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個突發(fā)熱點,一位妻子因家庭積怨,在丈夫熟睡時,用事先準備好的石塊攻擊丈夫頭部,丈夫死亡,自己自首被判無期。 除非是絕望到已經(jīng)走投無路,不然,我相信沒有人會對同床共枕的伴侶做這種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希望越大,在期望跌落時產(chǎn)生的失望就越大。 據(jù)報道,這位妻子長期都遭受家暴,她也許試過溝通,試過欺騙自己,但一次次都失敗,在無奈之下,才選擇這種消極的方式,來解決她的婚姻問題。 原因很簡單:不想再受欺負了。 用極端手段報復對方的方式肯定是錯誤的,但從側(cè)面看出,在這個家里,女人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當然,除了多年遭遇家暴的她,我認為,這個家里,還有一名可能沒有遭遇家暴,但受影響更深的人——他們的兒子。 孩子說,父母關系一直不好,經(jīng)常爭吵,父親酒后會打媽媽。 而母親總懷疑父親在外面找女人,疑心病很重。 爸爸喝了酒會打媽媽,媽媽一直有很大的疑心,懷疑爸爸在外面找女人。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會受什么樣的影響? 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現(xiàn)實中,有些父母的心態(tài)是:只要不在孩子面前吵,關上房門再解決問題,不讓孩子看到,家暴就不會影響孩子。 還有一些人認為,我是在“教”自己的伴侶,讓她懂得怎么說話,讓我們關系更好,難道不是對這個家好、對孩子有益?怎么可能會對孩子有影響?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生活在一個父母經(jīng)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其中有個匿名的高贊答案: “希望自己死掉,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配不上家庭和睦的人。還有一點就是:希望父母早日離婚……” 大多數(shù)父母不能理解,我們又沒有打罵孩子,甚至把最好的付出都給了孩子,怎么對孩子就有影響了? 還有些掩耳盜鈴地認為,就算吵架了,但只要后面和好了,家不還是完整的么? 能這樣想的父母,只能說恐怕絲毫沒有健康的家庭觀念。 即使父母極力隱藏不和的一面,甚至等孩子上學不在家后,才“解決問題”,但情緒以及微表情是隱藏不了的。科學證明:人在極度的情緒后幾天,面部表情也會表現(xiàn)出來。 《家庭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可以覺察到父母試圖隱瞞的壓力。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父母試圖隱藏自己的壓力,但是他們?nèi)匀粫堰@些感受傳遞給孩子。 父母會向孩子隱瞞自己的壓力——希望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他們認為壓抑情緒是最好的方法。 觀察人員讓壓抑狀態(tài)的父母掩飾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有什么感覺。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壓抑狀態(tài)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太熱情,彼此也不太投入,所以,就算父母努力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依舊會影響親子關系中孩子的壓力感受,并影響互動品質(zhì)。 也就是說,只要父母之間吵過架了,孩子百分百能覺察到。 這種父母沖突不和,對孩子的影響極度深遠,因為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判斷家庭環(huán)境是否安全。 相信大家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盡管在學校成績再好,但你回到家發(fā)現(xiàn)爸媽吃飯時一言不發(fā)的樣子,自己也不敢主動說話,不敢主動說自己考了高分數(shù)讓父母表揚。 尤其是當你發(fā)現(xiàn)父母像剛發(fā)生過什么事時,你不敢主動問,連走路都輕輕的,生怕惹父母的生氣,而把火撒到自己頭上。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不敢撒嬌、不敢發(fā)聲,即便自己有愛的需求,比如成績好了告訴父母,讓父母夸夸自己,但自己不敢說、不能說,只能壓抑內(nèi)心的想法和訴求。 這種壓抑不會隨著孩子成長就結(jié)束。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長大了就會忘了”,但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父母沖突會對每一個年齡的孩子都造成重大影響,即便在18歲后,孩子仍然對父母之間的沖突保持高度敏感。 