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島漁民自古以來就在南海諸島從事漁業(yè)生產(chǎn)。從風帆航海到機動船出現(xiàn),南海漁民經(jīng)歷了不同的航海時代。在島礁生產(chǎn)生活的漁民也經(jīng)歷了季節(jié)性住島到長期住島的過程。本文以西沙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住島漁民群體為例,展示了住島漁民獨特的漁獵生計方式,揭示了其對利用海洋生態(tài)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殊意義。 關(guān)鍵詞:漁民 住島 南海 西沙 作者劉莉,女,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研究員。地址:廣州市,郵編510275。 一、背景與問題 南海是中國漁民的傳統(tǒng)漁場,自古就有我國漁民進行漁獵生產(chǎn)。東漢楊孚所著《異物志》,記載了南海諸島有海龜和玳瑁等海產(chǎn)。晉代裴淵《廣州記》記有中國漁民在東沙群島捕魚的情況。鄭資約在《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中記述,中國漁民在南海島礁“捕魚為業(yè),安常習故,數(shù)百余年”。至明清時期,每年從海南島前往西沙南沙捕撈的二桅或三桅帆船有幾十艘。在風帆航海時代,漁民借季風往返于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及東南亞等地。島礁是海上航行的節(jié)點,一些漁民會留在島上進行漁獵生產(chǎn)。長此以往,南海各島礁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南海住島漁民。住島漁民主要來自海南潭門、文昌等地,尤以潭門漁民為多。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機帆船開始陸續(xù)在海南島沿海采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機動船代替了機帆船,風帆航海時代徹底結(jié)束。船只革新,各島礁的保障和補給也隨之增強,漁民住島就較少受季節(jié)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西沙群島離海南島最近,且為漁民前往南沙的必經(jīng)之地,西沙海域也就成為漁民住島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主要區(qū)域。 舊稱“千里石塘”的西沙群島,距離海南島180海里,有23個島嶼,7個沙洲,陸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西沙島礁普遍面積小,海拔低,除東島環(huán)礁的高尖石為火山巖外,其余皆為珊瑚島。島嶼多由珊瑚碎渣和介殼類殘骸組成,部分島嶼無植被,亦無寸土。漁民從季節(jié)性住島到數(shù)十年營居其上,經(jīng)歷了漫長艱苦的過程。根據(jù)島礁的地理分布形式,漁民將西沙島礁分為東西兩個群島。因為漁民從海南島出發(fā),先到東群,后到西群,因此他們習慣將東群七個島礁稱作 “上七島”或“上峙”,將西群的八個島礁稱作“下八島”或“下峙”,統(tǒng)稱“上七下八的西沙群島”,后分別被命名為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宣德群島主要由七個成弧線排布的島洲組成,稱七連嶼。清代陳倫炯游歷南海寫就《海國聞見錄》,稱西沙群島為“七洲洋”,“七洲洋在廣東海南島萬縣東南,凡往南洋者必經(jīng)之。其東北有長沙石塘等礁,舟行宜慎”。永樂群島的七個島礁呈環(huán)狀分布,各島礁陸地面積雖小,但周邊有面積數(shù)倍于島嶼的礁盤,其間蘊藏豐富的海產(chǎn)。 現(xiàn)今南海住島漁民主要分布在西沙宣德群島的永興島、趙述島,永樂群島的晉卿島、鴨公島、羚羊礁、銀嶼等島礁,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也有部分漁民居住。本文的田野調(diào)查涉及西沙所有漁民居住的島礁。南海住島漁民以血緣、地緣為組織基礎(chǔ)。來自一個地方的漁民,往往聚居在固定的幾個島礁。由于各島礁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條件差別,島礁之間形成了主次關(guān)系,不同島礁的漁民聚落則有中心和附屬之區(qū)分。這樣,在大小不一、散布廣闊海域的聚落基礎(chǔ)上形成數(shù)個漁民群落組織。 