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昨天發(fā)出來后,發(fā)現(xiàn)了錯別字。公眾號對已經發(fā)出的文章中的錯別字,有一次機會在錯字原位置進行一一對應的改正,且不超過20字。這樣能夠確保文章發(fā)出后,如果不滿意,只能整篇刪除,不能改寫,這是好的。昨天修訂一遍之后,又發(fā)現(xiàn)了還有漏網的同音字,為了嚴謹起見,只好馬上把發(fā)文刪掉,修訂后今天重發(fā)。 “ 這篇文章相當于是我的一篇讀書札記。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孔老夫子論述集合起來,像一冊《成年人守則》那樣,方便自己隨時閱讀對照。” 關于人分五類,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 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翻譯成白話文: 人分五個等次,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分清楚這五類人,那么治理天下的道理,都具備了。 接著,孔子對這五種人做了名詞解釋。 圖片來自網絡 01 — 對五種人逐一給出名詞解釋 根據(jù)孔子接下來的解釋,我們對照原文,用白話給編譯一下,分別歸納條文,方便閱讀和理解: 1、庸人 (1)做事不是本著謹慎、善始善終的原則。沒有敬畏心,想怎樣就怎樣。 (2)嘴里說不出有道理的話,本質上還是因為本來就不明道理。 (3)不選擇賢明的人作為自己的依靠。而是隨便交往,隨便結伙。 (4)不認真努力做事,不上進。 (5)小處看得見,甚至糾纏不清,但大的道理根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忙來忙去,是為了什么。 (6)凡事看別人怎樣,自己也跟著怎樣,不知道自己心里究竟要什么。 2、士人 (1)心中有確定的原則,行事有明確的計劃。 (2)縱然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必定有自己的操守。 (3)知識不一定廣博,但一定會審查自己掌握的知識是否正確。 (4)話不一定多說,但一定會把握自己說得是否妥當。 (5)路不一定走得多,但了解自己為什么走到那里。 3、君子 (1)說出口的話一定符合忠信的原則,這樣在心里不會怨恨。 (2)具備仁義的品格,但是沒有自我得意的自夸的神情。 (3)考慮問題明智、通達,但是表達婉轉。 (4)堅守自己的仁義之道,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5)這種人看看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很容易超過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很難趕上他。因為他的修為、力量在骨子里,不在外表上。 4、賢人 (1)他們的品德不會越出法度,行為符合規(guī)范、法則。 (2)他們的言論足以讓天下人效法,且不會帶來災禍。 (3)他們的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4)他若富有,天下人都不對他仇富。 (5)他若施予,天下人都不再遭受貧窮。 5、圣人 (1)品德符合天地的大道。 (2)探究萬事萬物的起源和終結。 (3)依照萬事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來成就它們。 (4)像日月一樣照耀人們,像神明那樣教化人們。 (5)即使就在你我的身邊,也往往不知道他在我們身邊。 02 — 用水的品德來比喻君子 以前,我們在文章中說到過這樣的解讀:如果覺得理解起來比較空洞的話,可以把君子理解為“明事理的人”。相對應的,“小人”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暗中使絆子”做壞事的人,而是“不明事理”。 大德的開示中,也見過這樣類似的解讀。這是一種“方便說法”,以利于聽眾了解和向其他人去宣說。 進一步探究君子的概念,是什么樣的呢? 有一次,子貢向老師發(fā)問,“君子見了水,總要仔細觀察,這是什么緣故?” 孔子借著“水”,這樣闡述君子的品行。 (1)它不停地奔流,滋潤萬物卻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功勞。像是德。 (2)遇到高下彎曲的地勢,必定遵循地理(不硬著違背)。像是義。 (3)浩浩蕩蕩地流逝沒有盡頭。像是道。 (4)流向百仞高深的峽谷都不畏懼。像是勇。 (5)用水做標準來度量,一定是平的。像是法。 (6)裝滿的時候,不必用(把裝米的斗來刮平時所用的那種)木尺來刮它。