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是一種人體想要進食的生理需求,俗稱“胃口”。一旦這種需求低落甚至消失,即稱為“食欲不振”或“胃口不好”,簡而言之就是沒有想吃東西的欲望。引起食欲不振的原因有很多,食物的色香味直接影響人的食欲,此外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違反規(guī)律
實驗表明,胃在不同時間內(nèi)呈現(xiàn)不同的收縮規(guī)律,使食欲有高有低。食欲可影響消化、吸收功能。一個人若有穩(wěn)定的進食規(guī)律,到進餐時間消化器官就會分泌出一定量的消化液,食欲便自然產(chǎn)生。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進餐時間不吃飯的話,饑餓感會消失,即所謂“餓過頭了”。這說明違反胃腸活動節(jié)律就不會有正常食欲。
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會使胃過度擴張。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輕則造成黏膜損傷,重則會造成胃穿孔。當胃出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食欲自然會下降。
偏嗜生冷
經(jīng)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睡前吃生冷食物,易導致胃寒、惡心、嘔吐、食欲不振。
睡前飽食
晚餐過飽,必然使胃腸負擔加重,胃液分泌紊亂,易出現(xiàn)食欲下降。
情緒不佳
人在憂郁、焦慮、緊張時,血液會向腦部集中,胃腸蠕動形成的機械刺激以及消化液的分泌都會減少,引起食欲下降。因此,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越是接近吃飯時間時,越要注意營造愉快的氣氛。
精力分散
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種活動都是在大腦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的,吃飯也不例外。如果邊吃飯邊思考問題或看手機,就會分散精力,加重大腦負擔。這樣一來分配給消化器官的大量血液不得不抽回一部分輸給大腦,致使消化液的分泌減少,不僅影響消化,也影響胃腸功能。
環(huán)境不適
一般人在吃飯時都不能聽到對污物的描述,一聽就會覺得食欲大減。這是環(huán)境對心理的作用。因此,吃飯時要將注意力集中到辨別食物滋味上,少作其他聯(lián)想。此外,可在改善環(huán)境上下功夫,如選擇美觀的餐具,改變食物造型,還可播放一些輕松音樂,以抵消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
食物反感
有些人對某些食物似乎存在著天生的反感情緒。這種反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受到強烈暗示,如有的人不吃牛肉是受其父母不吃牛肉的影響;另一種是直接經(jīng)驗,如偶爾吃了一次帶菌的牛肉引起腹瀉脫水,以后見到牛肉就心有余悸。
飽食后運動
飽食后短時間內(nèi)劇烈運動會導致胃蠕動增快,繼而出現(xiàn)胃痙攣、胃部脹痛不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有的甚至可能造成胃扭轉(zhuǎn)。
過度疲勞
過度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會引起胃壁供血不足,胃液分泌減少,使胃消化功能減弱。
酗酒或吸煙
酒精可損傷舌頭上專管味覺的味蕾,也可損傷胃黏膜。對于有潰瘍病、慢性胃炎的患者來說,酗酒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胃和十二指腸穿孔。吸煙對胃黏膜的危害并不小于飲酒,吸煙也會引起慢性胃炎。戒煙戒酒后食欲就會好轉(zhuǎn)。
疾病影響
患有萎縮性胃炎及消化道惡性腫瘤,如胃癌、胰腺癌時,首先出現(xiàn)的癥狀往往是食欲不振。各種原因引起的發(fā)熱、感染,如肺部感染,甚至一般的感冒,也常使人食欲不振。嚴重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甲狀腺機能減低、心力衰竭所致的內(nèi)臟淤血、B族維生素缺乏等都能引起食欲不振。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的初期癥狀也是食欲不振。因肝病而引發(fā)的食欲不振通常呈極端化,嚴重時患者根本沒有食欲。
改善措施
1.生活要有規(guī)律。在進食上必須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zhì),不能因為繁忙而在飲食上馬虎從事。合理的飲食安排可成為機體的食欲條件刺激。堅持定時進餐,到了進餐時間,人體就會分泌多種消化液,不僅利于產(chǎn)生食欲,還有利于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素的吸收。
2.要注意對食物科學的加工烹調(diào)??茖W的加工烹調(diào)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利用。色彩美麗、香氣撲鼻、味道鮮美、造型別致的食物,可以使人體產(chǎn)生條件反射,分泌出大量消化液,從而引起旺盛的食欲,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另外,正確的加工方式可以避免食物中營養(yǎng)元素的破壞。
3.就餐時心情要好。就餐時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情,有益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就餐時應專心,保持愉快情緒,避免考慮復雜、憂心的問題,不在就餐時爭論問題、安排工作,可適當?shù)匾砸魳贰白舨汀薄?/p>
4.就餐環(huán)境要優(yōu)美。優(yōu)美的就餐環(huán)境,如光線充足,溫度適宜,餐桌、餐具清潔衛(wèi)生等,都能促進食欲。
5.要戒煙、忌酒。過量飲酒或每餐必飲的習慣一定要戒除。戒煙對提高食欲也是非常重要的。
6.適量運動。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舞蹈、游泳等都是胃腸疾病患者的良好選擇。
7.積極治療相關疾病,避免濫用藥物。長期食欲差的人應到醫(yī)院就診,及時查找病因,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