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體相當于雅斯貝斯所謂軸心時代,諸子百家的出現(xiàn)造就了中華文化最為輝煌的飛躍發(fā)展時期。 相比之下,秦帝制建立至辛亥革命的兩千多年中,受皇權(quán)專制的壓制扭曲中華文化在精神思想方面始終沒有超越先秦諸子,更沒能超越老子,只不過始終在先秦諸子的思想框架中打轉(zhuǎn)轉(zhuǎn),炒冷飯,故以老子為首的先秦諸子百家思想至今仍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核心。 漢末至今的中華文化是以儒道佛為主體的多元包容文化。其中儒道二教與老學的關(guān)系上文已有說明,此處僅論佛教與老學的關(guān)系。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東漢末年傳入具有強大文化的華夏時遇到當然的阻力,而在學術(shù)理論層面克服阻力的途徑是借助魏晉時期盛行的玄學與佛教般若學的相似性以玄釋佛,從而獲得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融入華夏。無怪乎我國早期的佛學大師幾乎無一不是由玄學轉(zhuǎn)成,或至少有深厚的玄學造詣。 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佛教因此深受老學的影響改造,從理論上成為二者獨特的混合體。從魏晉隋唐起,儒道佛三教合流漸成為華夏主流趨勢,在此互動過程中儒道二教進一步影響改造了佛教。由此可見,將三教共有的上流源頭《道德經(jīng)》稱為中華文化的第一經(jīng)典和重要源頭,言之有據(jù)。 不僅如此,從春秋末期至近代,華夏社會從帝王將相、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文人士大夫到黎民百姓,都對《道德經(jīng)》尊崇有加。不同程度上實行過老子治國理念的朝代如漢文景之治、唐貞觀和開元之治都是相對最利民惠民的真正盛世。 《道德經(jīng)》如此深刻地影響了華夏的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學術(shù)思想、政治理念、社會人文,以至于以老子之道為起源的尊道、求道、學道、體道、悟道、修道、得道、為道、明道、合道、弘道、行道早已成為傳統(tǒng)中國社會、宗教和人生普遍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將《道德經(jīng)》稱為中華民族的圣經(jīng),絕不過分。 (未完待續(xù))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