像是端正。 (7)雖然柔弱,但是多么細小的地方都能達到。像是明察。 (8)一旦發(fā)源后一定向東流去。像是志向。 (9)被水洗過以后,萬物都很潔凈。像是教化。 孔子對子貢說:水,具有這樣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看到了,就一定要觀賞的。 03 — 士人與君子的區(qū)別 孔子問子路:有智慧的人是什么樣子的?有仁德的人又是什么樣子的? 子路回答說:“有智慧的人,讓別人了解自己。有仁德的人,讓別人熱愛自己?!?/em> 孔子說,哦,可以算得上“士”了。 一會兒,子貢進來了,孔子又用同樣的問題問子貢。子貢回答: “有智慧的人理解別人,有仁德的人熱愛別人?!?/em> 孔子說,哦,可以算得上“士”了。 子貢出去以后,顏回進來了。孔子又用同樣的問題,問顏回。顏回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有自知之明,有仁德的人自尊自愛。” 孔子說,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了。 04 — 與庸人相處的原則 【對待庸人,能遠離盡可能遠離;不能遠離的,則用明確的規(guī)則來作為處理相互關系的指導,切忌含含糊糊。否則,一旦庸人發(fā)起各種糾纏,給他人帶來的精力耗費,是無法想象的。 這種具有指導作用的規(guī)則,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守則,職責界定,公共規(guī)范,法律,等等?!?/span> 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恐怕庸人和士人這兩種人見得最多,中間會有一些夠得上君子標準的出類拔萃者。 當然,我們說某個人是哪種類型的人,不可能孔子說的每類人的幾項標準都符合。也許符合一條,也許幾條。也許身上還有其他類型的若干條等等。只是某種屬性為主而已。 其中,庸人身上,??梢娺@樣的一些品質: 1、表達不滿時,并不能說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為糾纏而糾纏。 遇到任何事物,你可以不滿,可以反對,可以抱怨,但你一定要說得出你認為滿意的、對的,是什么?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知道并且能夠表達出來自己要什么(或者自己認為對的是什么),那么無論反對或者抱怨的形式如何,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光是反對或者抱怨、爭吵,但說不清楚主張什么,方案什么,那就是庸人。 所以,我經常說,如果一個團隊長,帶領團隊,你不僅要指出成員的“不對”,還要告訴對方什么叫“對”。進一步,還要告訴對方“如何達到對的狀態(tài)”的途徑。這才盡責了。如果你是領導,光是否決團員,但是提不出否決后的正確方案,也無法教導對方如何達到這個對的地方,那么,這個領導就是庸才。 生活中也是如此。 2、心中沒有定見,看人家怎么樣,自己也跟著怎么樣。總是跟風。 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這樣微觀的層面,例子也是俯拾皆是。大到理財買股置業(yè),小到手機換代,都有這種情況存在。很多人買一個用品,完全不是從自己是否適合和需要來考慮的,而是廠商出了一個什么新品,或者別人在流行什么。 這兩天在運動的話題下,寫了不少鞋的例子。就以鞋為例吧,很多人喜歡追求那種“踩屎感”強的鞋,而我,就適合穿腳感偏硬的鞋。如果我去追大流,我的腳就會因此而痛苦。 總是跟著“流行”跑的人,基本上都是庸人。 3、只相信自己看見的。 無論是別人的暗中努力,或者別人在其他方面的付出,只要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就都是不存在。相反,別人的舉動是否導致自己受損,自己會不會受委屈,卻明察秋毫。并為此煩惱不已。這是典型的庸人。 不是有句老話,叫做庸人自擾嗎? 前不久看了一部老電影,《喜盈門》。大家庭中的小姑子帶回家來一塊布料,請大嫂做條褲子。 圖片來自網絡 大嫂以此為依據(jù),臆想是掌管整個家的婆婆偷偷給小姑子買的,并以這個臆想為前提,對婆婆,對小姑子,對老公,對老公弟弟兩口子(小叔子和妯娌)發(fā)起了各種責難,各種糾纏,鬧得全家不得安寧。令人憎惡。 當時看了這部電影,就有強烈的寫文痛斥的念頭。 越是庸人,越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見。 譬如,一個從來不在夜間出去的人,突然連續(xù)幾天出去,有可能是去玩樂,也可能是去加班。一個勤奮的人突然貪圖休息,不愿下地勞動了,有可能是偷懶,也可能是受傷了,甚至可能體檢檢查出癌癥了……這種例子從瑣碎到宏大,可以舉出無窮無盡。 