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鎮(zhèn)”一詞,大家耳熟能詳,但該詞如何演變而來,“鎮(zhèn)”字何以有此義,目前尚無學者探究。筆者于《事林廣記》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二書中發(fā)現(xiàn)一些線索,可作為破解“冰鎮(zhèn)”語源的突破口。 至順建安椿莊書院本、至順西園精舍本以及至元鄭氏積誠堂本三種元刊本《事林廣記》中,有一“?”字,用同今之“鎮(zhèn)”。茲以西園精舍本為底本,轉(zhuǎn)錄原文如下: (1) 楊梅渴水:楊梅不計多少……以冰?,飲之,大能醒酒。 (2) 香糖渴水:夏月,冰雪內(nèi)?,用之,極香美。 陳高華(1989:153—159)指出“渴水”原名“攝里白”或“舍兒別赤”(波斯語Sherbet的音譯),本是蒙古族對其特有水果飲料的稱呼。故此部分內(nèi)容當為元代新增,可反映元時“冰鎮(zhèn)”之“鎮(zhèn)”的用字情況。據(jù)《集韻》《字匯》等字書所載,“?”字歷來僅有“水流貌”一義,故例中“?”字當為俗字。上揭“楊梅渴水”例,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與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均有引用,分別作: (3) 香糖渴水:……夏月,冰水內(nèi)沉,用之,極香美。 (4) 香糖渴水:……瓷器盛,冰水中沈,用之。 《事林》“?”字,《居家》引作“沉”,《竹嶼山房雜部》引作“沈”?!俺痢庇小敖]”義,該義可用于將物體浸沒于水中,使之冷卻,如: (5)胸中大熱者,沈冷服之。(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6)卻用冷水沉極冷服,大渴即與,神驗。(宋·佚名《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7)煮一二十沸,撈入冷漿水沉冷。(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今溫州、吳江兩地方言,仍有“把西瓜放在水里沉一沉”這類用法。除冷水、新汲水等可用于“沉”以使物體冷卻,冰水、冰塊同樣適用,如: (8) 朱李沈不冷,雕胡炊屢新。(唐·杜甫《熱三首·其三》) (9) 又一法:……加冰沈冷,細細呷之。(金·張從正《儒門事親》) (10) 者末你冰沈下金桃翠李,酒擎著玉斝瓊杯。(明·郭勛《雍熙樂府》) “沉”字《廣韻》中有“直深切”“直禁切”兩讀,一為澄母侵韻平聲,一為澄母沁韻去聲。周祖謨(1957:51)指出:“古人一字每有數(shù)音,或聲韻有別,或音調(diào)有殊,莫不與意義有關(guān)?!薄俺痢弊值膬梢?,近似于“音調(diào)有殊”這類情況,主要是為了區(qū)別詞義。潘悟云k談及“去聲讀破表示使動”時,舉了“沉”字為例,他認為:“沈:直金切,自動?!硪蛔x直禁切,使沉?!駵刂莘窖缘某磷詣恿x平聲,使動義去聲?!迸宋蛟浦f可從,即平聲“沉”為自動詞,表“沉沒”義。 因表“將物體浸沒于水中,使之冷卻”義的“沉”為使動詞,故用作此義時,當讀作去聲。如宋郭守正《增修校正押韻釋疑》去聲五十二沁“沈”字條云:“又侵寢韻,杜'朱李沈不冷’,此是?!庇炙螚钊f里詩:“青李林禽沈冰雪,黃金白璧斫蝤蛑?!崩小吧颉?,四庫本《誠齋集》收錄此詩,于“沈”后小字注“去聲”二字;《永樂大典》引此,亦于“沈”后小注“去聲”二字。 元時“沉”字的全濁聲母已經(jīng)清化,上述去聲“沉”的聲母變成了[t?]。據(jù)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原來讀如澄母去聲的“沉”,元時與“朕”同音,兩字屬同一小類,均為侵尋韻去聲字。故結(jié)合異文,可推測“?”當為“沉”字換旁俗寫,所替換的部件為聲旁。表音構(gòu)件的替換,通常旨在切合時音,然“沉”字的聲旁替換,還受其它因素影響。 據(jù)《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林連通、鄭張尚芳等,2012:738—739)所擬《中原音韻》之音,元時“沈”共有三讀:一為侵尋韻審母上聲,擬音為[?im],今音“shěn”;一為侵尋韻知照母去聲,擬音為[t?im],今音“zhèn”;一為侵尋韻徹穿母平聲陽,擬音為[t?him],今音“chén”。三讀中,讀如[t?him]者最為普遍,[?im]者次之,[t?im]者極少。因字有三音,在特定文句中當讀作何音,并非一目了然,特別是讀[t?im]者使用極少,更不易區(qū)分。故元刊《事林》改“沈”為“?”,當是出于表音的考慮。這種用法并非《事林》獨有,《居家》亦見用例: (11) 生肺:……以濕布蓋肺,冰?。 (12) 瑠璃肺:……依前法灌至滿,冰?,就筵割散。 綜上,可推定“?”為“沉(沈)”字俗寫,且“冰鎮(zhèn)”之“鎮(zhèn)”,本字即“沉”。 作為俗寫,聲旁“朕”固然有表音作用,然整體字形“?”較為生僻,故難以在民間廣泛流傳使用。除了改換聲旁外,民間俗寫中更為常用的辦法是直接改用同音字來替代,比如“振”或“鎮(zhèn)”。《中原音韻》中“振”與“鎮(zhèn)”屬同一小類,均為真文韻知照母去聲字。兩字與“朕”的聲母、調(diào)值均相同,韻母稍有差異,前者收[-n]尾,后者收[-m]尾。《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下收有“朕有鎮(zhèn)”,須特意強調(diào)兩字的區(qū)別,可側(cè)面反映當時已有很多人不能區(qū)分兩字讀音了。后[-m]尾并入[-n]尾,“朕”“振”“鎮(zhèn)”三字讀音趨于一致,故以“振”或“鎮(zhèn)”來俗寫“沉”的現(xiàn)象漸多。最初,用于替換“沉”的主要是“振”字,如: (13) 以鐵椎鑿碎冰摻入其中,謂之冰振梅湯。(清·郝懿行《曬書堂筆錄·梅漿》) (14) 初因恣飲冰振黃酒,冰浸水果,又受外風,致成風水。(清·吳瑭《吳鞠通醫(yī)案》) 到了清代晚期,“鎮(zhèn)”字開始與“振”字并行使用: (15) 止渴梅湯冰鎮(zhèn)久,馳名無過九條龍。(清·方浚頤《春明雜憶》) (16) 午酌有冰鎮(zhèn)西瓜,甚佳。(清·張德彝《航海述奇》) “鎮(zhèn)”有“壓制”“抑制”義,相較于“振”,“鎮(zhèn)”更易與“冰”建立語義關(guān)聯(lián)。民國以后,《申報》《益世報》等報刊,及白話小說、文人筆談中,就多作“冰鎮(zhèn)”而非“冰振”。如: (17)第一馳名的,要數(shù)琉璃廠信遠齋的冰鎮(zhèn)酸梅湯了。(宛木《北平“夏”的回憶》) (18) 冰激凌、汽水、冰鎮(zhèn)啤酒應(yīng)有盡有。(微明《洋化的秦淮河》) 經(jīng)此推廣,使得“冰鎮(zhèn)”的使用頻率遠超“冰振”,最終以絕對的優(yōu)勢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傳用開來。 “鎮(zhèn)”的本字“沉(沈)”是個多音詞,一詞承擔多音及多義,在實際使用中容易發(fā)生淆亂,故在語音演變的關(guān)鍵時期,特定音義便被同音字所替換。被替換以后,這一音義的演變軌跡便與本字發(fā)生偏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日益減弱,其源頭就愈加難以追溯。這類特殊情況,不僅存在于“冰鎮(zhèn)”一詞,其它難于溯源的詞,亦多如此。故對“冰鎮(zhèn)”一類的詞進行科學的考證,探明其來源及流變,對詞匯學和詞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陳高華 1989 《舍兒別與舍兒別赤的再探討》,《歷史研究》第2期。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01 《漢語大詞典》(第十一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2010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 林連通、鄭張尚芳等 2012 《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2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云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涌泉 1995 《漢語俗字研究》,岳麓書社。 周祖謨 1957 《漢語音韻論文集》,商務(wù)印書館。 吳盼,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史量才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2019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訓詁學及刻本古籍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相關(guān)研究論文發(fā)表于《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期刊,近年來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等科研項目。 轉(zhuǎn)自 | 今日語言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