這種“不敢說”的壓抑,只需要經(jīng)過父母幾次爭吵,多次重復壓抑體驗后,思維容易會固定下來,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人的天性是群居動物,我們的基因天生就追求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最受不了的,就是和最近的人連接中斷,即便在家庭里每天見面,但有想說的話說不出口,這種孤獨感造成的壓抑,會破壞著孩子的表達欲與感情觀。 在今年1月,泉州有一則奇葩的新聞,一小女孩被父母扔在高速應急車道,然后父母揚長而去,情況十分危險,后來民警趕到,發(fā)現(xiàn)原因竟然是父母在高速路上因瑣事吵架,一氣之下把小女孩丟在高速路上。 面對著來往奔流的車輛,這對父母不管也不顧,任憑自己的情緒發(fā)泄,他們不會也不愿意反思這次爭吵目的是什么,會對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哪怕孩子出事了,或許他們也不會愿意承認是自己的問題。 在家庭里,當孩子慣性被父母影響,會產(chǎn)生“爸媽吵架了就不要你了”、“爸媽要離婚了,我是選爸爸還是媽媽?”、“只要爸媽一吵架,自己就連活著都是錯”的觀念,孩子長大后,會難以建立完整的人格。 輕度影響:變得自卑敏感,形成討好型人格; 中度影響:難以和人敞開心扉,對所有親密關系都沒有信心,不敢抱有任何期待; 重度影響:甚至會產(chǎn)生報復心理,對所有美好事物都厭惡,想去破壞一切,形成極端的個性。 而且,創(chuàng)傷是會傳承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創(chuàng)傷,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會影響到下下一代,這叫“創(chuàng)傷的代際傳承”。 家庭關系不好,即使孩子健康成長,也會存在榮格說的隱藏的“劣勢人格”,會在成長后向下傳遞。 在做咨詢中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喜歡發(fā)脾氣、控制不了情緒的人,往上追溯,自己當父母,甚至祖父母,都至少有一人有類似的特點。 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甚至打破這種代際傳承,這種情緒的影響,會成為一代又一代的宿命。 生而為父母,不想孩子受家庭沖突的影響,父母能控制住情緒固然好,但在家里,沖突是在所難免的,這時該怎么辦呢? 沒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我的建議是,不要讓兩人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生活,有幾點緩沖處理很重要。 引導孩子:偶爾的吵架是感情生活的調(diào)和劑 如果沒法避免沖突,在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后,需要及時告訴孩子,爸媽剛剛的對話是情緒比較激動了,但我們還是好的,只是有不同的意見而已。 《怦然心動》父母吵架,爸爸真誠地向朱莉道歉,并告訴她,不是你的錯,大人會解決好的 甚至還可以跟孩子溝通:“你認為剛剛爸媽的說話,誰好誰不好呢?” 培養(yǎng)孩子的沖突耐受力,讓他們學會判斷,在發(fā)生沖突后也有合理的方式來解決。 心理研究表明,父母吵架后,如果能及時告訴孩子吵架的原因,或讓孩子理解吵架只是因為情緒,他們的驚恐感受能有很好地緩解,還會讓孩子感到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不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半 有些夫妻在吵架后,會當著孩子面丑化另一半。例如,媽媽會哭著對孩子說,你爸爸對媽媽不好,對這個家不好,我是為了你才留下來的。 或有些大男子主義比較強的爸爸,會口不擇言、大打出手,說一些貶低妻子的話。 
 這些錯誤的對錯觀,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極端思維,覺得夫妻關系要么是好,要么是對立,男女關系失去可調(diào)和的灰色甚至彩色地帶。 我在做咨詢中,發(fā)現(xiàn)很多焦慮型依戀的朋友,在愛情中習慣“非黑即白”的思維,共同點大多是經(jīng)歷過父母吵架,對另一半的口頭詆毀。 人對養(yǎng)育者都有天生的依戀,告訴孩子“一直把你養(yǎng)大的媽媽/爸爸是個人渣”,作為孩子有限的認知里,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容易造成認知失調(diào),成長變成焦慮型或回避型的依戀風格。 
 及時關注并化解孩子的不耐受反應 當孩子在父母吵架后,自己進房間把門鎖上,或者會大哭大鬧,說明這個家庭氛圍已經(jīng)讓孩子不耐受,要發(fā)出“停戰(zhàn)”信號。 
 這時父母一定要停止沖突,當著孩子的面,進行化解矛盾的行為。 最好的方式是,夫妻要當面互相道歉,做言語上的安撫。 告訴孩子:剛剛爸媽是一時情緒激動了,對此想表達道歉,你不要學父母那樣喔,如果爸媽后面還是吵架犯錯了,你可以提醒下我們。 雙親沖突是很多原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有不少表面幸福的家庭背后,隱藏著無形的傷害和痛苦,如果你是父母,孩子還小,通過改善你們的夫妻關系,可以中斷傷害的代際傳承;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童年經(jīng)歷,我想說,也許你經(jīng)歷過許多痛苦,但別讓他人(甚至父母)來定義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