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最火的“熱搜話題”一定當屬:清華大學發(fā)生的“惡性騷擾事件”帶來了廣大民眾的憤怒。 有趣的是,事件瞬息萬變的節(jié)奏,從性騷擾,到騷擾者網(wǎng)絡(luò)發(fā)帖要自殺。 再到大反轉(zhuǎn),大家開始化身“正義使者”抨擊“清華學姐”,甚至開始針對藝術(shù)生的指責,學習不好人品還差…… 網(wǎng)友們的“熱情”和憤怒的對象很快從“冒犯者”轉(zhuǎn)向“受害者”,并有著難以控制的擴大趨勢。 微博@Y雅痞P 全民指責#清華學姐 你的屁股怎么如此金貴#? 事情最初發(fā)生于學校食堂,一位女生突然大聲叫喊,指責某個男生是色狼,非常強勢地拿走了男生的校園卡和身份證,并隨后將男生的信息公之于眾。 目睹了現(xiàn)場以及通過網(wǎng)絡(luò)得知這個事件的許多人,都對這個男生非常憤怒。 學校保安也像對待流氓一樣對待他。 這個十八歲的男生百口莫辯,在擔憂和害怕中徹夜哭泣,甚至想到只能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 而后學校通過調(diào)查監(jiān)控錄像,證明男生確實是被冤枉的。 得知了真相的“受害者”女生,像是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過一樣,沒有道歉沒有解釋就離開了現(xiàn)場。 很久之后,女生通過他人轉(zhuǎn)述,告訴男生兩人“互相道歉,事情就算過去了”。 女生沒有誠意的態(tài)度讓公眾的憤怒從“冒犯者”轉(zhuǎn)向原先的“受害者”,大家紛紛要為被冤枉的男生討回一個公道,甚至有人爆出女生的照片,說她為什么“明明這么普通,卻這么自信”……開始了全網(wǎng)對她的口誅筆伐。 民眾的憤怒為何如此容易被調(diào)動? 這讓我想起在盛夏爆紅的《陳情令》,當知道主角魏無羨開始修習邪道,所有人都化身為正義使者,對他趕盡殺絕,為他的死拍手稱快。 而當大家得知魏無羨是被設(shè)計陷害,瞬間將討伐的對象轉(zhuǎn)向前一天還在絕口稱贊的人…… 電視劇《陳情令》 比起去探索事情的真相,或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容易被他人的情緒牽著走? 為什么本來沒有那么憤怒,看了大家的評論后越來越憤怒? 為什么我們常常用大眾的思考替代了自己的思考? 情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時候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在“從眾”,甚至你可能認為這是你真實的想法,但是周圍的情境或他人確實影響了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圓桌派》 “從眾”的漩渦將你我如何卷進其中? 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曾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實驗,想象一下,如果你是7個被試中的一位,與其他6位被試一起參加一項“直覺判斷”的實驗。 研究者要求你們指出,下圖的3條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段一樣長? 你可以明顯看到右邊第2條線段和標準線段一樣長,你前面的6個人都回答了“線段2”,你覺得這是個簡單的實驗。 從第三次判斷開始,第一個人答錯了,第二個人也給出了錯誤的答案,這時候你感覺有些不對勁,使勁盯著線段。 緊接著,第三個人也同意了前兩個人的回答,你開始問自己“是他們不對勁?還是我不對勁?” 隨后,第四個人、第五個人、第六個人都同意了前面幾個人的答案。 接著,到你了,研究者看著你,你開始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是我的眼睛告訴我的正確?還是所有人都覺得正確的才是正確?” ![]() 《圓桌派》 事實上,其他六個人是研究助手,研究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探討“從眾行為”。 結(jié)果表明:有3/4的人至少有過一次從眾行為。 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居然有這么多的人都回答了明顯是錯誤的答案。 或許你會質(zhì)疑這個實驗的意義,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發(fā)生在日常生活里,我也根本不會那么輕易從眾。 