關(guān)于南海諸島漁民的研究,歷史、地理和考古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南海史專家韓振華曾于1977年親赴西沙群島考察,并編撰南海史料文集。歷史學家林金枝、吳鳳斌也曾于20世紀70年代赴西沙群島進行調(diào)查。地理學家鞠繼武曾于1946年赴南沙考查南海島礁地名、廟宇等。20世紀70年代初期,劉南威赴西沙群島調(diào)查,對南海島礁地名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曾昭璇曾于1981年7月參加西沙群島的野外實地調(diào)查。20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王恒杰多次赴西沙群島進行考古調(diào)查。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永樂群島甘泉島上的唐宋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fā)掘。遺址出土的物品顯示,當時島上的漁民,對西沙群島的水源、地形、氣候、物產(chǎn)等都已經(jīng)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 作為遠海島礁上的漁民群落,其生活生計方式極具特色。從歷史地理等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管窺南海島礁上漁民生活生產(chǎn)的片段。但迄今為止,基于實地調(diào)查對這一群體展開的人類學研究并不多見。人類學家對我國海島和漁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近岸區(qū)域。比如王崧興1967年對龜山島的研究,為早期島嶼民族志的代表。廖迪生、張兆和對大澳漁村的研究,展現(xiàn)了珠江口漁村二十年的變遷。 本文以人類學的實地調(diào)查為基礎(chǔ),從海洋視角和漁民視角呈現(xiàn)住島漁民生活生產(chǎn)的總體事實,為我國漁業(yè)生計多樣性和島嶼文化多元化呈現(xiàn)一個獨特的樣本。住島漁民在與海洋島嶼長期互動中彰顯出的生態(tài)智慧,對處理現(xiàn)今人與海洋,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諸多問題亦有啟發(fā)。作為三沙市人口主要組成部分的住島漁民,正處在南海島礁開發(fā)建設的變革時期。本文對促進漁民以其地方知識和經(jīng)驗參與三沙的社區(qū)建設、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也有重要意義。 文章基于兩次南海實地調(diào)查。2018年7月26日至9月1日,2019年4月15日至5月15日,筆者在西沙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進行了累計兩個多月的田野工作。海上航行期間訪談了船長水手及船上漁民,靠近島礁則上島調(diào)查。航行途中對與漁民生計關(guān)系密切的無人島和礁盤沙洲,比如華光礁、磐石嶼、浪花礁、全富島等也進行了踏查。 二、住島漁民的島礁地理生態(tài)認知 航海意味著“從一個島嶼到另一個島嶼”。早期風帆遠航經(jīng)過西沙的漁船,途經(jīng)島礁停留,多為避風、過夜。漁民會借助簡單工具在周邊淺灘撿拾海產(chǎn)。這種機會性的漁獵活動,不固定于某個島礁。當時的漁民主要撈取魚類、海龜,撿海參、貝殼、公螺,以及割牡蠣等。他們將海產(chǎn)帶往東南亞售賣,再從新加坡等地購買布匹等貨物后返回海南島。 在西沙永樂群島鴨公島住島的漁民老葉,這樣講述他的父輩早年下南洋的情景: 冬至以后趁東北風到西沙、南沙撿馬蹄螺、海龜,運到新加坡。第二年四月南風,從新加坡返回,購回毛巾、火柴、水泥、柴油、梢木(蓋房用),又一年冬至以后,東北風,乘風出發(fā)。 島礁附近海產(chǎn)豐富,漁民在較短時間內(nèi)就能收獲頗豐。一些漁民選擇留在島上,目標在于特定時節(jié)幾種經(jīng)濟價值高、銷路好的海產(chǎn)。他們將捕撈的海產(chǎn)曬成魚干、螺干等運往東南亞售賣,或者待船從東南亞等地返回時,帶回海南島出售。這時的南海島礁是漁民季節(jié)性的生產(chǎn)基地。由于海路險遠、往來不便,漁民開始在一些島嶼上建造季節(jié)性營地,以改善生產(chǎn)生活條件。 在航海與依賴島礁的生計活動中,漁民逐漸熟悉了島礁地理生態(tài)情況,熟知潮汐洋流規(guī)律,對周邊海域的海產(chǎn)分布也十分了解。通過日積月累,漁民們掌握了一套豐富準確的南海海洋地方知識。最具代表性的是漁民以自己的海南方言為島礁命名。至今,在南海諸島的標準地名中,有一百多個都是依據(jù)“漁民地名”認定的。