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佟麗婭終于宣布和陳思誠離婚。 明明是離婚,卻收獲了全網(wǎng)的祝福。 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欣賞著佟麗婭,忍不住曾不斷問她: “為什么會看上陳思誠?為什么那么美,卻那么自卑?” 曖昧?xí)r,她說自己不夠優(yōu)秀,配上“才子導(dǎo)演”。 戀愛時,她始終自問“那么厲害的人怎么會喜歡我”。 結(jié)婚后,面對陳思誠接連不斷的花邊新聞,她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說:“回家就好吧?!?/span> 與佟麗婭的自卑相比,陳思誠的自負顯得越發(fā)油膩。 在節(jié)目中,坐在佟麗婭身邊,大談自己的婚姻觀: “一夜情比比皆是,每一個人都會有背叛,或者游移?!?/span> “古時候的一夫多妻制,好色也好或者什么,其實是自然的,我們應(yīng)該尊崇所有自然的東西?!?/span> 他的自戀由內(nèi)而外,被網(wǎng)友笑稱為“世間少有的奇男子”。 談到自己,“帥,是我給人撲面而來的印象?!?/span> 談到創(chuàng)作,“寫著寫著就覺得,我真是中國最牛的編劇之一啊!” 這種奇怪的自信的確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卻也限制著他。 正如《唐探》系列在豆瓣上的評分一路走低,從7.7到6.6,再到5.4。 一位網(wǎng)友評論他,說:“《唐探1》暴露了陳思誠的才華,《唐探2》暴露了陳思誠的野心,《唐探3》則暴露了陳思誠的傲慢與偏見?!?/span> 在陳思誠走著下坡路的同時,佟麗婭卻早已在自卑中醞釀著力量,綻放出光芒。 不禁讓人感嘆,有時候,自卑并不是一件壞事。 而那些讓你自卑的特質(zhì),或許都是你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源于三大約束。 第一,我們依托于地球的環(huán)境生活,也必然受其限制。 第二,人類本就脆弱,無法單槍匹馬地應(yīng)對所有困難。 第三,人類由男女兩性構(gòu)成,我們無法回避愛情和婚姻這樣的關(guān)系。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局限,這是自卑感的源頭。 但,正是為了彌補局限,我們能夠不斷往前,不斷進步。 阿德勒認為,有自卑感并不是壞事,因為人類文明正是一次次戰(zhàn)勝自卑感后的成果。 舉個例子。 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面對關(guān)在籠子里的獅子。 第一個孩子臉色蒼白,躲在媽媽身后,說:“我要回家!” 第二個孩子雖然聲音顫抖,卻說:“我不怕它?!?/span> 第三個孩子最特別,他滿臉好奇,說:“媽媽,如果我向它吐口水,那會怎么樣?” 哪一個孩子是自卑的呢? 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是自卑的。 面對籠子里的獅子,他們都感到自己處于劣勢,只是面對劣勢的方式并不相同。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區(qū)別在于,應(yīng)對自卑感的方式,是會帶我們超越自卑,還是深陷困境。
改變自卑的方式錯了才致命 21歲的周深,怯生生地站上《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他說:“我是來找自信的,在生活中聽過我唱歌的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我就想來到這個舞臺,讓4位專業(yè)的導(dǎo)師聽一下?!?/span> 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尖細的嗓音,他總能聽到別人說:“不男不女,變態(tài),人妖,娘炮......” 他習(xí)慣了壓著嗓子,粗聲說話,甚至害怕聽到自己的聲音,他說:“我已經(jīng)不知道放松是什么樣子了,只是一直很孤獨?!?/span> 直到他鼓起勇氣,站上舞臺,放聲高歌,卻聽到了與想象中截然不同的評價。 齊秦說:“作為一個歌手,你不要再懷疑自己?!?/span> 那英說:“你有這樣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我就是要贊揚你!” 楊坤說:“你的聲音跨越年齡、跨越性別,有太多可能性了!” 如今,曾讓他自卑的尖細嗓音,早已引領(lǐng)著他唱出了自己的未來。 罵聲仍在,他卻已學(xué)會了如何與它們共處。 “你就是不一樣的,你要去接納自己的不一樣,也要去告訴別人你的不一樣?!?/span> 周深的成長,其實是從“自卑情結(jié)”到“健康的自卑感”的轉(zhuǎn)變。 什么是“自卑情結(jié)”呢? 自卑情結(jié),是說一個人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就像周深曾為了避免聽到不好的話語,蜷縮自己的殼中。 導(dǎo)演邀請他去節(jié)目,就用了整整兩年,每天變著花樣給他發(fā)語音。 因著自卑,他總說:“我不想活生生站在那么多人面前,我知道肯定會聽到不好的話,我中學(xué)時代已經(jīng)聽夠了。” 他們在被別人、被現(xiàn)實打敗之前,先一步擊倒自己,放棄嘗試,停留在原地,自然也就失去了許許多多成長的機會。 那,什么是健康的自卑感呢? 健康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評價,而是來自于“理想的自己”比較。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卑感看見自己的不足,去行動。 這也將成為創(chuàng)建自己,不斷靠近“理想自我”的過程。
是的,自卑并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一種可以為己所用的強大力量。 如何利用自卑感,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首先,要繞過“自卑情結(jié)”的陷阱。 即使你堅定地認為自己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要放棄行動。 正如白巖松所說:“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想要改變,必須行動?!?/span> 然后,重新認識自己的自卑。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為自己的身高十分自卑,他只有155厘米。 年少時期,他總想:如果我擁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長高20厘米,不,哪怕是再長高10厘米,一切就會不同,就會擁有更愉快的人生。 有一天,他將這樣的想法告訴了朋友,朋友卻說:“這種想法太無聊了!” 為什么呢? 朋友接著說:“長高干什么呢?你可有讓人感覺輕松的本事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反思到:“的確,高大強壯的男性本身就會給人一種震懾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我卻能讓對方放下警惕心理??磥韨€子矮小無論是對周圍人來說還是對自己來說,都有好處呢!” 有時候,你的“弱點”或“缺陷”,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有你從未意識到的優(yōu)勢。 最后,或許你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瑕疵,但那不正是因為你熱切地期待著,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放寬心,你正在一步步靠近那個理想中的自己。 別怕自卑,有一天,它終究會成為你榮耀的勛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