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Author 李斤欠斤欠 ' 樂觀樂觀再樂觀 ' ![]() 打開上海輪渡營運時刻表,你能找出 17 條航線,每天最早的 4 點多就開航,最晚的到深夜 11:40 才停運,并且班次大多頻繁又密集。 地鐵都這么發(fā)達了,是哪些人還非要舍快求慢、乘輪渡過江? 帶著好奇,我們在楊復線和南陸線上待了兩天。 除了小部分游客,船上的主要乘客,其實是為了生計生活乘船奔波的人們。 所以啊,對整日披星戴月的人來說,那些曬在小紅書上的輪渡江景,風光大片,都只能是一塊背景板。 6 月 2 日這天,上海下了一場又長又悶的雨。 楊復線(楊家渡渡口 - 復興東路渡口)的渡船上,助動車和行人依然擠擠攘攘,每趟的客流幾乎都能填滿大半條船。 ![]() 陰雨天里,依舊有不少乘客乘坐輪渡 楊復線非常古老,從清代就有了。這條線保留了 ' 車客渡 ' 模式,助動車、自行車和行人都可以上船。 放眼望去,每趟船上,助動車都是主力,自行車、行人還有三個輪子的 ' 突突車 ',夾雜在助動車大軍中間。 成片的助動車里,衣著鮮艷醒目的騎手小哥又占據(jù)了主流。 ![]() 幾乎每趟輪渡上,都能看到騎手小哥 中午 12 點半,一輛黑色助動車停在了候船區(qū)前排,騎手小哥一身純黃色防雨衣褲,被大雨淋了個透,頭盔上的防風罩還在滴水。 和騎手一身狼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車上一大束新鮮欲滴的鮮花,擺在快遞箱里,被護得完好無缺,仿佛這大風大雨跟它絲毫不搭界。 ![]() 大風大雨下,這束鮮花卻被呵護得完好無損 花束特別大,目測有三十支左右,玫瑰、向日葵、繡球花……混搭在一起,每一朵都很飽滿,輔以形狀各異的青翠葉子,裹在寶藍色的包裝紙中。 花束上鋪著星星點點的暖黃色串燈,還插著一個珠光寶氣的公主頭箍,在這樣潮濕灰暗的雨天,顯得格外閃亮。 ![]() 花束鮮艷飽滿,是送花人精心挑選的 我們問騎手小哥,這束花多少錢?騎手愣了一下,盯著花遲疑了幾秒:' 這么遠的路,不得過百啊?' 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護送花的收入。雨雖然大,但這種過江的單子其實挺搶手,畢竟距離比較遠,多賺一點是一點。 他比劃說,在雨天,把這樣一束花從浦西送到浦東,10 公里的距離,騎手自己能賺個 40 元。 所以騎手小哥更喜歡雨天,對晴天反而有幾分嫌棄。 ' 好天太不值錢了,(10 公里)也就十幾塊,二十塊都達不到。' 能多賺個 20 元,那么一路的風雨如注,實在算不了什么。 船開了,騎手小哥一上船,就仔細攏了攏快遞箱里的鮮花,然后把雙手在胸前一交叉,閉上眼打了個盹。 ![]() 趁短暫的過江時間,騎手小哥打了個盹 楊復線距離短,從浦西開到浦東,不過 350-400 米,五六分鐘就到了。 但這一刻騎手至少可以放心休息片刻,在雨打不著花的江上渡船上,在這一段難得又短暫的放空時間里。 周玲(化名)在復興東路渡口上船的時候,一手打著傘,一手拎著兩袋沉甸甸的菜,里面有肉有雞蛋,有青菜有百葉。 這些菜是她從 1 公里開外豫園附近的小菜店買的,一路打著傘拎過來,到渡口的時候,身上早就淋濕了大半邊。 一上船,周玲就快步走到座位邊,把菜往地上一放,又把傘收好,一屁股坐了下來。 從浦西拎著新鮮菜坐船去浦東,是她一周五天雷打不動的行動軌跡。 ![]() 周玲(化名)每天乘輪渡,把買好的菜拎到浦東 每天上午她從住處出發(fā),把菜買好,再步行 20 分鐘到渡口乘船。 本來去陸家嘴乘東復線更方便,但這天東復線停航了,這樣一來,她在浦東下船后,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才能到達目的地。 她的目的地是陸家嘴的一戶人家,工作是去燒飯、打掃衛(wèi)生。 這樣的路線,其實乘地鐵更方便。但地鐵 3 元起步,輪渡只要 2 元,用輪渡取代地鐵,一個月能省不少錢。 ' 那個小區(qū)好像叫陸家嘴什么大廈,最好的那個樓,我不知道名字,只知道怎么走過去,(家里)200 多個平方。' 周玲話很少,但聊到菜價,她還是愿意多說兩句。' 今天買了莧菜,4 塊一斤,扁豆 5 塊 5 一斤,雞毛菜 4 塊,還有五花肉、雞蛋、厚百葉。' 船一靠岸,周玲一手拎起兩大袋子菜,一手舉著傘,往陸家嘴的方向快步走去。 雨越下越大,在楊家渡碼頭,一輛大紅色的突突車,在等船的車流中特別顯眼,車兩側(cè)的透明膜上掛滿了雨水珠子。 