這些地名,是漁民基于對島礁形態(tài)、特征、附近海產(chǎn)等的認知,在長期海洋實踐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的一套分類系統(tǒng)。 在南海諸島長時間住島被稱作“站峙”,即指漁民以南海島礁為據(jù)點,在島礁居住以捕撈海產(chǎn)。“峙”,是指高潮時不被淹沒的島嶼和沙洲。比如,宣德群島北島因其地形長被漁民稱作“長峙”,永樂群島甘泉島因其為橢圓形被漁民稱作“圓峙”。金銀島被稱作“尾峙”,是因為金銀島位于永樂環(huán)礁的外圍,處于尾端。中間有瀉湖的環(huán)礁被漁民形象地統(tǒng)稱為“筐”或“圈”。他們所稱呼的大筐、二筐、三筐,是指西沙兩個島群外的三大環(huán)礁:華光礁、玉琢礁和浪花礁。也有些島礁沙洲以其物產(chǎn)來命名分類。宣德群島的三座沙洲因生長紅色馬齒莧,漁民從北至南依次稱它們紅草一、紅草二、紅草三。由此可見,對于同一類型島礁的命名,漁民也加以數(shù)字組合來歸類和區(qū)分。因為來自漁民最直接的觀察和體驗,這些命名形象而準確。此外,也有一些命名暗含漁民海上航程的時空信息。在趙述島住島的老漁民解釋,他們叫趙述島為船暗島,是因為他們的船從潭門出發(fā),開到趙述島時太陽剛好落山,傍晚船剛好靠岸。中建島被漁民稱作“半路”,是因為從海南島前往南沙的航程至此航行了一半。此類漁民地名,將他們的出發(fā)地和目的地聯(lián)系起來,同時透過時間界定了空間,促成漁民對周圍環(huán)境廣泛而多樣的聯(lián)結(jié)和認知。 為島礁命名實際上是漁民對南海島礁沙洲進行了分類和信息編碼。每個名稱都附加了所指代的物的多重信息,是漁民對南海島礁海域深刻認識的體現(xiàn)。漁民以最熟悉的語言和自己的理解對島礁進行描述,這些地名才能被世代傳承和使用。地名所富含的信息也使?jié)O民在大海中明確自己的位置,能夠應對各種變化??杀茱L的、有淡水的、有某種海產(chǎn)的,地名也顯示各島礁沙洲的功能和價值,漁民會據(jù)此安排他們的生活和生產(chǎn)。地名所反映的海洋地方信息系統(tǒng),是住島漁民進行海島生計的基礎(chǔ)。 時至今日,西沙露出水面的二十多個島嶼上,約一半有漁民居住。個別島嶼上形成了人數(shù)過百的漁民聚落。按照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的相關(guān)研究,如果只靠采集漁獵來生活,群體的人群應該限制在150人以內(nèi),這是生物集聚、生活在一起,有效合作達到的最高數(shù)字。這個群體數(shù)的前提是要有足夠承載力的陸域面積。西沙的島礁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地理空間條件。就島礁陸地面積而言,西沙宣德群島的北島面積0.4平方公里,趙述島0.22平方公里。永樂群島的銀嶼、鴨公島、羚羊礁等漁民聚居的島嶼面積只有0.01平方公里。這也決定了南海島礁上的漁民聚落規(guī)模較小。目前西沙群島的漁民聚落中,漁民人數(shù)從幾人到上百人不等。這些數(shù)字潛在的含義為:個體在周邊海域能捕撈到預期數(shù)量和種類的海產(chǎn)。一旦捕獲的海產(chǎn)量減少,就有人退出,去尋找新的地方。長此以往,各島礁會達到一個人數(shù)上的動態(tài)平衡。也正是在這樣的運作中,散布南海的島礁中,個別大的島礁上因聚集了較多的漁民成為中心,而一些小島嶼上則形成了小的漁民聚落,西沙群島因此形成了數(shù)個住島漁民群落。 三、住島漁民的島礁生活和生計 (一)居住和取食 在某塊土地居住和取食,會使一個人在本質(zhì)上成為該土地的一分子。從季節(jié)性營居到長期住島,漁民開始以島礁為單位,安排日常生活。漁民充分利用島礁的自然資源,建造安身之所。至二十世紀末,南海的一些島礁上已經(jīng)形成了數(shù)個小型聚落。比如宣德群島的趙述島、永興島,永樂群島的晉卿島、鴨公島、羚羊礁等。漁民住島要考慮島礁周邊海產(chǎn)分布,潮汐季風對島礁的影響,島上資源等情況。有些島上樹木植被豐富,有些島上只有珊瑚碎屑,寸草不生。這些都影響住島漁民的居住與飲食等日常生活。 海島遠離大陸,運輸困難,島上可用于造屋的資源十分匱乏。島礁上的房屋結(jié)構(gòu)和形式,源于漁民所在島嶼可獲得的原材料。漁民就地取材,以珊瑚石和貝殼殘骸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他們的房屋被稱作珊瑚石屋或珊瑚屋。島嶼周邊落潮時高出水面的珊瑚石成層片狀,剝離下來可以搭建房屋主體。海上漂來的木頭、紙板等可以用來搭建屋頂。但是,漂流木不易得到。一些漁民這樣講述: 出海撿到一條木很高興,遠遠看見,魚都不抓了。 永樂群島鴨公島由于海島地質(zhì)原因無法建安居房,漁民至今住在低矮的棚屋里。這些屋子以灰褐色珊瑚石堆砌墻體,以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硨磲的殘骸壓頂,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景。