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昆蟲主要目、科的識別 (一)、昆蟲綱的分類系統(tǒng) 昆蟲綱的分目是根據(jù)翅的有無及類型、變態(tài)的類型、口器的構(gòu)造、觸角的形狀、跗節(jié)節(jié)數(shù)等進行的, 但具體目的數(shù)目及其分類系統(tǒng), 各分類學(xué)家的意見并不一致。 與園林植物關(guān)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纓翅目、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九個目。 昆蟲綱分目: 昆蟲綱分為34目 一. 無翅亞綱 Apterygota (一)增節(jié)變態(tài)類 Anametabola 1. 原尾目 Protura (二)表變態(tài)類 Epimetabola 2. 彈尾目 Collembola 3. 雙尾目 Diplura 4. 纓尾目 Thysanura 二. 有翅亞綱 Pterygota (三)原變態(tài)類 ptometabola 5. 蜉蝣目 Ephemerida (四)不全變態(tài)類 Hemimetabola 6 . 蜻蜓目 Odonata 7 . 蜚蠊目 Blattaria 8 . 螳螂目 Mantodea 9 . 等翅目 Isoptera 10. 缺翅目 Zoraptera 11. 疊翅目 Plecoptera 12. 竹節(jié)蟲目 Phasmida 13.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14. 直翅目 Orthoptera 15. 紡足目 Embioptera 16. 重舌目 diploglossata 17. 革翅目 Dermaptera 18. 同翅目 Homoptera 19. 半翅目 Hemiptera 20. 嚙蟲目 Psocoptera 21. 食毛目 Mallophaga 22. 虱 目 Anoptera 23. 纓翅目 Thysanoptera (五)全變態(tài)類 Holometabola 24. 鞘翅目 Coleoptera 25. 捻翅目 Strepsiptera 26. 廣翅目 Megaloptera 27. 脈翅目 Neuroptera 28. 蛇蛉目 Raphidioptera 29. 長翅目 Mecoptera 30. 毛翅目 Trichoptera 31. 鱗翅目 Lepidoptera 32. 雙翅目 Diptera 33. 蚤 目 Siphonaptera 34. 膜翅目 Hymenoptera 昆蟲常見目比較:
(二)、昆蟲分類檢索表 雙項式 1、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 2、前后翅質(zhì)地相同均為膜質(zhì) 前翅皮革質(zhì)或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4 3、前后翅形狀、大小、脈紋均很相似,有翅鱗,無連鎖器-等翅目 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鉤連鎖------------------------膜翅目 4、前翅為皮革質(zhì),后翅膜質(zhì),前足開掘足或后足跳躍足---直翅目 前翅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 5、口器為剌吸式 口器為虹吸式或銼吸式或舐吸式 6、前翅質(zhì)地均一,口器從頭后方生出---------------------同翅目 前翅基半部角質(zhì)端半部膜質(zhì),口器從頭前方生出------半翅目 7、口器為虹吸式,前后翅為鱗翅------------------------鱗翅目 口器為銼吸式或舐吸式 8、前后翅為纓翅,口器為銼吸式------------------------纓翅目 前翅膜質(zhì),后翅特化為平衡棒------------------------雙翅目 單項式 1(8)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2(5)前后翅質(zhì)地相同均為膜質(zhì) 3(4)前后翅形狀、大小、脈紋均很相似,有翅鱗,無連鎖器--等翅目 4(3)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鉤連鎖 5(2)前翅皮革質(zhì)或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 