明事理的人,會問問對方,是不是工作太辛苦,最近晚上老去加班?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最近不想動了?等等。 庸人一般的反應是:你半夜三更地跑出去打麻將!你偷懶不想下地勞動! 我們常說,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左右兩面。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在無法判斷是好還是壞的時候,第一個想象,怎么就不能往好處想呢? 凡是庸人,大多缺乏慈悲心。因此,庸人在尚不明就里的時候,在左右都有可能的情況下,ta的預判一般都是往差的方向——ta的心地,也往往是惡的。 一旦以臆想為必然,并據(jù)此做出反應,萬一事后被證明自己把事情往壞處預判是不對的,多尷尬呢? 以上面電影《喜盈門》的案例來說,大嫂因為臆想婆婆偷偷給小姑子買了褲料,鬧了一溜夠,最終到分家,和虐待老人的地步。 結果,那塊布料,是小姑子的男同事因為嫌這塊布料男同志穿起來,顏色太艷,而又無法退貨,送給小姑子的。 4、既不知事情是什么樣的,也不知為什么會是這么樣的道理——就是所謂不明事理。如果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加上一味胡攪蠻纏的個性,那么必然弄到人見人厭。 5、好辯。庸人因為不懂得自我檢驗知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性,以及缺乏對言語審慎的敬畏心。所以,庸人常常以為自己掌握了最正確的知識,看到了最正確的現(xiàn)象,加上不敬畏說話,在此基礎上,依仗著比較伶俐的天分,很容易陷入一種狀態(tài):“好辯”。 君子可能會辯論,但不會呈現(xiàn)“好辯”之狀。君子不會因為自己有某個特長而沾沾自喜,有所得意。所以,君子即使辯才無礙,也不會陷入好辯的境地。 我和一些十分相熟的好友們在一起,有時候也會插科打諢、逗樂自娛。但是始終十分厭惡“徒逞口舌之辯”的人和場合。只要有人將要把現(xiàn)場拖入這種語言環(huán)境,我一般都走開,絕不參與。對于“徒逞口舌之辯”之徒的厭惡,可能是我心中始終難以消滅的最后一種嗔恨心。 6、以窮為權利。庸人既然不明事理,所以,遇到自己窮的時候,不思考原因,也不努力拓局,而是倚窮賣窮,以窮為勒索他人同情和幫助的權利。本來,人都有同情心,遇窮困者,易起憐憫。但遇到以窮為脅迫他人的權利時,便是為惡,令人憎惡。 識別庸人有個很實用的辦法:他們從來不會說對不起三個字,永遠自認有理,永遠不知道人需要不斷反觀自己,才能提高自己。所以庸人的“提高”,都是靠外力的推動、甚至是外力的打擊,來實現(xiàn)。 05 — 君子是士人的高級分子 在我看來,君子首先也是士人,是士人的一個子集,或者說,君子是士人中更優(yōu)秀的分子。士人必然首先明事理,有操守,有計劃,樂于驗證自己掌握的知識,勤奮地做去偽存真的工作,不斷“提純”自己,說話注意方式方法。 而君子比普通士人的層次更進一步:他在普通士人的品德基礎上,格外要具備忠信和仁愛的品德。以忠信和仁義,作為自己努力前行的準則和人格框架。 打個不是很恰當?shù)谋确?,士人,如果是佛教的小乘修行者,能夠令自己的言行、修學、社會行為,都符合規(guī)范,那么君子就像大乘修行者,在士人這個基礎上,還要有利樂群生的高尚品格。這不是說今天做一件好事,明天做一件好事那樣簡單,而是懷抱著為了自己的追求,不惜奉獻自己一切的高貴品質。 孔子雖然在跟弟子們的對話中,把子路和子貢“判分”為“夠士人了”,顏回則是“夠君子”了,這僅僅是根據(jù)他們三位這一次小測驗來判分的。 實際上,子路后來為了維護正義而獻身,甚至死前一定要“讓我把帽子戴正了,再把我殺死”,已經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了。 而子貢,不避刀劍,不畏艱險,毅然出使,通過外交斡旋,解除一場即將爆發(fā)的天下大混戰(zhàn)。司馬遷在史記里是這樣記錄這件事的: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所以,子貢也是君子。 至于孔老夫子所說的賢人和圣人,由于老威我的德和行都還不夠好,所以,不是我所能夠隨便論說的了。 ============================================ 崇尚“相處和睦,與人為善,尊崇契約”的生活法則。倡導戒煙斷酒,科學運動,合理飲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運動、閱讀、適當?shù)呐d趣愛好,是本公號的交流宗旨。 歡迎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