房屋在島上的選點和朝向,要考慮季風、洋流、海浪等對建屋地點的影響。因此,每個島上居所的位置必定是綜合各要素被認為最安全最方便出海的位置。各島的珊瑚屋、木板屋樣式形狀各有特色。漁民以自己對居所的理解和各自需求建造住所。他們建屋要考慮漁具、漁獲的存放和晾曬等。正如英戈爾德(Tim Ingold)所指出的,對于棲居者來說,房屋不僅僅是被建構(gòu)出來,而是基于規(guī)劃的創(chuàng)造,帶著主人的觀念和各種選擇。 漁民按照自己意愿建造的房屋,體現(xiàn)了主人各自的需求和審美。鴨公島漁民的一間低矮的木板屋,位于瀉湖邊上。房屋以硨磲貝和珊瑚石壓頂,窗戶有手工制作的格柵和插板,既通風又考慮了臺風的影響。甘泉島的一間珊瑚石屋,屋子墻體上下顏色不同的珊瑚石隔了二十多年時間。屋主數(shù)十年不間斷改善住所。在這間珊瑚屋的門檻處,主人以小白貝殼醒目地砌著四個字:“以島為家”。漁民創(chuàng)造的安身之所,使他們自身和周邊自然環(huán)境連接在一起,使他們成為整個海洋島嶼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分子。建筑材料尺寸所限,珊瑚石屋面積都很小,五六平方米最為常見。南海臺風頻發(fā),為了防臺風,珊瑚石屋往往搭建得十分低矮,且集中于島上地勢平整之處,但又面臨著臺風天海水倒灌的危險。2013年的一場超大臺風,海水漫過羚羊礁,島上珊瑚屋都被夷為平地。臺風過后漁民重建珊瑚屋。掌握著熟練建屋技藝以及擁有合作策略的漁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 “惟各島孤懸海外,淡水與人、物均為難得”。就島上的生活而言,除了自然環(huán)境的嚴苛,南海島礁上“淡水最困難”。這是各島礁漁民最深刻的集體記憶和感受。永樂群島甘泉島因有淡水井而得名,甘泉島也成為附近島礁,及往來漁船補給淡水的地方。過去,羚羊礁等島礁的漁民隔段時間會開小艇帶著塑料桶去甘泉島取淡水。甘泉島周邊浪大,取水的過程往往十分艱險。此外,島上飲用水依賴海南島來的漁船和收購船供給。早期收購船和漁船載重只有幾十噸,能夠接濟島礁漁民的物資十分有限。船只往來島嶼的周期長,沒有固定時間。有時受熱帶低壓和臺風影響,漁船不出海,島上數(shù)月沒有補給,住島漁民要靠收集、積攢雨水度日。他們在屋檐下接雨水,在地上挖洞蓋以帆布接雨水,去島邊礁盤凹陷處收集淡水。 宣德群島北島,位于西沙主島永興島的北面。島長1500多米,寬約290米。海南漁民稱其為“長峙”。北島上的守島漁民老何,生于1952年,他住島已經(jīng)四十多年。每年春節(jié),其他人返回海南島,整個島上只有老何一人留守。老何習慣了島上的清靜生活,回海南島最多呆十多天,就想回西沙。他最長在島上連續(xù)七個月沒有下島。 我1967年就上島來過,那時跟帆船來,生產(chǎn)隊的帆船,前后兩個帆。我剛來先住在鳥島。這邊趙述、西沙洲這些島都住過。北島住得最久,三十多年啦。差不多北島這邊,哪個石頭在哪里都知道,哪種海產(chǎn)在哪里都知道。要撿什么螺,去什么地方都知道。以前島上最難就是沒有淡水,要去礁盤上撿一點點水回來。刷牙、洗澡都是海水。 銀嶼是永樂環(huán)礁東北部的小沙洲,海拔2米,面積0.01平方公里。傳說清末有船沉于此,漁民撿到大量銀錠,就稱其為“銀嶼”。銀嶼周邊有大礁盤,漁民稱其森屏灘。這里海產(chǎn)豐富,盛產(chǎn)紅口螺、石斑魚、臘魚等,島上形成數(shù)十人居住的小聚落。相對于宣德群島,這里更加偏遠,住島漁民李某這樣講述他們過去的生活: 吃水靠雨水,在地上挖個洞放桶進去,帆布蓋在桶上面,布中間再挖洞,接雨水。 同樣位于永樂環(huán)礁的鴨公島形狀似一只鴨子,又因為特殊的地質(zhì)原因,其島嶼尾部沙洲會因季風“擺”動,被漁民稱為“鴨子游水”。鴨公島低矮的珊瑚屋和木板棚屋聚集在島嶼的一角。漁民在屋檐下接雨水。一位住島漁民這樣講述他們以往的生活: 屋檐上兜上帆布,下面放桶,下雨時引雨水滴下來。洗澡都是洗咸水,最多在海里洗過后,舀一小勺淡水最后沖一下。淡水緊張時,這一勺水也沒有。 西沙有漁民居住的島礁,每個漁民的家門口都有數(shù)個用來儲水的藍色塑料桶,容量幾十斤到上百斤,上面寫著主人的姓名。這些藍色塑料桶,成為有漁民居住的醒目標識。漁民講述,有些人家的淡水,保存了半年甚至一年,他們擔心臺風天斷了補給。漁民有島礁生活的豐富經(jīng)驗,只要有淡水就能在孤島生存下去。西沙海域每年有十多次臺風過境,面對臺風,島上漁民也有自己的應對辦法。趙述島漁民梁某講述: 2013年臺風“蝴蝶”刮到這里,所有房子全部不見了。房子沒那么堅固,你怎么保也沒用。我們把大米呀、淡水放在桶里面,地上挖個洞,都放進去蓋好。只要有水和米,這里燒柴什么都沒問題。至少好多天餓不死。其他所有東西都不管,只要人安全,我們的房子可以再建。 