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山西以531處的數量依舊高居全國榜首,這其中,古建筑又占422處。山西的古建遺存在全國的地位著實無可匹敵。 可是,面對第八批國保名單,很多古建愛好者發(fā)出感慨:“南山寺竟然之前不是國保單位?”“鐵佛寺怎么才進國保!”…… 確實,山西的古建遺存可謂“神仙打架”,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形態(tài)之多樣、技藝之精妙,想要“C位出道”,實在太難啦! 下面這些第八批國保名錄中的古建筑遺存,“各顯神通”地存在著。猶如樸實無華的“山西性格”,不懂張揚,不會炫耀,就那樣靜靜地迎接著喜歡它們的每一位古建迷…… No.1 五臺山南山寺 南山寺鳥瞰 南山寺,位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臺懷鎮(zhèn)南2千米處的案山山坡上,坐東向西,枕山而建,鑿坡為級,108個臺階,披云掩綠,宛若天梯。7層平臺殿宇,布局高低錯落,建筑各有特色,形制層疊有序,以悠久的建筑歷史,幽靜的修行環(huán)境,精美的漢白玉雕刻,引人注目。整個寺宇由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3組建筑群、18處院落、125座建筑、300余間殿堂組成,東西長294米,南北寬240米,總占地面積33310平方米,建筑面積7935平方米,規(guī)模之大在世界文化遺產五臺山佛教圣地首屈一指。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南山寺為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核定并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寺·佑國寺遠景 南山寺·三摩地鐘樓 南山寺·極樂寺大雄寶殿木雕窗格 南山寺是五臺山地區(q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佛教寺院,保存著形態(tài)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整體布局完善,建筑依山而建,隨形就勢,寺中有寺,院中套院,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園林布局的幽深,建筑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和諧融合。南山寺以保存有豐富的石雕藝術品而著名,被譽為“現代石雕藝術的寶庫”。寺內主要建筑的勾欄、云路、門楣、券拱、角柱、墀頭上皆飾有精美的石雕,各種圖案達1400多幅。 南山寺現存部分石雕 作為仍延續(xù)原有功能的宗教場所,南山寺是五臺山地區(qū)重要的佛教寺院,寺內建筑及大量的碑刻、牌匾和雕刻保存了明至民國時期豐富的佛教文化和當地民俗的精華,寺史沿革展現了南山寺從元代極盛到逐漸衰落的史實,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五臺山地區(qū)的傳播和興盛。 No.2 原平陽武朱氏牌樓 朱氏牌樓主坊 原平朱氏牌樓,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西北14 千米的陽武村,始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是晚清中議大夫、陜西延榆綏兵備道加鹽運使銜武坊疇,奉旨為其母朱氏所修建的節(jié)孝牌坊。1965 年5 月24 日,朱氏牌樓被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9 年10 月7 日,國務院核定并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牌樓,亦名朱氏石坊,原有三座,現存兩座,均為石質。主坊、影壁、石刻獅子和旗桿位于武陽村內,占地面積189.26 平方米;配坊及碑亭建于武陽村外,占地面積588.92 平方米。兩座牌坊保存完好,主坊、配坊、碑亭主次分明,基本保持了清代晚期石刻建筑的規(guī)劃布局和規(guī)模形式,主要建筑在形制特征、石材使用和雕刻工藝等方面均保留了歷史原狀,是研究山西清代中晚期石質牌樓建筑的重要實物檔案。 ![]() 朱氏牌樓主坊平面圖 ![]() ![]() ![]() 朱氏牌樓主坊立面圖及全系掃描圖 ![]() ![]() ![]() 朱氏牌樓細節(jié) 朱氏牌樓高大宏偉,氣勢磅礴,雕鏤精細,工藝逼真,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用材恰當,其雕刻藝術與技術當屬山西境內石雕藝術精華。幾個主體建筑都較好地借鑒和移植了我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筑的形式和特點,融合牌樓建筑藝術與石雕技術,彼此滲透,各取其長。坊身采用陰刻、陽刻相結合的工藝,輔以鏤雕、圓雕等工藝,藝術形式多樣,表現手法嫻熟,是石雕藝術的優(yōu)秀實例。 No.3 長子文廟大成殿 ![]() ![]() 大成殿正面 長子文廟,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城中心,是山西僅存的10 座元代文廟之一。據明弘治八年版《長子縣志》記載:宋建中靖國元年、金正隆至承安年間、元中統及至元六年、明成化十四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屢經修葺。文廟大成殿為元代遺構,其余建筑均為近年新建,院東與崔府君廟相鄰,院內存大量石刻、碑刻。