開車的是一位身形清瘦的爺叔,身穿灰藍色夾克,戴一頂黑色鴨舌帽,后座上坐著位阿姨,有點微胖,戴一副圓圓的黑框眼鏡。 ![]() 這對老夫婦往返于浦西浦東,是有要盡的責任 爺叔今年 75 歲,阿姨 70 歲了,他們每隔一天,都會從浦西開著突突車過江,到浦東 91 歲的老丈母娘家去,幫她燒飯做家務,風雨無阻。 這 ' 班 ' 是沒辦法請假的。90 多歲的老人到底有些固執(zhí),既不相信保姆,更不肯去養(yǎng)老院。 為了讓老人吃得高興,夫妻倆提前一天就燒好一碗紅燒肉,早上還買了一份醬鴨帶去。 等老人吃好飯,又煮好加了決明子、菊花的綠豆湯,這才乘船趕回浦西,下午還要買小菜,準備一家老小的晚飯。 ![]() 盡管年愈七十,夫婦倆每天都要為家人操勞 對他們來說,乘輪渡過江,要比地鐵方便得多,既避免了地鐵站樓梯上上下下,也不需要在換乘時、出站后再走許多路。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爺叔腿腳不便。 22 年前他曾摔斷過腿,這才買了一輛突突車。最近這些年,他 5 年里動了 6 次手術,還裝了心臟起搏器,落下一身病痛。 離開時,爺叔關照我們:' 人生最主要七個字:樂觀樂觀,再樂觀,心態(tài)一定要好,任何毛病都會好。' 楊復線的渡船上,游客雖少,但每趟船上總會有那么幾個。 在楊家渡碼頭,我們遇到了兩個五大三粗的年輕人,一人騎著輛哈啰單車,沒有任何雨具,就這么背兩個包推著車上了渡船。 ![]() 兩位年輕人,騎著單車跨江游覽 一問才知道,兩個人是從內(nèi)蒙古過來辦事的,先去了杭州,再來到上海,這天下午就要回呼和浩特了。 于是倆人決定利用這半天空閑,逛一逛大上海。 在浦東冒著雨一路瞎逛后,他們突然看到了這個渡口碼頭,于是就找了兩輛單車,買了兩張船票。 ![]() 對于來自北方的兩位年輕人來說,上海有一些不同之處 問起初次來上海的印象,兩個北方大漢突然靦腆起來:' 這么大的城市,我們沒法評論。' 想了一會,倆人指著浦東方向:'(我們)從浦東那個塔下來的。到你們這兒南方地區(qū)的感覺就是,地方挺大的,夜景好看,就是炒菜有點兒淡。' ![]() 陰雨天陸家嘴的高樓,在迷霧里隱隱約約 又努力想了一會,兩個人接著說:' 跨度太大了,人們的穿著打扮比我們那邊要精致,人也多,看著就節(jié)奏快。' 和內(nèi)蒙古大哥一樣,曾繁榮會出現(xiàn)在楊復線的渡船上,也是個偶然。 ![]() 來自廣州的曾繁榮,一時興起坐上了輪渡 他從廣州來上海出差,在陸家嘴的酒店看江景時,發(fā)現(xiàn)江面上的渡船往來不息。 這幅畫面瞬間將他拉回了上世紀 90 年代,在他只有三四歲的時候,每天都跟著媽媽乘輪渡,往返于珠江兩岸。 在他的印象中,珠江的江面更窄些。' 那時候江面上船只很多,特別熱鬧,擠來擠去的,每艘船開到江中間就會互相喊,讓一讓!' ' 現(xiàn)在媽媽 67 歲,已經(jīng)退休很多年了,我們偶爾會聊起,小時候跟著她坐船去單位的場景,今天在上海坐輪渡,(感覺)跟廣州一模一樣。' 輪渡上的游客,不只有從外地來的,還有 ' 半日游 ' 的上海人。 5 月的一天,我們在南陸線(南碼頭路渡口 - 陸家浜路渡口)的渡船上遇到徐國鳴(化名)時,他推著一輛白色助動車,從浦西去往浦東。 ![]() 遇到徐國鳴(化名)時,他剛結(jié)束在浦西的 ' 半日游 ' 徐國鳴退休很多年了,家住在浦東浦三路那邊。 作為在老城廂蓬萊路長大的老上海人,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騎著助動車乘南陸線過江,給自己安排一次浦西半日游。 目的地其實只有兩個:第一,去淮海路的全土商店買點零食醬菜;第二,去文廟附近一間小面館吃碗面,吃完就可以心滿意足打道回府去了。 這天他在全土逛了好幾圈,采購了一小袋橄欖和一小袋梅肉。乘輪渡過江,他覺得 ' 比較自在點,想停了啥地方就停了啥地方 '。 ![]() 黃浦江的輪渡上,有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間故事 對徐國鳴來說,西望浦江對岸,從全土商店帶回去一包橄欖,寄托的也許是一份屬于他的鄉(xiāng)愁吧。 ![]() - END - |
|
|
來自: 激揚文字 > 《市井/煙火/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