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5年的下半年,《公羊傳》和《谷梁傳》都沒有記載。“秋,鄭人、齊人、衛(wèi)人伐盟、向。王遷盟、向之民于郟?!?/span>前面的文章我們說過,《公羊傳》和《谷梁傳》出生就帶著“教化讀書人”的使命,帶著霸道總裁的氣質(zhì),而《左傳》則是在先說清楚事情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褒貶。 使命不同導(dǎo)致選材不同,選材不同導(dǎo)致風格不同,風格不同導(dǎo)致讀者不同。這就像我寫《讀左傳》,正兒八經(jīng)的標題,加上正兒九經(jīng)的內(nèi)容,閱讀量永遠都是幾十個到百十個。但如果改寫成騰訊新聞體,比如《魯王回寢宮,看到王后床上不堪一幕》,《齊王向鄭太子忽提親,太子忽說出一番話,齊王當場愣住》等標題,閱讀量肯定上升。但這樣的文章看著一時爽,過后也不想,二三十年后,扔進垃圾場。這與我寫文章的初衷不符,所以偶爾騷氣一下可以,持續(xù)騷氣就成冒傻氣了。 “向”,在今河南濟源市南,另一向國,姜姓,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境,有說在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西南,包括臨沂部分,臨沭部分。這兩個城邑為什么都要向鄭國主動求和呢?因為這兩處城邑都在隱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12年“周鄭易田”的名單上。“王取鄔、劉、功蒍、邗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chī )、樊、隰(xí)郕(chéng)、欑(cuán)茅、向、盟、州、陘(xíng)、隤(tuí)、懷。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jīng)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周天子也就是周桓王,跟諸侯國鄭國商量,拿周天子的下屬,司寇蘇忿生的十二個城邑,換取了鄭國的四個城邑:鄔、劉、蒍(wěi)、邘(yú)。鄭莊公同意了。 司寇是六卿之一,是王國內(nèi)負責司法和糾察的最高長官??鬃泳妥鲞^魯國的司寇。蘇忿生是己姓。在周公做的《尚書·立政》篇中,周公說:“太史!司寇蘇公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span>(史官,司寇蘇公規(guī)定要認真的處理刑訟案件,使我們的王國長治久安?,F(xiàn)在規(guī)定慎之又慎,依據(jù)常例,使用中罰。)讓周公都稱贊的人,可見其地位不一般。實際上,蘇忿生在周滅商以及西周初年,與周公、召公是齊名的,人們尊稱為“蘇公”。因為滅商的過程中功勞很大,又因為明察秋毫,在周國內(nèi)威望很高,國人稱他為“蘇子”。所以周天子在現(xiàn)在黃河的幾字形右拐彎的地方,劃了十二個城邑給他建立了蘇國,是全球蘇姓的祖先,后世尊蘇忿生為獄神。因為蘇國的國都在溫,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焦作溫縣附近,所以蘇國又叫溫國。蘇國的國君是蘇子,所以溫國又叫蘇子國。你看,名人建國,連國名都可以有三個。更為神奇的是,溫縣當?shù)亓鱾鞯膫髡f中,蘇忿生是蘇妲己的弟弟,在周武王滅商的時候因父親蘇護和哥哥蘇全忠都被紂王殺害,憤而投周,并且在周滅商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當然,還有傳說,說《封神演義》中性如烈火的冀州侯蘇護,原型就是蘇忿生。到底誰是誰,民間傳說向來說不清楚,只博讀者一笑爾。 那么問題來了,溫國一共就十二個城邑,一下子都換給了鄭國,等于溫國實際上滅國了。周天子難道連滅商功臣,自家的司寇都不管了嗎?確實不管了。據(jù)《左傳》的注解說:“蘇氏叛王,十二邑不為王所有”。由注解來看,是蘇忿生背叛了周桓王,因此周桓王干脆把溫國送給了鄭國,任由鄭國討伐,作為交換,還從鄭國拿到四個城邑。這一手乾坤大挪移玩的是溜溜的。但事實確實如此嗎?怕也不見得?!蹲髠鳌返淖⒔庹f,“為桓五年(前707年)從王伐鄭張本”。就是說,這個事情為溫國后來在桓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707年跟隨周天子討伐鄭國那個事件,提前打埋伏。周鄭之戰(zhàn)那一仗我們之前用大篇幅講過,周桓王被鄭國用魚麗之陣打敗,還被射中一箭。既然已經(jīng)背叛了周天子,為什么還跟周天子一起去討伐鄭國呢?我認為,《左傳》的注解有時候會犯“由果推因”的問題。就是用現(xiàn)在的情境去推測一件事情形成的原因,這種方法大概率是對的,但偶爾也會有偏差。