6(7)前翅為皮革質(zhì),后翅膜質(zhì),前足開掘足或后足跳躍足-----直翅目 7(6)前翅角質(zhì),后翅膜質(zhì) 8(1)口器非咀嚼式、嚼吸式 9(12)口器為剌吸式 10(11)前翅質(zhì)地均一,口器從頭后方生出 11(10)前翅基半部角質(zhì)端半部膜質(zhì),口器從頭前方生出-----------半翅目 12(9)口器為虹吸式或刮吸式或舐吸式 13(14)口器為虹吸式,前后翅為鱗翅 14(13)口器為銼吸式或舐吸式 15(16)前后翅為纓翅,口器為銼吸式 16(15)前翅膜質(zhì),后翅特化為平衡棒 (三)、主要目科的概述 1、 直翅目Orthoptera 中型至大型昆蟲。 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或劍狀, 單眼2 或3 個。 前翅狹長, 復(fù)翅、革質(zhì), 常覆蓋在后翅上, 后翅膜質(zhì), 能夠作扇狀折疊, 翅脈多是直的。有些種類短或無翅。后足多發(fā)達, 適于跳躍, 或前足為開掘足。 雌蟲多具發(fā)達的產(chǎn)卵器。腹部第十節(jié)有尾須一對。雄蟲大多能發(fā)音, 凡發(fā)音的種類都具有聽器。 不完全變態(tài)。 本目昆蟲多數(shù)生活在地上, 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螻蛄)。成蟲多產(chǎn)卵于土中(如蝗蟲、螻蛄、蟋蟀) 或植物組織內(nèi)(如螽斯)。多為植食性, 其中很多是農(nóng)作物的重要害蟲, 常見的有蝗蟲、螻蛄、蟋蟀等。 1.1、蝗科Locustidae 體粗壯。 觸角短, 一般不超過體長多呈絲狀、劍狀。 前胸背板馬鞍型, 跗節(jié)3 節(jié)。多具2 對發(fā)達的翅, 亦有短翅及無翅的, 后翅常有鮮艷的顏色。 雄蟲能以后足腿節(jié)摩擦發(fā)音, 聽器位于腹部第一節(jié)的兩側(cè)。 產(chǎn)卵器粗短, 瓣狀。 1.2、螻蛄科Gryllotalpidae 觸角顯著比身體短。 前足開掘足。 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體外, 呈尾狀。 無聽器。 體表無產(chǎn)卵器。 此類昆蟲以土棲為主, 具較強的趨光性, 夜間活動, 咬食植物的根莖, 為重要的農(nóng)業(yè)害蟲。 東方螻蛄(如下圖所示): 1.3、螽斯科Tettigonliidae 觸角絲狀, 比體長。 跗節(jié)4 節(jié), 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 尾須短小。產(chǎn)卵器刀狀或劍狀。 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食性的。雌蟲多產(chǎn)卵于植物枝條組織內(nèi), 造成技梢枯萎或落葉。 1.4. 蟋蟀科Gryllidae 粗壯, 色暗。 觸角比身體長。 跗節(jié)3 節(jié)。 尾須長, 不分節(jié)。產(chǎn)卵器細長, 成劍狀或鐮狀。 雄蟲發(fā)音器在前足近基部, 聽器在前足脛節(jié)上。夜出性昆蟲。 食性雜, 多取食植物近地面柔嫩部分, 危害幼苗。少數(shù)種類為肉食性。不少種類雄蟲性兇殘, 常搏斗, 有互相殘殺現(xiàn)象。 2、等翅目(Isoptera) 2.1、形態(tài)特征: 小型至中型昆蟲白色柔軟。多態(tài)型。 頭大,前口式。口器咀嚼器上顎很發(fā)達;觸角念珠狀。 有長翅、短翅、無翅等情形,翅狹長,前后翅相隊不用時平放在腹部上,基部特有的橫縫脫落。足的跗節(jié)4或5,有2爪。 尾須 1—8節(jié)。 2.2、生物學(xué)特性 本目昆蟲通常集體生活,有較復(fù)雜的“社會”組織和分工。一個巢穴內(nèi)通常有一對“王族”,即“王”和“后”,專負責生殖,有無數(shù)的“工族”和“兵族”,分別擔負各項工作和保衛(wèi)的職責。有時還有長翅、短翅或無翅的“補充王族”及大小不同的“工族”和“兵族”。 不(完)全變態(tài),卵呈卵形或長卯形。幼蟲和成蟲相似。夏天從巢穴中擁出大量有翅的“工族”,群飛覓偶,落到地面交配,地即脫落,乃鉆入土中,開創(chuàng)新群落。“工族”和“兵族”壽命較短,雌的白蟻后則可生活6一15年,一生能產(chǎn)卵數(shù)百萬。 按習(xí)性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土棲性、木棲性、土木兩棲性。 2.3、鼻白蟻科(Rhinotermitidae) 有囟。 