1996年1月12日,長子文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核定并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乾隆版《潞安府志》記載,長子文廟建于宋朝初年,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遷建至現址,金代天會九年改擴建,元、明時屢有修葺,至明清時,長子文廟已有影壁、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兩廂祠堂、齋舍、經閣、殿署數十間,規(guī)模十分宏大,現僅存大成殿。 ![]() 大成殿匾額 ![]() ![]() ![]() 大成殿結構細節(jié) 長子文廟大成殿作為反映儒家文化的歷史建筑,表現出古樸莊重的特征。保留的具有宋、元特征的斗拱、梁架等構件用材碩大粗獷,而遺存的明清木構件與柱礎等雕制精美。大成殿采用了前后插廊的結構設計,有效降低了大跨度對梁尺度的要求,同時保證了使用空間。除檐柱柱頭施檐額外,殿內柱柱頭均無檐額或普拍枋,保留了柱頭僅設闌額,上施大斗以及斗拱上設置木沓頭承梁的早期做法。梁架中以瓜柱隔架,瓜柱、叉手等更多地保留了元代特征,造型簡潔。由于明清時期對大成殿又有所修葺,所以大成殿在保留較多元代建筑特征的同時,也反映出了部分明、清時期的營造法式。該大殿對于研究古代建筑學,尤其是宋、元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參考價值。 No.4 高平米山鐵佛寺 ![]() ![]() 鐵佛寺鳥瞰 ![]() ![]() ![]() 鐵佛寺正殿平面圖、剖面圖和天王殿正立面圖 米山鐵佛寺位于人杰地靈、歷史悠久的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高平市米山鎮(zhèn)。據相關碑刻、文獻記載,鐵佛寺古已有之,但無確切創(chuàng)建年代的記錄,歷史上曾于金大定七年(1167)歸安過鐵佛一尊,遂以名寺。明嘉靖元年(1522)、萬歷三年(1575)及清代均有修繕。1986年,文物保護部門對鐵佛寺進行搶救性維修。2004年6月10日,鐵佛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高平市政府對鐵佛寺進行全面維修。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核定并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正殿結構細節(jié) 鐵佛寺坐北向南,一進四合院布置。東西總寬24.42米,南北總長 36.55米,占地面積892.55平方米。院落中軸線北端為正殿,南端為天王殿,正殿西側耳殿三間,院內東、西禪室各五間。正殿與天王殿皆系明代遺構,其余建筑均是清代風格。 ![]() ![]() ![]() 鐵佛寺現存塑像 鐵佛寺正殿雖為明代重新修建的建筑,但仍沿襲了金、元建筑的風格,如前檐通三間長的大檐額、殿內前槽金柱側角顯著、上金檁處施用的托角、后檐無平身科斗拱等,成為研究由金、元時期建筑向明代建筑風格過渡演變的實物例證。正殿前檐斗拱五踩重昂單拱造,每攢斗拱無論是正出翹頭還是斜出拱子皆為足材,因而不施斗子,直接托承隨檁枋。這種做法加大了出跳拱的懸挑力,使斗拱結構更趨穩(wěn)定。平身科運用挑斡結構,其里轉由華頭子與靴楔將挑斡之下的三角空間全部塞墊嚴實,使其受力得以合理下傳,反映了特定時期建筑設計和營造的典型風格和技術水平,具有晉東南地方特色。正殿內共塑有明代彩塑27尊,是晉城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二十四諸天佛像。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奇特,惟妙惟肖,表情各異,栩栩如生,是該地域明代佛教彩塑藝術的杰出范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No.5 永濟下寺棲巖寺塔林 ![]() ![]() 棲巖寺塔林鳥瞰 ![]() 棲巖寺塔林局部 棲巖寺,位于永濟市韓陽鎮(zhèn)下寺村東南5千米處中條山上,與我國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遙遙相望。隋代時,這里是隋代奉藏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也是隋皇室禮佛的重要場所;唐朝時,玄宗亦曾于寺中避暑,因此,棲巖寺極富盛名,歷代名人吟詠者極多。 棲巖寺分上、中、下三寺,分別建在山巔、山腰和山腳,現三座寺院建筑皆毀,僅存原石門洞、棧道、望川亭、原佛殿等遺址及塔群。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等不同時期的50座墓塔,分三處片區(qū),分布在110萬平方米的區(qū)域內,年代跨越長達1100多年,形成規(guī)模龐大、歷史悠久的棲巖寺塔林,亦稱棲巖寺塔群。塔群中有唐大禪師塔1座,五代后唐石塔1座,宋代舍利塔1座,元代六角二層磚塔5座,數座明清禪師塔及塔基,是山西省佛教文化重要的建筑遺存。1986年8月18日,棲巖寺塔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在保護修繕中發(fā)現唐、元、明塔銘及碑刻等20余通,記錄著棲巖寺及其塔群的歷史。2019年10月7日,棲巖寺塔林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棲巖寺·舍利塔 ![]() 棲巖寺塔林Ⅰ區(qū)平面圖 棲巖寺塔林集唐、宋、元、明四代墓塔于一地,建造工藝、石塔形制各有特色,諸多塔銘保存完整,不僅是山西地區(qū)佛教文化傳播影響研究的實例,也是晉南地區(qū)佛塔建筑形制、工藝演變及各代審美藝術變化的珍貴遺存。塔林的修建,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技術,唐智通禪師墓塔采用泥砌干擺砌法,宋代舍利塔、元代墓塔采用灰砌絲縫砌法,明代墓塔灰砌淌白砌法。這些墓塔結構穩(wěn)固,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是建筑科學、建筑技術、建筑藝術、建筑史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