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磨黃豆 夏日炎炎,于是想著去美麗的河源萬綠湖避避暑。這次的目的地是位于萬綠湖邊深處的洞源村,約上幾位好友一同前往。 洞源村,位于萬綠湖的西面,屬東源縣新回龍鎮(zhèn)管轄。從河源去洞源村有兩條路,一條是水路,在新港碼頭乘坐輪渡前往,每天上午8點半、下午3點半各有一班船到洞源,航程約40分鐘,收費每人20元。一條是陸路,走桂山下的沿萬綠湖邊公路,經新回龍鎮(zhèn)到洞源村,駕車約需3個小時。 其實,從我們惠州到洞源村,先開車到新港,再坐船到洞源,與經龍門平陵直接開車到洞源,時間相差不遠。但是我們還想體驗乘坐渡輪的感覺,因此還是選擇了從新港坐船到洞源。 我們乘坐的是下午3點半的輪渡前往洞源村。洞源村是一個安靜的小山村,民風淳樸,空氣清新。洞源村的民居聚落比較分散,從洞源碼頭開始算起,每一個小山窩的聚居地為一洞,這樣洞源村就有一到十洞之分。我們當晚入住童家莊農莊,則是位于二洞。 次日早晨6點半起來,本來是想在這空氣那么好的鄉(xiāng)間跑跑步的,出來一看,就看到院子另一邊,莊主童大哥夫婦正在石磨上磨著黃豆,準備制作豆腐。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于是我連步也不去跑了,趕緊回房間拿了相機,把他們制作豆腐的過程拍下來。 童大哥夫婦制作豆腐,用的是純手工的傳統(tǒng)做法。這種純手工的豆腐制作方法,記得我還是小時候在老家農村見過。那時是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會磨豆腐的,全村人每家都會排隊到村里公共的磨房去磨黃豆,磨好的豆?jié){再挑回家去制作豆腐。其實制作豆腐過程有很多程序,但由于磨黃豆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都把制作豆腐叫做“磨豆腐”。那時我年紀還小,因此雖然隱約記得制作豆腐的一些程序,但并沒記住具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幸好這次童大哥夫婦制作豆腐,讓我得以詳細地了解了一番。 據童大哥夫婦介紹,要7斤黃豆做一板豆腐。提前一晚把黃豆泡好,第二天磨黃豆和制作豆腐,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他們早晨6點就開始磨黃豆了,磨黃豆是一道體力活,需要夫婦倆輪流推磨,兩人分工合作,一人推磨,另一人則往石磨的洞口處添加帶著一點水的黃豆。磨出來的豆粉呈糊狀,底下用一個套著紗布的桶來接著。 黃豆磨好后,他們把豆粉提到廚房,將豆粉連同外面的紗布一起轉到一個大瓦缸。灶頭上燒著一鍋熱水,舀起熱水沖到瓦缸里的豆粉,使之變成液體的豆?jié){。然后將紗布隔著過濾出來的豆?jié){舀出來,紗布兜里的豆粉還要放到一個架子上擰,把里面的水分擰出來。這樣紗布里面就只剩下豆渣了,這些豆渣還可以用來喂雞喂鴨,有些地方也有拿來做菜的。 過濾出來的豆?jié){,還要倒進大鍋里去煮,煮到豆?jié){沸騰為止。煮沸之后,就把豆?jié){舀起來,倒進大瓦缸里去。熱氣騰騰的豆?jié){,還要在缸里讓溫度降低一些,旁邊開著風扇吹著,讓它溫度降快一些。等降到合適的溫度,接著就是關鍵的點鹵水環(huán)節(jié)。他們用的鹵水還是傳統(tǒng)的鹽水,現在很多地方都用石膏了。鹽水豆腐比較結實,石膏豆腐比較嫩滑。我老家以前用的就是鹽水。只見大嫂一只手拿著一只碗,碗里裝著鹵水,一根筷子壓在碗口,鹵水就沿著筷子一滴滴地滴到豆?jié){里去,另一只手則在不停地攪動豆?jié){。不一會,缸里的豆?jié){就起了反應,慢慢地出現了凝固物,就像我們吃的豆腐花。等“豆腐花”越來越多,慢慢沉淀,大嫂就把上面的水舀到另一個盆去,她說這水也不是廢水,用來洗衣服洗得很干凈的。 這時,就可以把“豆腐花”舀到準備好的套著紗布的豆腐格里去了。一鍋“豆腐花”剛好盛滿一個豆腐格,把紗布封好,上面再蓋上一塊木板,在木板上再壓上石頭,但石頭不夠重,換成一個裝了水的盆,這樣是為了把豆腐里的水分給壓出來。這樣大約壓上10分鐘,把盆拿開,里面的豆腐就成型了。豆腐的制作過程就基本上完成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將豆腐做成各種美味佳肴。 看完他們制作豆腐的過程,盡管自己沒有親自動手,但還是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平時常吃的豆腐,要制作出來是很不容易的,何況他們還堅持用最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就拿磨黃豆來說,現在大部分人都改用機器了,可以節(jié)省很多人力。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用人力來磨,這不僅是對老祖宗傳下來的制作方法的傳承,而且不得不說,用石磨磨出來的豆腐,質量和味道都更加正宗。為此,我要為童大哥夫婦對于傳統(tǒng)的堅持,點一個大大大的贊! 推磨費力氣,兩人輪流推磨 磨出來的糊狀豆粉 往豆粉里加上熱水,使之變成豆?jié){ 過濾出不含豆渣的豆?jié){ 把豆渣里的水分擠壓出來 把過濾出來的豆?jié){再煮沸 煮沸的豆?jié){倒進瓦缸里 給瓦缸里的豆?jié){點鹵水 用筷子將鹵水一滴滴地點到豆?jié){里去
豆?jié){里凝固出了豆腐花
將豆腐花舀到豆腐格里
在豆腐格上壓上重物
一板豆腐就成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