城市就是女孩兒的數(shù)量更多,比例這事兒真沒太大關系,大部分原因是同等年齡下,女孩兒的父母更為焦慮,因為社會對男女雙方的價值評判體系不同,就像男孩子的父母對于買房這事兒更為焦慮一樣。 古語有云,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 1.適婚年齡下女方的價值大于男方 是女孩子天生就比男孩子長得更漂亮嗎?絕對不可能,因為漂亮這個詞很主觀,程度就更主觀,而我們?nèi)シ直嫫吝€是不漂亮,其實看的還是排名,如果所有人長得都跟豬八戒似的,那么潘安就是沙僧本人了。 因此,頂級漂亮的女孩子和頂級漂亮的男孩子的程度應該是等同的,無論他們長成什么樣子,公認比其他人好看就行了。 之所以女方的價值更大,是因為我們在前面說的,評判體系不同。 如果說評判女方的價值標準是漂亮,那么評判男方的則從古至今一直是“有錢”,雖然也有對才華類的喜好,但那只是附加題,就像對女方的價值評判中也有附加題一樣。 因此在適婚年齡,女方風華正茂,評判體系中的重要因素剛好到達巔峰,而男方在這個年齡,評判體系中的重要因素通常還沒起步,因為“有錢”這事兒需要時間,而“有貌”這事兒,曲線卻剛好是相反的。 所以如果從一生的整體角度來看,男女平均價值相等的人,在適婚年齡女方絕大多數(shù)是價值要遠高于男方的,直到后面扯平,然后被反超,最終達到整體價值相等。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古時候的評判體系下,女方往往“下嫁”才是正確的選擇;就算不是高攀,而是平嫁,其實從人生的整體價值來看,會越來越趨于價值不對等,很快男方的價值會遠超,接著就會有一系列的問題產(chǎn)生。 2.男子多偶換偶社會普遍認同 如果男子可以多偶,而女子必須從一而終,顯然,兩者的決策成本是不一樣的。 男子選得不好可以重選,甚至可以多選,把“選錯”了的放在一邊不理就行,于是,他們更傾向于“追求”,對于送上門來的更是來者不拒,因為試錯成本很低。 而女子選得不好則不能重選,就算重選,也為整個社會所不容,結果原本價值很高的女子,也只能配年紀很大又沒錢的老光棍,這是女子在首次決策上需要更慎重的原因。 所以如果女追男,通常該女子是鼓起了極大的勇氣,等于是把未來當作了賭注,這里要搞清楚,女追男隔層紗,不代表女子把男子追到手就牛逼,而是她自動跳進了火坑,至于男子一方,是隨時保留根據(jù)對方的表現(xiàn)而反悔的權利的。 這也是男子更會說甜言蜜語的原因,因為這事兒對他太有利了,所以他更有促成的動力。 但是,為何這事兒現(xiàn)在慢慢變了呢? 現(xiàn)在的小女生可比以前主動多了。主動追求不再是一件丟人的事兒,甚至被視作“勇氣”,那么這種轉變是怎么來的呢? 1.女性經(jīng)濟地位的提升 有了經(jīng)濟地位就有社會地位,誰離了誰一樣過,甚至很多女性不婚也生活得不錯。雖然有些酸不拉幾的言論一定要說人家生命不完整,但我相信這些人自己通常倒不怎么完整。 于是,女性就甩開了選擇成本——萬一不好我也能換,大不了就沒新人嘛,搞得我自個兒過不好似的。 2.自由思維深入人心 只要在自己的自由領域且不妨礙到別人行使自由的,均可被視為合理,因此追求他人是我的權利,只要不構成騷擾,不在法律意義上侵犯到第三人的利益。 所以傳統(tǒng)道德上的約定俗成,在年輕人群體中并不太有約束力——只要“合理”,不需要“合禮”。且大家漸漸都明白了,主動追求較之于被動的好處是,對象的質(zhì)素往往更高一些,那為什么不做? 3.社會評價體系正發(fā)生變化 雖然現(xiàn)在主流的社會評價體系,依然還是男錢女貌,但此消彼長,女性經(jīng)濟獨立的比例越來越高以后,男貌也變得重要起來。我能賺房子,有高收入,為什么不找個好看的消費一下? 有需求就有市場,以前男人打扮也沒用,是因為女人沒有消費能力,又在社會壓力下不敢消費,大多只能看看潘安流口水,真的上去誰也不敢,畢竟離了長期飯票,連飯都不怎么能吃飽,所以對男人來說,“能養(yǎng)女人”才是最實際的性吸引力。 