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與時令和民俗文化相關(guān)。翻翻日歷,除了二十四節(jié)氣是標(biāo)明的,其他的像二月二,三月三和六月六等等,就連七月七牛郎織女會七夕,也常被人遺忘,在小年輕眼里,遠(yuǎn)不如舶來的節(jié)日那么隆重。 正月正說的是過大年,二月二是龍?zhí)ь^,也叫蒼龍節(jié),三月三是軒轅誕,或稱風(fēng)箏節(jié),四月四飄過,五月五過端午,六月六在佛家被定為“曬經(jīng)節(jié)”,亦稱“曬書節(jié)”,在太原小店地區(qū)尤為隆重,喚作“犧湯節(jié)”。 夏至三伏的六月六,夏去秋來的九九重陽.......四時輪換,交替到來,而陰歷的六月六的曬書節(jié),在民間被成為“天貺(kuang)節(jié)”,意為“老天贈予的節(jié)日。”相傳晉國時期就認(rèn)定這天是大禹的生日,記得蘇軾在《過漆州涂山》一詩中云:“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生日,是日書萬人會于山上。”《宋史·真宗紀(jì)》中記載,“京師斷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宮。”雖然宮廷斷屠宰,但民間卻可以大殺豬羊,烹而食之。 我不知道小店的“犧湯節(jié)”是否來源于此,然持續(xù)一月之久的喝犧湯為食客們津津樂道,伏天千人喝犧湯,一口大鐵鍋,羊骨架熬煮出奶白的湯汁,手持鐵勺的大師傅揚聲而起:“羊肉一碗嘞~~~!”不一會兒食客端了一碗,把白餅子掰成小塊兒,尋個位置圪蹴下,端著碗,吹著氣,吃得滿頭大汗。 幾塊按紋理刀切的羊肉聳在中間,下面盤繞著粉條和豆皮,一把青蔥和芫荽撒下去,最后點睛之筆竟是一勺辣椒油,綠白紅三色相映成趣,香味氤氳,勾人垂涎,從那些新近回家的游子們眸中,似是嗅到了一碗湯中的縷縷鄉(xiāng)愁,犧湯里香料啥的都不加,要的就是這種單純腥膻味兒,“加了香料的羊湯,還能叫犧湯?!”語氣和眼神都帶著打量外來不懂行的不屑。 我今天參加了七彩云南“春天翡翠與詩的情話”征文頒獎儀式,期間提到了恰恰是六月六的節(jié)日,我還問身旁的云朵,“你今天過節(jié)喝犧湯了嗎?”她莞爾,說暫且以席上的烤羊排替代吧。我笑,有肉無湯,就像有詩無魂。她說還有一個月呢,可以慢慢去喝,我頷首,這是一道祛濕排毒的美食! 犧湯其實就是全羊湯。在市里喝的都是羊雜與羊肉是分開盛的,而在小店,把羊肉、羊頭、羊臉、羊骨架以及肝、脾、肺、腎、血一鍋煮,肉熟湯濃,把肉撈出,調(diào)好的湯汁里有鹽,胡椒面兒,辣椒油,還有一小撮兒香菜。呼嚕嚕地喝完一大碗,全身汗水濕透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據(jù)說傅山先生的八珍湯就是在小店犧湯的基礎(chǔ)上研制而成的。 犧湯或許僅盛行于小店一帶,但伏天喝羊湯的人不少。“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边@是蘇軾的詩句,秦地說的就是陜西。而在山東單縣,也有喝羊湯的歷史,還有我家鄉(xiāng)的隆堯羊湯,也是一絕。在古老的堯山腳下,水草豐美,而三伏祭天時節(jié),全村家家摩拳,戶戶擦掌,村中央早早支起大鍋,遴選出最肥美的羊,然后在半夜宰殺,偷偷放上早就備好的十幾味中藥和數(shù)種調(diào)味料,架上柴火,咕嘟咕嘟地熬煮,火候掌握得非常好,湯厚味濃,暖胃更暖心。 其實,犧湯也好,羊湯也罷,都是人們應(yīng)對苦夏的一種方式。但六月六這個節(jié),是屬于傳統(tǒng)的,屬于民族的,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人們能夠記住這個日子,想一想您的書有多久沒有翻曬了呢。 |
|
|
來自: 聆聽風(fēng)吟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