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蘇晚報》2021年07月14日 B06版
楊守松 老街醐途樓有“半井”,俞玖林工作室有“半亭”。 2016年伊始,俞玖林工作室落戶巴城老街,其設(shè)施一般,并不豪奢,但是后院有一個亭子,飛檐翹角,廊柱齊全,只因依墻而設(shè),后面并不通透,所以我稱之為半亭。 半亭有太湖石,玲瓏剔透;有金魚池,魚躍水歡;有黃楊木香,花木扶疏。此等景致,不演昆曲,是說不過去的,是對不起半亭主人的。 于是半亭要演《牡丹亭·游園驚夢》了。 自從跌入昆曲,《牡丹亭》就幾乎形影不離,不但聽得入迷,僅張繼青的就聽了上百回,只是還沒有聽懂,只是還想聽。至于劇場的演出,最早是王芳和趙文林的,接著就是風(fēng)靡至今的青春版了。還有上海、南京、北京以至于杭州、溫州和郴州等等,加上北京和昆山的兩個大師版,還有在碟片光盤上看的,前前后后,加起來至少也有四五十場了吧,至于園林版或者說廳堂版的,從北京的皇家糧倉開始,到蘇州昆劇傳習(xí)所,再到上海青浦朱家角,直至昆山亭林公園,也都看了,可是—— 可是半亭的《牡丹亭·游園驚夢》上演后,依然讓我驚訝驚嘆甚至拍案擊節(jié):其實(shí)昆曲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 還是黃梅天氣,白天陣雨暴雨,傍晚依然下個不停??墒瞧婀郑莩鲩_始,風(fēng)歇了,雨停了,代之而來的是《牡丹亭》的云和雨:音樂聲起,廊亭后面迤邐行來一位妙齡女子二八佳人,杜麗娘和小春香游園來了。 劇情不用說了,看了無數(shù)遍《牡丹亭》的我,依然被吸引,目不轉(zhuǎn)睛,全神貫注,此時此刻,太湖石成了愛的照墻,杜麗娘和柳夢梅夢中相會,水袖纏綿飄逸,曲韻委婉柔媚,但見影影綽綽花木扶疏,錦鯉游來游去尋歡作樂,最稀罕的是幾朵小紅花也被感染,在燈光的照映下,嫣然儼然,格外美媚可人。 《牡丹亭》看得再多,卻無一回是這樣,演員和觀眾近在咫尺,就在家園,就在廳堂,一顰一笑一個眼神,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說,在半亭演出,演員能經(jīng)受住考驗(yàn),不容易。 演員很年輕,其實(shí)杜麗娘和柳夢梅本就很年輕,李潔蕊和吳嘉俊,還有那個演春香的周婧,略帶稚嫩卻是用心盡力。半亭的春色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熏染了、演繹了:良辰美景,姹紫嫣紅,如花美眷,意亂情迷,如夢似幻,似水流年…… 觀者恍若置身其境,在景中,在情中,在夢中,這園這景這花花草草這思春的繚亂情懷這生生死死的至情至愛這嫡嫡親親的姐姐??! 看了無數(shù)遍《牡丹亭》的我,依然如此投入,如此感動和欣賞,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什么了。 半亭的《游園驚夢》,是傳統(tǒng)的,本色的。沒有高科技的炫耀,沒有花里胡哨的色彩涂抹,只有燈光的明暗迷離,只有情景交融的水袖和原味的曲唱。 相信最早的《牡丹亭》,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演出的,相信傳統(tǒng)的《牡丹亭》,原本就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的。 “原創(chuàng)”的柳夢梅俞玖林,今天是觀眾。半亭的《牡丹亭》,正是他精心設(shè)計(jì)和打造的。我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版本,半亭的《游園驚夢》,已經(jīng)是第三次看了,無論今后演多少次,我還會看,還要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