兵蟻前胸背板扁平,狹于頭;有翅成蟲前翅鱗大于后翅鱗,其頂端伸達后翅鱗。 土棲性。 ![]() ![]() 2.4、白蟻科(Termitidae) 頭部有囟。 成蟲前翅鱗僅略大于后翅鱗,兩者距離仍遠;兵蟻前胸背板前中部分隆起。 土棲為主。 ![]() 3、半翅目(Hemi Ptera) 通稱蝽蟓。 體小至中型, 略扁。 刺吸式口器, 喙從頭的前下方生出。觸角3 ~5 節(jié)。復(fù)眼顯著, 單眼有或無。 前胸背板甚大, 中胸小盾片發(fā)達。跗節(jié)一般三節(jié)。多數(shù)具2 對翅, 前翅為半鞘翅, 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成革片、爪片、緣片和楔片, 而端部的膜質(zhì)部分, 稱為膜片, 常具翅脈。翅靜止時平放于身體背面, 末端部分交叉重疊。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可散發(fā)出惡臭。 漸變態(tài)。 本目昆蟲大多為植食性, 危害農(nóng)作物、果樹、森林, 刺吸莖葉或果實的汁液, 是重要的園藝害蟲;部分種類可以捕食害蟲, 是天敵昆蟲, 如獵蝽、長蝽的一些種類。 半翅目昆蟲身體構(gòu)造模式及前翅示例: 1.蝽的背面觀 2.頭、胸部腹面觀 3.后足端部 ![]() 3.1、蝽科Pentatomidae ![]() ![]() 3.2、緣蝽科Coreidae 體一般較狹, 兩側(cè)緣略平行。 觸角4 節(jié), 喙4 節(jié)。中胸小盾片小, 短于爪片。 前翅分革片、爪片及膜片3 部分, 從一基橫脈上分出多條分叉的翅脈。 本科均為植食性, 常見種類可危害瓜、豆及果樹。 ![]() ![]() 3.3、獵蝽科Reduviidae 體中型或大型。 觸角4 節(jié)或5 節(jié)。喙堅硬, 僅3 節(jié), 基部不緊貼于頭下, 而彎曲成弧形。 前翅分為爪片、革片和膜片3 部分, 膜片基部有兩個翅室, 從其上發(fā)出2 條縱脈。 ![]() 3.4、盲蝽科Miridae 小型或中型昆蟲。 觸角4 節(jié), 無單眼, 喙4 節(jié)。前翅分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 在膜片基部有1 或2 個小翅室, 其余翅脈均消失。同一種類常有長翅型、短翅型和無翅型。 本科有植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 ![]() ![]() 3.5、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種類,體扁長卵形。與盲蝽相似。 前翅除革片、爪片、膜片外, 還有楔片, 但有單眼, 膜片上的翅脈少。觸角4 節(jié), 喙3 或4 節(jié)。 一般為捕食性, 以蚜蟲、薊馬、木虱、介殼蟲、粉虱及螨類等為食, 屬有益昆蟲。 ![]() 3.6、網(wǎng)蝽科Tingidae 小型種類, 體扁。 無單眼。觸角4 節(jié), 第3 節(jié)最長, 第4 節(jié)膨大。喙4 節(jié)。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蓋住小盾片, 有網(wǎng)狀花紋, 前翅不分革片與膜片, 也有網(wǎng)狀花紋。 成蟲和若蟲生活在葉的背面, 常在主脈的兩側(cè)危害, 被害處常積集斑點狀的褐黑色分泌物及蛻皮殼。 ![]() ![]() 4、同翅目Homoptera 為小型或中型昆蟲, 頭后口式, 刺吸式口器, 喙3 節(jié), 其基部著生于頭部的腹面后方, 似出自前足基節(jié)之間。 具翅種類前后翅膜質(zhì)或前翅皮質(zhì), 靜止時呈屋脊狀覆于體背。也有無翅種類, 以雌介殼蟲和蚜蟲最為常見。 除粉虱及雄介殼蟲屬于過漸變態(tài)外,均為漸變態(tài)。 本目昆蟲體形變化很大, 一般以刺吸植物汁液為生。 繁殖方式各樣, 有兩性生殖、孤雌生殖, 也有兩性生殖與孤雌生殖交替進行。有卵生, 也有卵胎生。 本目不少種類為農(nóng)作物的重要害蟲, 并能傳播植物的很多病害, 如蚜蟲、葉蟬、木虱等能傳播病毒。亦有不少種類如蚜蟲、介殼蟲、粉虱等, 分泌蜜露, 誘致煤污病。 4.1、蟬科Cicadidae 多為大型昆蟲。 復(fù)眼發(fā)達, 單眼3 個。觸角短, 剛毛狀。 前足腿節(jié)膨大, 下方有齒。雄蟲具發(fā)音器, 位于腹部兩側(cè)。 成蟲以刺吸汁液和產(chǎn)卵危害果樹和林木枝條, 若蟲吸取根部汁液。 ![]() 4.2、葉蟬科 Cicadellidae 體小型至中型。 