在趙述島漁民村后的一塊平地上,至今有深度和大小恰如他們儲水的塑料桶的洞。漁民留存它,以備不時之需。 島嶼缺乏陸生動物和植物群。島民的食物主要是魚、螺等海鮮。早期上島的漁民只敢吃熟悉的海鮮種類,以避免中毒等不測發(fā)生。北島的老何講述: 以前在島上最害怕生病,很多東西不敢吃。龍蝦很多,吃了怕肚子痛,沒有藥,只吃小石斑魚。 過去漁民上島會帶足口糧,也要帶干菜、咸菜、茶、豆子等。因為島礁上很少能種東西,帶豆子可以發(fā)豆芽當菜。咸菜便于存放,甘泉島上至今還堆放有幾十個黑褐色陶罐,是漁民過去用來裝咸菜的。有船來時,家人也從海南島寄干菜、咸肉過來。有時候收購船來也分給島上漁民一些他們的補給。這是南海上不成文的規(guī)定。往來的船總要回去,島上的人常年堅守。當有船要靠島上島,都會將船上的補給多少分一些給島上的漁民。 隨著南海島礁的開發(fā)建設,島上有了淡化水,可以洗衣、澆灌。但飲用水依然要靠從海南島運送。有了固定航次的補給船后,蔬菜水果也可以得到補充。高溫高鹽強紫外線的南海島礁上,蔬菜水果很難保存。在永樂群島,補給船往來頻率低。羚羊礁、銀嶼等島嶼又無土壤可培植蔬菜,魚和螺依然是島民的主要食物。 漁民從事的是流動的漁獵活動,以所居住的島礁為大本營。島礁漁民的生活實際上被限制在特定的空間,漁民關(guān)系彼此緊密。不出海時,漁民就在露天的場地喝茶聊天。附近島上的漁民偶爾也會開小艇來串門,喝酒聚餐,交流信息。他們煮食海鮮快而簡單,講究原汁原味。有些老人以更原始的方式處理剛捕獲的海鮮。在鴨公島,一位老者一早在屋旁露天空地的珊瑚碎屑上燒幾根木柴,上面搭的大鍋里煮著他清早撈回的八角螺和馬蹄螺。柴火燃燒,螺在清水里煮熟。開蓋后撈起螺,他撿起旁邊的珊瑚石塊敲碎螺殼,取出螺肉,分給旁邊的人品嘗。這再現(xiàn)了早期上島的漁民島上生活和煮食海鮮的情景。 (二)生計和技藝 在南海住島的漁民將他們在島礁的生產(chǎn)方式稱作“行盤”?!靶小敝冈诮副P上行走,尋找、撿拾海產(chǎn),“盤”為海島周圍的礁盤。南海島礁面積雖小,但圍繞島礁的礁盤面積是島嶼面積的數(shù)倍至數(shù)十倍。珊瑚礁為海生動物的大本營,“凡是珊瑚礁分布的地方,都是捕魚的良好場所”。珊瑚孔洞中有各種微生物,珊瑚叢的裂縫中棲息著海星、海膽、海百合等軟體動物。這些都會吸引海蝦和魚類在周邊活動、捕食,更大的魚類又會循此而來。早期住島漁民就靠在礁盤行走,撿螺、貝,撈海參等經(jīng)濟價值高的海產(chǎn)品。島礁的礁盤外雖為深海,但礁盤上低潮時水深不過兩尺,吃水很淺的小船也無法在上面行駛。漁民會在腰間綁一根繩子,繩子一端系一個四周裹著泡沫做浮子的塑料筐,他們邊在礁盤行走邊將撿到的海產(chǎn)放進筐中。礁盤有深淺,他們要根據(jù)情況時而行走撿拾,時而浮潛,以捕撈水中海產(chǎn)。在礁盤外圍,與深水區(qū)交界的地方,掀起層層海浪,礁盤上被稱作玻璃海的藍色靜水區(qū)鑲上了一圈白色的浪花,從遠處看,漁民捕獲海產(chǎn)就是行走往來于一圈浪花中。因此,在礁盤作業(yè)的漁民的生計也被稱作“踏浪行盤”,是住島漁民最主要的作業(yè)方式。 “行盤”的作業(yè)方式源于礁盤上海產(chǎn)十分豐富,漁民不用冒險到更遠的地方,僅在礁盤就可以拾獲足夠的海產(chǎn)。隨著住島漁民的增加,島礁附近資源減少,漁民作業(yè)的范圍也延伸至周邊海域。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海上作業(yè)經(jīng)驗,對這一區(qū)域的天氣、海水的顏色、海洋動物的活動都十分熟悉。在日復一日的海島實踐中,漁民總結(jié)出各種規(guī)律,并運用到日常的生產(chǎn)勞動中。 永興島是西沙的主島,也是漁民最早居住的島嶼之一。島上的漁民老鄭是海南文昌東郊椰林人,生于1962年。他有一艘8米長,60馬力的船。老鄭和他的兒子一起出海。他們每天早晨8點出海,下午4點半回到島上。2019年4月17日下午,老鄭出海回來,坐在自家屋前。這天他撿了10多斤螺,釣了10多斤小石斑魚: 我在這里住島32年了。我現(xiàn)在主要釣魚,釣馬鮫、釣石斑魚。我抓魚主要在島邊上,潛水潛到1至3米,扔魚鉤。釣石斑要八角魚做魚餌,要是抓馬鮫魚,就要炮彈魚或者馬鮫魚皮做餌料。我知道西沙的每一塊石頭,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魚,它們什么時候來,我想抓什么就知道去哪里。馬鮫在趙述島那邊崎頭,永興這邊尾巴,南沙洲那邊。八角魚,南沙洲、趙述島很多。現(xiàn)在抓小八角、臘魚、石斑 、石頭魚。臘魚這時候就上來啦,過了四五月,到六月臘魚就少了。石頭魚三月份多。八角、墨魚、馬鮫,它們同一個月的,一樣的季節(jié),到三月就沒有啦。螺和石斑什么時候都有。 他一邊講,一邊起身拿來釣馬鮫的大魚鉤來展示。魚鉤已經(jīng)被咬開了,說明這種魚的兇猛。他最早是跟隨父輩在船上,有老人帶著,出遠海捕撈。住島后就靠自己一點點熟悉周邊情況。 八月十五馬鮫魚最多。