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兒子今年5歲,平時在家比較聽話、乖順,惹人喜愛; 可一旦家里來了客人,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變著花樣'人來瘋’; 一會兒模仿動畫片里的卡通人物,一會兒又亂蹦亂跳,不然就是把他的玩具擺一地,還非鬧著他爸爸給他當馬騎…… 我們和客人的談話經(jīng)常被他打斷。 對兒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他就是不改,我們真拿他沒辦法了?!?/span> 一位媽媽無奈地嘆著氣說道。 她的話讓我想起朋友的閨女,那天,朋友出差回來,約我去她家吃飯,我興致沖沖地過去了,因為許久沒見,她準備了一肚子的話要跟我說。 正當我們聊得很投機時,小孩子開始“鬧騰”了,一會兒要這,一會兒要那; 大吼大叫、亂扔玩具、上躥下跳…… 我都感覺自己的耳膜受損了。 朋友很尷尬,大聲呵責孩子,但幾乎沒什么效果。 朋友說,她也很苦惱,孩子“人來瘋”起來簡直是“災難現(xiàn)場”,眼看著就要過年了,真怕孩子又各種“失態(tài)”。 其實,“人來瘋”現(xiàn)象并非偶然存在,就兒童教育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為什么孩子會“人來瘋”? “人來瘋”見于吳語、江淮官話,指的是孩子在客人面前或者在有陌生人的場合表現(xiàn)出的一種近似胡鬧的異常興奮狀態(tài)。 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2—7歲的幼兒有“人來瘋”的表現(xiàn)較多。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是“天性”的釋放 這個階段的兒童,社會化還不夠充分,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其行為表現(xiàn)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天性(Nature)的自然釋放。 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天性”,就是“本我”(id),內(nèi)在的最深層次的需求;它是兒童最為本真想要做的、想要表現(xiàn)的,沒有規(guī)制、不受任何約束的。 再加上,此時的兒童,“超我”(Superego)意識并沒有完全形成,無法對“本我”進行制約。所以一旦找到機會,孩子就會遵循天性而行動,自然就難以顧及到父母或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了。 比如,在父母與客人聊天時,孩子有了在客人面前唱歌或者背詩的欲望,很可能會跑到客人面前大聲唱歌或朗誦,絲毫顧及不到父母和客人的心情。 其次,是“表現(xiàn)欲”的作祟 皮亞杰將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劃分為了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以及形式運算階段。 而2—7歲的兒童恰好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具有自我中心性。 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只能考慮自己的觀點,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也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協(xié)調(diào)起來。他們往往只會注意主觀觀點,不能向客觀事物考慮。 這個階段的兒童非常自戀,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做的事情是最棒的。于是他們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以獲得別人的贊賞。 郭麒麟就曾坦言,小時候,家里親戚聚會讓他演一個,他能演八個,誰不聽都不行,必須演完,演完這個,還要演那個。 再比如楊冪,6歲時的她就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表現(xiàn)欲,只要開口唱歌,就必須要唱完一整首,并且必須要鏡頭對準她。 除此之外,“渴望關注”也會造成孩子“人來瘋”。 皮亞杰認為,行為模式的認識方面單獨與結(jié)構有關,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情感是構成行為模式的動力狀態(tài)。 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如果缺乏生活交流,人們很可能會出現(xiàn)孤僻、焦躁、偏激等性格特點。兒童更是如此,現(xiàn)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就致使孩子長時間自己玩耍,缺少和外界的交流。 因此,當看到家里來客人時,他們會很興奮。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因為與客人交談而忽略了孩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被忽視,從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孩子會通過做一些“動作較大”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從而得到額外的補償性關注。 《新生日記》里有一期,是楊千嬅夫婦到陳小春家做客,大人們都在忙自己的事,Jasper“無人問津”,為了讓大家注意到自己,他跑去房間拿出小提琴,準備大秀才藝,但被爸爸制止了,因為爸爸要和叔叔聊天。 失落的Jasper跑去廚房,給楊千嬅阿姨演奏,雖然楊千嬅立馬放下手中的活兒聽Jasper演奏,但沒過多久就又去忙碌做菜了,只留Jasper在原地演奏。 看到?jīng)]人搭理自己,Jasper一個人坐在走廊的角落里,嘴里不住地說:沒有伴……最后難過地回到了房間。 陳小春家教嚴格,所以Jasper在被爸爸制止后,并沒有“動作較大”的行為,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孩子會選擇通過“人來瘋”的方式獲得他人的關注,以抵消自己被冷落的負面情緒。 父母怎么面對孩子的“人來瘋”? 3—6歲是孩子養(yǎng)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父母可以抓住這個黃金期,根據(jù)孩子產(chǎn)生“人來瘋”的原因采取相對應的措施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理性對待孩子的“人來瘋” 在“人來瘋”的狀態(tài)下,孩子會處于高度失控的狀態(tài),這時,父母通常會采取兩種做法: 一種是通過呵斥、打罵的方式制止;另一種則是通過遷就的方式哄住孩子。 嚴厲的斥責教育,雖有時會有效果,但并不正確。孩子可能會因畏懼權威而暫時屈服,但等到他有能力反抗時,分分鐘叛逆給你看;此外,對孩子的斥責也可能導致另一個極端:孩子變得畏首畏尾。 而遷就式的哄勸也不是一個好辦法,它會使孩子學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yǎng)成任性、不自制的不良習慣。 因此,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對孩子不合理的欲求既不斥責,也不哄勸、遷就,而是不予關注,讓他逐漸平靜下來,再進行正面教育。 有研究表明,若幼兒的某種行為沒有得到大人的肯定或關注,那么在相似情境下,他們出現(xiàn)相同行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xiàn)象稱作“消退原理”,它是矯正幼兒不良行為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給孩子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的機會 有些兒童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他們的“人來瘋”更多是由于其心理需求沒有得到適當滿足,這些孩子活潑好動,主導意識強,希望能夠得到大人的關注。 張大大就曾說他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被別人關注的人,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需要極度的存在感。 家里來客人時,他會提高聲調(diào),生怕別人不知道房間里還有個活人,不僅如此,還會把自己畫的畫、學的相聲拿出來給客人“顯擺”。
作者:淺 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