當然,沒有一種方法是百發(fā)百中的,任何方法都有例外。我推想,周王室和溫國交惡的原因應(yīng)該有兩個:內(nèi)因和外因的雙重作用下,溫國對周王室離心離德,有脫離周王室管控的傾向。這時候,周王室也受到了鄭國的壓迫,干脆來個合縱連橫,把想鬧騰的溫國送給鄭國。這一招非常狠辣,不但打壓了蠢蠢欲動的其他諸侯國,告訴他們:看到?jīng)],再鬧就把你們送給鄭國,讓鄭國人占領(lǐng)你們的國家。其他的小諸侯國本來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軍事上不能與鄭國抗衡,只剩下周天子這桿大旗能靠一下了。這一下,馬上就安靜了。其次又挑動了鄭國和溫國的戰(zhàn)爭。溫國是個獨立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被周王室送給了鄭國,但不可能坐以待斃。所以鄭國雖然得到了一塊名義上的土地,但無法進行有效統(tǒng)治,溫國人動不動來個保衛(wèi)邊境,鄭國就得消耗本來就緊張的軍事力量。這對強敵環(huán)伺的鄭國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周天子用“交換”的名義,還能從鄭國那里換到四個城邑。拿十二個換四個,從數(shù)量上看,周天子非常大氣,但從實際上看,給鄭國的十二個城邑,鄭國很難吃得下,而鄭國給周天子的四個城邑,距離周王畿之地非常近,周天子一口就吞下了。最后周天子打壓了溫國,震懾了其他諸侯國,挑起了鄭溫兩國的戰(zhàn)爭,自己又得了四個城邑。如果說蘇秦張儀是戰(zhàn)國的縱橫家,周桓王就是春秋的縱橫家。也因為有這個手段,所以周天子可以在“周鄭易田”的五年之后,糾集起多個諸侯國聯(lián)軍,浩浩蕩蕩的殺向鄭國。如果周鄭之戰(zhàn)的結(jié)果是周天子勝利的話,那么歷史肯定改寫了。不過,歷史沒有如果。 在《左傳》中,左丘明繼續(xù)說“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會失去鄭國了,認為'按照恕道辦事,是德的準則,禮的常規(guī)。自己不能保有,就拿來送給別人。別人不再來朝見,不也應(yīng)該嗎’?”這么說就有點迂腐了,在春秋時代,小孩子才按照“禮”去辦事,大人都是看利益的。國與國之間,第一衡量的要素當然是利益。鄭國崛起,鄭莊公作為權(quán)臣,慢慢的想制天子以令諸侯,周天子奮起反抗,是很正常的。這時候再顧忌什么禮儀,就會像宋襄公一樣,被“仁義”所累。現(xiàn)在時間到了公元前705年,夏天,屬于溫國的兩個城邑“盟”和”向”主動求和于鄭國。為什么要主動求和呢?既然溫國十二城邑都“交換”給了鄭國,那鄭國去接收就可以了,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求和”的字眼呢?這其實側(cè)面印證周天子的計策成功,溫國不愿意窩囊的亡國,一直在抵抗鄭國。但兩國國力相差太遠,抵抗了7年,終于扛不住了,所以向鄭國求和。但是不久,這兩個城邑就背盟了。背盟這個詞就意味著兩國曾經(jīng)求和成功了。這時候鄭國已成中原小霸王,連孤軍深入去齊國違和都能把野蠻人打得滿地找牙,鄭莊公志得意滿,哪能容許公開的背叛。所以,秋天,“鄭人、齊人、衛(wèi)人伐盟、向?!?/span>從《左傳》的行文習慣上來說,這支部隊規(guī)模不大,也側(cè)面說明,盟和向這兩座城邑的抵抗力量已經(jīng)在7年抗戰(zhàn)中被消耗殆盡了。這時候,周天子如及時雨一般出現(xiàn),“王遷盟、向之民于郟”。“郟”是郟鄏,也叫成周,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鄭莊公、齊僖公、衛(wèi)宣公出兵討伐盟、向,結(jié)果得到了兩座空城。那時候人口稀少,人力就是生產(chǎn)力,只得到了地,沒得到人,沒得一點用處。此舉印證了我之前的推測,周桓王并不是真的想把溫國十二城邑交給鄭國,而是合縱連橫之舉?,F(xiàn)在看到盟、向兩個城邑的人民撐不住了,就趕緊把他們遷走了。那么盟、向二城邑的人民為什么不直接去找周桓王求助,而是先去向鄭國求和呢?嗯,如果你被人賣了,你會不會再回頭去尋求他的幫助呢?在盟、向二城邑的人心中,他們是被周王室拋棄的人,因為迫不得已,只能投降鄭國。誰知道剛簽完合同,周王室就告訴他們,其實周王室一直沒有忘記他們,他們可以整體移民到首都,拿首都戶口,分房分地,分配工作,他們當然喜出望外。跟鄭國簽了合同?誰簽的,什么時候簽的?簽了嗎?可想而知,帶著這種心情到首都定居的人,對周王室的忠心會上升到什么程度呢?歡迎理性探討,怒發(fā)沖冠、一葉障目者及鳴翠柳者不回復(fù)。E-mail:youwushuzhai@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