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娃玩桌游,兩目四行淚。估計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 孩子只能領先不能落后,稍微領先他一點,鼻涕眼淚就上來了;扔骰子不能點數(shù)比他多,否則他扔一遍又一遍沒完沒了就要超過你;一不小心贏了他,天雷勾地火,哭聲轟炸你整個晚上…… 如果此時,我們溫柔堅定地告訴他:這是規(guī)則,每個人都要遵守?!拜敳黄稹钡娜藘翰挪粫苣?,繼續(xù)喊,哭不停; 如果此時,父母控制不了自己,大多數(shù)情況會內(nèi)心崩潰:連步棋都輸不了,將來還能做啥事兒…… 但是,心理學家看到這兒卻要恭喜你,因為這是3—6歲孩子的正常發(fā)育,說明孩子來到了一個“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新階段。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路易斯曾說過,3—6歲孩子的招牌特征,就是他想要當?shù)谝唬槐娦枪霸?,要得到在場任何一個成年人的關注。 這種“好勝心“與孩子性格脾氣無關,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性,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合理的好勝心其實是特別正常和健康的。尤其是3、4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充分萌芽,卻還沒有建立起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就很容易產(chǎn)生“我是最棒的”、“所有人都應該關注我”之類的想法。 同時,由于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發(fā)育原因,孩子還不能認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受了打擊直白地哭鬧,是一種需要父母理解、接納的正常情形。 難道就這樣讓孩子無休止地“輸不起”嗎?并不是! 父母的合理干預會讓孩子產(chǎn)生“反彈力”,即孩子的抗挫能力,并不是讓孩子對“輸”產(chǎn)生免疫,而是讓孩子在經(jīng)歷失敗后,依然有回彈的力量。 一、幫孩子建立“失敗——沮喪——嘗試”的良性循環(huán) 讓孩子偶爾輸?shù)舯荣悺⑵寰值?,是一種“適當打擊”,這個打擊就像鍛煉身體一樣,給身體制造適當?shù)拇驌翦憻?,身體會逐漸強壯起來。 但是我們不需要故意制造“挫折”,而是把重點放在“挫折發(fā)生時”,父母接納孩子的沮喪,讓孩子知道“失望、失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會放下對“永遠贏、完美結(jié)局”的執(zhí)念,營造一個“對輸?shù)囊环揭埠苡押谩钡沫h(huán)境。 當孩子明白輸?shù)囊环揭矔弧坝焉茖Υ?,會有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自然建立“失敗——沮喪——嘗試”的良性循環(huán)。 二、父母可進行日?!拜斱A都會有”教育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游戲結(jié)束后,還有下個游戲,比賽結(jié)束后,還有下一個比賽。生活就是個無限游戲,輸和贏都不是永恒的。所以一次兩次的輸贏沒有關系。 我每次與孩子下棋輸了的時候,會故意大聲說:我輸了不代表什么 ,我也不能總贏啊,以后再贏你們吧! 孩子慢慢也會學著這種態(tài)度,偶爾會說:輸了沒關系,下次我再贏你!然后樂意再來一次,這讓我頗感欣慰。 三、把“輸”的形式具體化 劉墉在和孩子籃球比賽的時候,都要和孩子提前說好,誰輸了,就跟贏的人說三句“你真了不起”。到他輸?shù)臅r候,他也跟孩子真誠地豎起大拇指,說三句“你真了不起”。 這樣把“輸”的形式具體化,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而且不會產(chǎn)生無盡的聯(lián)想:比如輸了會被嘲笑、輸了爸爸媽媽不愛我了、輸了就得不到想要的禮物等等。 因此,對于孩子在“輸”和“贏“方面的執(zhí)著,父母不用因孩子一時的表現(xiàn)就開始杞人憂天,擔心他長大怎么辦。只要我們在日常做好疏導工作,做好示范教育,孩子這方面的問題會有充分的時間來糾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