單眼多為2 個, 觸角鞭節(jié)分節(jié)甚多。 后足脛節(jié)下方有2 列短刺, 這一特征可以區(qū)別于近緣科昆蟲。 雌蟲具齒狀產(chǎn)卵管, 產(chǎn)卵于植物組織內(nèi)。 ![]() 4.3、蠟蟬科Fulgoridae 中型至大型昆蟲, 善跳躍一般體色美麗如蝶蛾。有些種類額延長如象鼻, 還有的種類可分泌綿狀的白蠟。 觸角短, 末端具1 剛毛, 位于復(fù)眼的下方。 前后翅端區(qū)翅脈呈網(wǎng)狀, 多分叉和橫脈。 ![]() 4.4、木虱科psyllidae 體細小, 能飛善跳。 觸角10 節(jié), 末端有2 條長短不一的剛毛, 單眼3 個。 前翅常比后翅堅實, 前翅無橫脈, 基部有一條基脈, 是由R 、M 、Cu 三脈合成的, 為本科的顯著特征之一。 成蟲、若蟲常分泌蠟質(zhì), 蓋在身體上。 ![]() ![]() 4.5、粉虱科Aleyrodidae 成蟲體纖弱而小。體及翅上常有白色蠟粉。 觸角7 節(jié)。 翅脈簡單, 僅具1 或2 條縱脈。 成蟲與幼蟲腹面有皿狀孔, 為本科昆蟲的最大特征。 ![]() 4.6、蚜科Aphididae 體細小, 柔軟。 觸角長, 通常6 節(jié), 很少5 節(jié), 末節(jié)中部突然變細, 故又分為基部和鞭部兩部分;第3 ~6 節(jié)基部常有圓形或橢圓形的感覺圈, 它的數(shù)目和分布可作為分種的依據(jù)。 多數(shù)蚜蟲的腹部第六節(jié)背面生有一對“腹管”, 腹部末端的突起稱為尾片,腹管及尾片的形狀為分類上的重要特征。 ![]() 蚜蟲具有翅或無翅的個體, 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及兩性生殖, 卵胎生和卵生, 因多發(fā)生在植物的芽、嫩莖或幼葉而得名, 又因常分泌大量蜜露, 而被稱為“膩蟲”。它不僅直接刺吸取食危害植物, 而且還是許多病毒病的傳播者。 ![]() 4.7、介殼蟲總科Coccoidea 形態(tài)非常特化。 一般為小型昆蟲, 體長0.5 ~7 m m 。 大多數(shù)介殼蟲以固定不動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進行危害, 同時體表常蓋有介殼或各種粉狀、綿狀等蠟質(zhì)分泌物。 雌成蟲與雄成蟲的外形彼此差別很大。雌蟲身體沒有明顯頭、胸、腹三部分的區(qū)分, 無翅, 大多數(shù)被各種蠟質(zhì)分泌物所遮蓋, 屬漸變態(tài);雄蟲體長形, 只有一對薄的前翅, 具分叉的翅脈, 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蟲壽命短, 交配后即死去。 為過漸變態(tài), 真正的幼蟲期一般僅2 齡, 接著是“前蛹”、“蛹”, 繼而羽化為成蟲。 多數(shù)為害蟲, 以危害木本植物為主, 許多種類是果樹及林木的重要害蟲, 如危害柑橘的吹綿介Icerya Purchasi Mask 等。但也有些種類是益蟲, 如紫膠蟲、白蠟蟲。 蚧總科: ![]() 5、纓翅目Thysanoptera 通稱薊馬, 是一類微小型的昆蟲。 成蟲體細長略扁, 長僅1 ~2 m m 。多數(shù)黑色、褐色或黃色。 觸角短,6 ~9 節(jié), 絲狀, 略成念珠狀。銼吸式口器, 左上顎發(fā)達, 右上顎退化。 前后翅狹長, 翅脈稀少甚至消失, 翅的周緣具長纓毛, 故稱纓翅目。有的種類無翅(無翅者無單眼)。跗節(jié)1 或2 節(jié), 具1 或2 爪, 中墊泡囊狀。腹部10 或11 節(jié)。 無尾須。雌蟲腹末圓錐形, 產(chǎn)卵器鋸狀、柱狀或無。 過漸變態(tài)。若蟲似成蟲, 但觸角節(jié)數(shù)少, 不如成蟲活潑, 通常白色、黃色或紅色。 本目昆蟲, 多數(shù)植食性, 危害農(nóng)作物的花、葉、枝、芽等, 而以花上最多。如煙薊馬Thrips tabaci Linde man ;少數(shù)為捕食性, 可捕食蚜蟲、粉虱、螨類或其他種類的薊馬(如塔六點薊馬) 5.1、薊馬科Thripidae 體扁。 觸角6 ~8 節(jié), 末端兩節(jié)形成端刺,3 或4 節(jié)上有感覺器。 翅狹長, 翅端尖,前翅常有2 條縱脈。 雌蟲腹端有鋸狀產(chǎn)卵器, 向下彎曲。 ![]() 5.2、管薊馬科(Phloeothripidae) 體黑色或暗褐色,翅白色、煙灰色或有斑紋。 觸角8節(jié)。 腹部末節(jié)管狀,生有較長的剌毛,無產(chǎn)卵器。 翅表面光滑無毛,前翅有脈紋,沒有翅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