以前在大船,老一輩帶我們抓魚抓馬鮫,帶我們?nèi)サ侥膫€地方,告訴我們哪里有馬鮫。我們住島了就自己抓。九月到十二月,刮風,天氣不好,一個月就只能出海四五天啦。 住島漁民對南海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不只限于島礁和海面,他們對海洋及周邊世界的認識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對于他要捕獵的海生動物在不同區(qū)域和深度的分布、活動規(guī)律等,都能了如指掌: 它們(各種海生動物)游上來肯定到那里,不變的。就像你,上島來第一天去市政府,第二天到漁民村。這種魚上來,要跑到石頭那里,漂亮的石頭、洞,玩耍。它不跑去礁盤和海石花那里,它有它的習慣。像我們住西沙,出去想要去北京一下。龍蝦白天住洞里,晚上就出來啦。 他們隨時觀察天氣、海況的變化,決定第二天去哪里,抓什么魚。每個漁民都對周邊海域海產(chǎn)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就具體作業(yè)而言,老漁民經(jīng)驗豐富,年輕的漁民在體能和難度大的作業(yè)上更勝一籌: 以前像我老爸那一輩,那時候魚多。我們這一輩就不一樣,礁盤都變了,抓魚就要有訣竅?,F(xiàn)在誰抓魚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一般看到魚都不會讓它跑掉。你要有體力追它,一直追到石頭里面。它游得很快的,每個出海的漁民有哪個體力不好的,體力不好出來抓什么魚?你撿一筐螺,你都會拿不上來,你到水里去,一網(wǎng)兜螺,你自己都拉不上小艇。 南海的氣候、島嶼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周邊物產(chǎn)在不斷變化。漁民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發(fā)展出多種漁獵形式,比如使魚叉、放釣、放鰻魚籠、布網(wǎng)、浮潛、下氧等。每一種技藝都是一套系統(tǒng)的知識,靠漁獵者連續(xù)的行為和動作完成。漁民借助各種簡單的工具,以各自的方式深入周邊海域。無論何種方法,都是以漁民的眼力、腳力、氣力等身體能力為基礎(chǔ)。也因此,住島漁民的漁獵形式體現(xiàn)的是最直接的人與海洋、人與海生動物的接觸和互動。住島漁民本身也成為極具行動力、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而一個真正的住島漁民必定會在思維、習慣和身體上與其他漁民有所區(qū)分。 四、住島漁民的組織和合作 海島遠離大陸,海路險遠,住島的多為父子、兄弟這樣的組合?!拔魃橙簫u……人民概為我國海南島文昌瓊東縣一帶漁民,以潭門港為最多。但西沙島都無女性”。一個漁民家庭中最早上島的通常是兩個成年的弟兄或堂兄弟。在島上創(chuàng)造了簡單的生活條件后,再帶來他們長大的兒子。這些男孩多在十五六歲。之后上島的人延伸至男女雙方的男性親屬,以一帶一的方式,在所選擇的島嶼居住下來。 在永樂群島永興島住島的符某,55歲,是海南文昌人。他早年跟隨家人在漁船上捕魚,后來才選擇住島: 我18歲跟父親出海,先在文昌附近海域,清瀾那里抓魚。后來跟大伯的一條大船來西沙。琛航島、南沙洲、東島都去過,東沙也去過。那是1987年,主要釣馬鮫。大船時間長了,壞了,我就不在船上了??吹接琅d這邊有人住,就上島住了。剛開始住在島上兩個月,賺兩個月錢,就回去一趟。別人看賺這么多錢,一起跟來永興島。 宣德群島趙述島是西沙主要的漁民聚居地之一。島上植被茂盛、生態(tài)條件較好,住島漁民人數(shù)僅次于永興島。島上有不少漁民住島已經(jīng)幾十年。漁民梁某是潭門墨香村人,今年四十歲,已經(jīng)是老島民。他熟悉島上的一草一木。梁某十四歲跟隨村里同姓的長輩上島,現(xiàn)在已經(jīng)住島二十多年。每年他在島上要住兩百七十多天。當年他跟隨村里老人,坐木船在海上漂了兩天兩夜。他們歷經(jīng)風險來到趙述島時,島上只有一些簡易的房子。 這些房子是我們漁民前輩蓋的。 島上當時有七八戶人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幾十戶漁民。 這里都是一個地方的,一個帶一個。就是為了生活來到這里。反正我家里祖祖輩輩都是打魚的,我爸、我老弟、我哥的小孩兒,來到這里都是為了生活。 血緣地緣關(guān)系是住島漁民群落的組織基礎(chǔ)。住島漁民以父子兄弟為基本單位,再帶動其他男性親屬、鄰居、朋友,以及“一個村的”來住島。在日常的居住生產(chǎn)中,也以這樣的遠近關(guān)系來組合搭配。 在永樂群島羚羊礁住島的幾十個漁民中,除了兩三戶來自其他村子,其余都為潭門林桐漁民。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為林桐石姓家族成員。