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一部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就是真正上品的道德,上古的文化,對于道德的行為,始終注重四個字,就是“陰功積德”,主張做好事要保持“陰”的一面,而不要彰顯“陽”的一面,如一個人做了好事善事,從表面卻看不出他是在做好事善事,幫助了別人,別人卻感覺不到他的幫助,他所做的都來源于內(nèi)心,是不求名利,不求回報的,這樣的行為,才能積德,才是上德;與上德相對的就是下德,就是不上品的道德,如一個人幫助別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為之,這樣的行為就是下德 第二部分: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上德無為是指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體;而無以為是指在用的時候,是自然而然的,是看不出來的;下德則與之相反 仁義兩字的說法,與德字一樣,解釋起來,與前面相同即上品的仁義,是看不出的 禮并不是指禮貌,禮貌只是中國文化禮中的一部分,真正的禮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華民族被稱為禮義之邦,并不是說中國人看到人就作揖叩頭才叫作禮,那只是禮儀、禮貌,真正的禮是高度的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質(zhì)文明、歷史文化,乃至個人做人做事的原則規(guī)律等等 真正的禮是形而上的基礎(chǔ),其最高處“而莫之應(yīng)”,是看不出形態(tài)的;真正的禮,看不出禮的作用,普通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手臂一舉就把它丟掉了;其實真正的禮,在鄉(xiāng)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們表示歡迎的方法,不是叩頭作揖,不是握手鞠躬,而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哦!有客人來了!”這就是禮,是至誠自然的禮 這一篇文字雖然很淺,意義卻頗深,講到了道、德、仁、義、禮等五個階段,這其實與《易經(jīng)·系傳》和《禮運大同篇》一樣,是一篇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說是對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感嘆,感嘆人類文化的退步,就是物質(zhì)文明是越來越進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來越退步,越衰弱 第三部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上古的人個個有道,只要講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時代向前,道漸行消失,才產(chǎn)生了德,用德作為行為的標準,時代在向前走,就到孔子的階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戰(zhàn)國時代,又提倡義,最后到了禮這個階段,因為社會人心壞了,所以在文化教養(yǎng)方面,希望個個有禮,當人進入社會,競爭使得彼此相互傷害,所以只好構(gòu)成法律,就是禮而后有法,法沒有效用之后而有刑,若連刑都不起作用時,又該如何抉擇 我們看整個世界科學文明的發(fā)展,工商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教育也跟著普及了,按理說,教育越普及,人的素質(zhì)應(yīng)該越高才對,可是事實上思想反而越亂,犯罪行為反而越多,反觀鄉(xiāng)野的地方,鄉(xiāng)野之人沒有受過教育,卻行為樸實,思想純潔,很少犯罪,所以說人缺乏忠信才需要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部分: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識就是預(yù)知,等于西方宗教說的先知,東方稱之為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有好處,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沒有智慧的人,只是擔憂明天怎么吃飯;有智慧的人,要擔憂未來的世界怎么變,又要憂愁社會怎么變,還要擔心蕓蕓眾生要怎么變,自己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都度不了,還要度眾生,這就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真正的大丈夫,走實在的路子,只有修道,做到無為,如佛家所講的萬緣放下,就是把所有的統(tǒng)統(tǒng)拋開,聰明智慧都丟掉,回歸到樸實無華,去掉那些外表華麗的表象,找回自己生命本來的樸實,就如前面章節(jié)所講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回歸到那個最原始的狀態(tài),回歸到那個擁有樸實身心的自我 |
|
|
來自: 不知心歸何處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