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或許電梯中的人確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從眾”,他只是覺得有些不對勁,并沒有意識到是什么力量讓他和大家保持一致。 除了上文中這樣強大的群體壓力會迫使人表現(xiàn)出從眾行為,其實更加微小的事情也會影響到我們。 比如,一群人站著不動,抬頭望著天空,其他行人便會停下腳步做出相似的舉動。 ![]() 一些街頭賣藝者會在他們的盤子里放入一些錢,比起前方放著空盤子,會有更多行人在他們的盤子里放入錢。 再比如,我們什么時候會笑? 當然我們在開心的時候或者遇到有趣的事情時會笑,但是我們在聽到別人的笑聲時也會笑,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喜劇節(jié)目會在留白的時間播放一段提前錄制好的笑聲。 不知道你曾經(jīng)有沒有好奇過,似乎這個情節(jié)也不是很戳笑點,但就是莫名笑了出來。 ![]()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托特德爾(Totterdell & others, 2004)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心境聯(lián)結(jié)”。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我們對現(xiàn)實的看法也未必就僅僅是自己的觀點。 ![]() 被“從眾”保護的我們是否都有罪? “從眾”并不是一個純粹的貶義詞,從眾能帶來很多好處。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從眾行為會增加被群體的接納程度,也就增加了生存的能力,有利于自己的基因保留下來。 同時,與群體保持一致也能夠獲得人們的接納和贊賞。 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情境比較復雜,我們不知道該怎么反應,這時候他人的行為就是我們做出反應的最佳線索。 比如,林黛玉在初入賈府的時候,賈府吃飯的許多習慣和家里不同,她就觀察別人是如何先漱口、再盥手、再吃茶,再一一學來。 但是盲目從眾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在電影《狩獵》中,主角盧卡斯是個中年男人,在幼兒園當老師。盧卡斯性格溫和,深受孩子們喜歡,尤其是克拉爾。同時他也是克拉爾父親最好的朋友。 在小女孩克拉爾向盧卡斯表達“愛意”之后,盧卡斯微笑著拒絕了她,卻沒想到這次拒絕將他的生活推到了風口浪尖。 ![]() 盧卡斯溫和的告誡 小女孩被拒絕后很生氣,把聽來的一系列關(guān)于男性性器官的言論復述給了園長,園長聽后很震驚,因為他們生活的北歐小鎮(zhèn)里,性騷擾小孩是極其嚴重的指控。 ![]() 電影《狩獵》 園長相信小孩子是不會說謊的,她眼中的盧卡斯已然成為一個變態(tài)。 在這個影片中沒有監(jiān)控,盧卡斯百口莫辯,他遭受了莫須有的指責和攻擊,他的愛犬被人殺死,家里被人用石頭襲擊,兒子在為他據(jù)理力爭時也被人毆打,最讓人寒心的是他在超市里的遭遇,因為性侵事件,超市里的工作人員拒絕為他服務,還攻擊了他。 ![]() 電影《狩獵》 盧卡斯始終為自己辯白,最終仍未得到世界的接納。 在影片最后,盧卡斯遭遇了一記冷槍。知乎作者“李小軍的電影日?!敝袑懥诉@樣一句話: “任何人都可能被獵殺,任何人也都可能正在殺人?!?/span> ![]() 《海蒂和爺爺》 影片中的園長和那些攻擊或指責盧卡斯的人,就像是每次發(fā)生公共事件時義憤填膺的民眾,仿佛自己手握正義的槍支,要去拯救“受害者”、拯救這個世界。 當我們在人群中揮舞著槍支的時候,卻忘了問問自己,我們看到的是否是事情的真相?我們獵殺的是否是真的“罪犯”?會不會有一天,被槍口瞄準的是自己? ![]() 《冰與火之歌》 我們有權(quán)選擇聽取來自他人的信息,也有權(quán)選擇融入群體、認同大家;同時,我們也有權(quán)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對周圍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判斷,而非全盤接納。 不去獵殺無辜的人,不要讓我們的正義成為盲目的正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