早先上島的小石講述,最早他和堂哥等三人來到羚羊礁,在這邊撿螺。隨后其他親屬逐漸過來住島,又帶來了同村人。羚羊礁也就成了以一村一姓為主的漁民聚落。在距羚羊礁約10海里的銀嶼上住島的漁民主要來自潭門草塘。四十八歲的漁民張某講述他十多歲就上島的經(jīng)歷: 我初中畢業(yè), 不想讀書了。家就在海邊兩三百米,與小伙伴抓魚,很開心。隔壁兩個老的,有親戚關(guān)系,就帶我到西沙。我那時十五六歲,那是一九八幾年。帶我的老人現(xiàn)在也八十多歲了。 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陸續(xù)上島的有他的弟弟,再到他們兩兄弟的晚輩,包括他的兩個女婿?,F(xiàn)在他在銀嶼上的大家庭已經(jīng)有七八口人。 漁業(yè)群體,多以血緣來組織生計活動。這主要是因為海洋生計多變而危險,海上作業(yè)屬于性命相系,自己家人最值得信任。就居住來說,通常父子合住一間珊瑚屋,其次是兄弟、堂兄表兄這樣的組合。有時候也會和出海的搭檔住在一起,以方便出海。很少有人獨自上島,無論是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或者下海撈海產(chǎn),都需要有人配合。有些生計方式可以單打獨斗,比如在礁盤上撿螺、叉魚、放釣、放鰻魚籠。有些作業(yè)必須有搭檔,比如夜間在礁盤外深海處下氧抓魚,要有專人開小艇,觀察水面的氧氣管,精力高度集中地配合和接應。個別沒有核心家庭或家族伙伴上島的,會叫上同村的好兄弟一起上島。這樣的好兄弟,一般是在家鄉(xiāng)就一起出過海,氣味相投合得來的。島與島有地理生態(tài)上的差別,選擇住在某一個島的漁民,意在周邊某種海產(chǎn),由此也就有了共同的技藝和話題。進一步說,他們擁有共同的思考方式或文化邏輯,以理解周圍的世界并產(chǎn)生共同的行為。島上的每一戶,無論是以血緣基礎(chǔ)組成的,還是志同道合的同鄉(xiāng)組合,都是與居住相結(jié)合的社會經(jīng)濟單位,承載共同的生活,形成彼此高度信任的互助關(guān)系。 親屬組織、地域團體,又與年齡組重合。在南?!罢局拧钡哪行阅挲g在十五六歲到五十多歲之間,以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為最多。因為相比于依賴先進技術(shù)的現(xiàn)代漁業(yè),南海島礁借助簡單工具的漁獵生計,要求個體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和相當?shù)捏w力。青壯年更適合南海島礁的作業(yè)方式。在一個島上居住一段時間后形成的群體,有權(quán)使用周邊的資源。成為群體中的成員也意味著自動形成互助關(guān)系。 島上漁民的捕撈范圍從島嶼周邊的礁盤逐漸延伸至深水區(qū)。他們面對的是開闊的海洋資源,群島和環(huán)礁又是海洋中海產(chǎn)最豐富的地帶。礁盤、瀉湖、港灣、沙洲和深海等多樣的地理生態(tài)條件,使島民可以憑借各自的技術(shù)和本領(lǐng)謀生。島上漁民在勞動地點、時間和勞動方式等方面的選擇,是完全自在、自由、獨立的。看似分散、自己顧及自己的島民生計方式,是以人們互助互惠為前提的。除了家族成員在上島時就已經(jīng)作為一個生產(chǎn)生活團體之外,長期住島的漁民的合作和互助則是跨越親屬范圍的,存在于自己所在島嶼上的漁民之間,以及這一海域各島的島民之間。 就一個島嶼而言,不同年齡段的漁民,擅長不同的技能,這樣就能達成各種合作模式。為了最大化的收益,他們能夠做出有價值的合作和妥協(xié)。鴨公島的漁民陸某擅長的作業(yè)方式是潛水抓魚。在深海潛水抓魚需要有人開船配合。開船者要觀察水面,了解水下十米左右的漁民的活動軌跡,及時開動小船跟上。經(jīng)驗不足或稍有不慎就會給水下漁民造成危險。島上漁民老于年過六十,沒有體力再潛水抓魚。陸某請他幫忙開船,一起出海。 他幫我開船,我下海。下午六點多出海,太陽落山前找好地方,天全黑了才下水。海上六七個小時,下水八九次,看天氣。差不多晚上十一二點、一點回來島上。收入我拿六成,他拿四成。 他們每天去的海域不同。在離開小島,開往深水區(qū)的過程中,老于和陸某一路觀察水面的顏色和波浪的變化,不停商量和交換意見,最終找到合適的地方。老于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和開船的能力謀得合適的工種,陸某也在與老人的合作中習得觀天象、看海水來判斷海底情況的本領(lǐng)。在地勢狹小,人數(shù)有限的小島上,人們了解每一個人上島的經(jīng)歷、技術(shù)特長。根據(jù)各自的情況,他們自由地達成各種合作。 往來船只或各島上住島的漁民,彼此的互助是必需的。在海洋特有的危險而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人們達成一種不成文的規(guī)則——互助。