現(xiàn)在不一樣了,有人能消費,敢消費,于是男性的“消費屬性”就開始成為了競爭力的一部分,而男性越有“消費點”,越是會吸引女性賺錢去消費,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博弈過程。 如此,女追男的“點”就多了起來,點一多,場景就多了,場景一多,誰再表示對女追男的鄙視,就會有更多人跳出來反對,于是輿論就扭轉過來了,那些原本介于敢追不敢追之間的,就都敢追了。 4.世界對女性更寬容了 雖然沒有言明,但很多人骨子里還是認為女性是弱者的,所以任何事在評價中一涉及到性別,似乎女性都要占點優(yōu)勢,比如女性揪男性耳朵,大家很少義憤填膺,還會哈哈大笑,但如果男性揪女性耳朵,哪怕揪的力度一樣,恐怕就恨不得把他拖出去喂狗。 但事實上這種“寬容”是個長期看來對女性不太有利的現(xiàn)象,公司高管和政治領袖中之所以女性比例很低,正是這種“她們需要特殊優(yōu)待、她們很弱”的思維造成的。 社會壓力沒有了,女性的“優(yōu)待優(yōu)勢”還在,女追男就可以很大膽,你看明星演唱會女性們都很激動,大喊老公都沒事兒,男性如果都對著女歌手大喊老婆,聽起來就很不雅,耍流氓的感覺。 世界對女追男更寬容,因為女追男通常干不出什么霸王硬上弓的事兒,所以沒什么人會指責她們,同時也怕“指責她們”的這一行為反被其他人指責;但男追女,就容易被認為是騷擾,或者有點什么別的可執(zhí)行的企圖,指責男性就安全多了,所以你看那些情感博主幾乎清一色全是站在女性這邊來噴口水的。 那么這些男女之事未來會演變成什么樣呢?我謹提供三個不負責任的預測,你在情理上接不接受或者能不能接受均與我無關。 1.如果女貌依然是個主要的評判標準,女追男會愈演愈烈。 社會只會越來越寬容,所以女性二婚三婚四婚的事兒,未來會越來越?jīng)]人在意,因此選擇成本就會趨近于0,而貌這個東西顯然隨年齡只會下降,所以如果女貌依然是評判女性競爭力最大塊的標準的話,女性就會更傾向于越早找到潛力股,因為那個時候女性價值略高,屬于“下嫁”,更容易追到“未來的男神”。 2.婚姻這事兒漸漸就沒了。 本來婚姻就是一種人為強行定義的社會組織形式,我很久以前寫過一篇《合約制婚姻》,這很可能就是未來的形式,簽合同,續(xù)不續(xù)看情況,至于政府發(fā)不發(fā)證,沒人再管這個。 這個趨勢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政府職能的逐漸退化,慢慢讓渡于市場,市場可以提供服務給“有證的夫婦”,也可以提供服務給“合同期的夫婦”,誰會放棄這塊大蛋糕呢? 3.荷爾蒙釋放跟吃飯一樣平常。 把這事兒看得過于“嚴重”,是有特殊背景的。 不管孩子任由自生自滅,比如很多動物,那就不太嚴重,想釋放就釋放;養(yǎng)孩子的成本不足以成為一個事兒,也不太嚴重,比如很多有錢人想釋放就釋放,有孩子就養(yǎng),沒孩子光給錢就能打發(fā)。 最怕是想把孩子養(yǎng)得有質(zhì)量,能力又不是很夠;想自己過得好,又無法游刃有余,生活的選擇并不多,于是就只得將它看成是個大事兒,“看重忠誠”的本質(zhì)就是可能會造成“足夠引起自己在意的損失”。 從人類進入所謂的“文明社會”以后,大部分人都處于這樣尷尬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只是這樣的情況將會在物質(zhì)資源對全人類都不再是一個問題之后徹底得到改變,那個時候就再也沒有任何理由阻止人類在這方面追求純粹的歡愉,跟朋友釋放一次將變得跟請朋友吃飯一樣平常。 這聽上去似乎很難理解,但其實底層邏輯是這樣的——所有外在資源的豐沛,都只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讓內(nèi)在關系變得更為純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