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總是自信滿滿,認為自己的理解能力極高,仿佛自己一出馬,能掃平一切。可后來我才明白,不管何時,站在我們個人的角度,針對某句話的解答權(quán),始終在說話人的手中。他想讓這話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如何發(fā)揮。即便各種交流方式方便迅速,“網(wǎng)友”一詞也不再陌生,但我想更深入的了解還是需要面談達到。不然只是零星幾個字,可以是這種意思,也可以組成那種意思,我們帶著主觀色彩去看文字,不免易陷入自己閉目塞聽的陷阱里。而面談,神態(tài)、眼神交流、動作,這些可以在交流時為我們傳遞更多的內(nèi)容,也帶你達到深入了解這個人的目的。作為信息接收者時,我們首先要做到洗耳恭聽,心無雜念,盡量在第一手接觸信息時減少偏差。其次,推己及人,設(shè)身處地思考下我們自己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想表達什么。最后,在盡量揣測別人意思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自身的觀點,當解釋權(quán)在別人手中時,保持自己的思維清醒,能最大程度保證我們理解正確。從古至今,語言文字帶來的誤解并不少,如何在沒有語氣、神態(tài)、動作的幫助下,單憑一些文字成功表達自己的意思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的。盡量不要讓自己的話產(chǎn)生歧義,盡量照顧好你的聽眾,可以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語言有欺騙性,有一些自身難消的問題,但語言更多的是工具,如何發(fā)揮這個工具的長處,而避其短處,需要我們的認真研究。交流是必要的,足夠的溝通才能使我們達成關(guān)系的深入。我一直是個積極溝通者,即便在溝通中經(jīng)歷過挫折,也曾在心中數(shù)次感嘆交流不易,話如潑出去的水,而覆水難收,且話語也是牢籠,稍加不慎,便難以脫身。但正是這樣復(fù)雜的情況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才能確保,即便上述種種,我依然喜歡語言、文字、交流。且仍堅信不疑,有了表達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我們才算如虎添翼。很多事情都是在時光的淬煉下變得更加清晰,尤其是正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