漁民謹遵這一原則。不論關(guān)系遠近、困難大小,所見者都要施以援手。小到生活上的物質(zhì)短缺、生產(chǎn)中船只等缺少零件,大到海上遇見其他船只或漁民遇險,都必須盡力援助。他們分享食物、淡水,對別人生產(chǎn)生活的各種困難,都會做出及時的反應。這樣就在特定的人群中形成了一個互助圈,每個人都是給予者,每個人也都是受益者。當有人下島,會幫其他人捎帶海鮮回去銷售,上島的人也會幫忙捎來島上需要的生活生產(chǎn)用品。人們深諳這一規(guī)則的價值和重要性。在孤懸海外的島礁生活,只能彼此依賴。只有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有所付出,才能在自己需要時得到援助。這種回報是延遲性的,但保證了無論何時自己不會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2018年7月,一艘船靠近趙述島,船老大上島找到某個島民尋求幫助,他對自己能夠得到幫助深信不疑: 我救過他的命。 聽起來似乎是很久前海上發(fā)生的事情,但不妨礙他們達成了永久有效的關(guān)系。船老大上島時,按慣例,他將船上的補給,如水果、肉、酒等分一部分帶上小島,送給他要找的島民,他知道島上缺這些物資。這種作為海上人的互助互惠關(guān)系,是遠海群島上生產(chǎn)生活的島民的生存策略,是他們能夠長期住島的根本。基于這種互助,漁民自己也認為: 我們海里的人,是可以的。 無論島礁大小,住島人數(shù)多少,西沙各島礁上都有珊瑚石堆建的兄弟廟?,F(xiàn)在住島的老漁民記得幾十年前他們上島時,島上就已經(jīng)有廟,是他們家鄉(xiāng)漁民先輩所建。位于海島的小廟易受風浪襲擊,漁民們要接替修繕或重建。與他們在家鄉(xiāng)一樣,漁民拜兄弟公,即一百零八兄弟。當他們離開島嶼,無論是遠航,還是回一趟家鄉(xiāng),再次回來上島后必帶雞、豬肉、水果等拜廟。漁民上下島的時間不固定,他們返回島上時依據(jù)自己上島的時間各自拜廟。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的節(jié)日,島上的漁民會集體拜廟。 島礁空間承載力和周邊的海產(chǎn)量都有限。隨著一個島上漁民人數(shù)的增加,個別漁民在島上的收獲會減少。他們會選擇離開,遷移到新的地方住島。漁民新選擇的島礁,生態(tài)條件要適合他們捕魚技術(shù)的開展,附近的海產(chǎn)也要能滿足他們的生產(chǎn)預期。也因此,在南海站峙的漁民,多數(shù)都經(jīng)歷了“所居無?!钡倪^程,有在這一海域各個島礁或短或長的住島經(jīng)歷。正因為漁民的島礁生計是流動的游獵活動,他們需要以親身實踐來認識和熟悉周邊的每一個島礁、沙洲,掌握整個海域的情況,并隨時做出選擇。 五、結(jié) 語 對當代住島漁民群體生活生產(chǎn)的呈現(xiàn),可以促進我們對整個南海海域漁業(yè)社會全貌的了解。住島漁民的海洋經(jīng)驗,對特定海域的認知,也有助于其他學科對南海海域的探索。比如地質(zhì)、氣候科學家們會借助不同時期的捕魚裝置來分析海平面的變化。南海住島漁民的社會生活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早期的漁業(yè)社會形態(tài)。正如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所指出的,遠古的漁獵工具不易保存而難以在考古遺存中發(fā)現(xiàn),想要還原和了解古老的涉海人群的捕魚技術(shù)等,唯一的方法就是對現(xiàn)代漁業(yè)社會中存在的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人類學研究。 海南漁民自古以來就在南海諸島進行漁業(yè)生產(chǎn)。從風帆航海到機動船出現(xiàn),南海漁民經(jīng)歷了不同的航海時代。漁民深植于南海島礁的過程,是南海漁民與海洋島嶼長時間互動的過程。特殊的島礁地理生態(tài)條件,使住島漁民在南海諸島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漁業(yè)社會的漁獵經(jīng)濟和社會形態(tài),他們也由此成為華南漁業(yè)群體中獨特的一分子。住島漁民應對特殊環(huán)境的漁獵生計方式,是世代南海漁民不間斷的海洋實踐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其對利用海洋生態(tài)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殊意義。 〔責任編輯 劉海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