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結束了中考,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這本《陸上行舟:赫爾佐格談電影》實在是太厚重,我只有在中考結束后可以一口氣讀完。之前的兩本傳記書籍是我見縫插針的閱讀,而這一本一口氣讀完的感覺也有不同。雖說都是傳記,但是這本傳記透露出來的觀點顯而易見:藝術真的是需要天賦和傳承的!這一點震驚了我。 對于“藝術”,可能大眾僅僅是停留在“興趣班”“怪才”之類的說詞中,認為所謂藝術,無非就是從小就得送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習,從中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閃光點,愛好所在,從而更加精進的培養(yǎng),反復操練。如果有一定的成績或者獎項,就會作為升學的橋梁,目標去更加功力的學習。這樣的行為能夠稱得上“藝術”嗎?我對此表示否認。 赫爾佐格是德國電影新浪潮的靈魂人物,或許現(xiàn)在大眾對于導演的認識還停留在當下的名氣導演:王家衛(wèi),顧長衛(wèi),周星馳,徐崢......但是你要了解電影的發(fā)展,你就得去了解電影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不同時期的導演。赫爾佐格一生拍片無數(shù),但是他走的路線不是當下的流行趨勢,文藝風格,而大部分的影片反應的都是人力和天力的對抗,作品極具寓意。 首先:他和所有傳記人物一樣,從小就有極強的目標性和不妥協(xié)性,轉移并且為之奮斗終身。17歲就想拍第一部電影,沒有一個人贊同他,但是他自己成立公司自己親力親為每一件事情。執(zhí)著且奮進地完成一步步,這其中他還提出來:藝術就是要有天賦,而他,正是那位“天才導演”,沒有正式的培養(yǎng),僅僅是興趣和目標支撐著他一望無盡的努力和堅持。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自己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去傳遞人類的進化“我的電影,也要直達內心”。因為他認為,“電影擁有這樣一種能力:能穿越到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系統(tǒng)之外”。這一點,我在看當下的電影時也有同感?!蹲冃谓饎偂凡粌H僅是超越人類想像的高科技展示,它還有對“人工智能”的思考;《泰囧》不僅僅表面的娛樂,也有對生活在底層人民的思考;《我不是藥神》就更加明顯了,真實的現(xiàn)狀引起我們的共鳴,而其中對醫(yī)藥制度乃至醫(yī)患關系的思考,也是反應出對”人類的思考”。 那么,在這樣的興趣和執(zhí)著下對電影的熱愛,就不同于當下的“興趣培養(yǎng)”。由此看來,“藝術是需要天賦的”體現(xiàn)在不是外驅力的影響,而是內驅力的動力使然。一個人只有真正熱愛,發(fā)自內心的追求,才能體現(xiàn)出“天才”的天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這些不是培訓班所能培養(yǎng)出來的。 縱觀赫爾佐格的一生,沒有接受非常系統(tǒng)的“電影教育”,但是內驅力的強大,促使他從小就能夠朝著堅定的方向去實現(xiàn)。在這實現(xiàn)理想的路上,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讀范圍的不斷擴大,也是他拍片的素材?!白髌匪哂械膹V度和深度,不一定是從對電影和藝術的理解中所獲得的,反而是從長期的閱讀中所得來的?!边@讓我想起了姜文在邀約周潤發(fā),葛優(yōu)拍《子彈》的信函: 如此看來:天賦是天生的,是天生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努力;傳遞思想和思考方向的,仍然是閱讀的力量和堅持。電影人,仍然需要閱讀的廣度和深度。赫爾佐格的一生是“天賦”+執(zhí)著,閱讀+思考的一生,他所傳遞的信息,也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踐行的。 編輯:小小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