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
1、治感受風寒濕邪的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歸、白術、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活幼新書》)。
2、治痹證日久正虛,腰膝酸軟,關節(jié)屈伸不利者,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3、治外感風寒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風等,如羌活勝濕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
4、治風擾腎經(jīng),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與細辛、川芎等相配,如獨活細辛湯(《癥因脈治》)。
相關配伍
1、獨活配麻黃:獨活祛風勝濕止痛;麻黃解表發(fā)汗。相配有祛風解表,除濕止痛之功。適用于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身痛等。取獨活通絡除痹,麻黃宣痹散寒止痛,適用于痹證疼痛。
2、獨活配防風:獨活辛香走竄,能除伏風,勝濕氣,通經(jīng)絡,止疼痛;防風升發(fā)疏散,善開腠理,通血脈,祛風濕。獨活長于勝濕,防風長于祛風。兩藥相須為用,功效益著。適用于風濕外感所致的頭痛、腰痛、關節(jié)痛等。
3、獨活配羌活:羌活行上焦而理上,長于祛風寒,能直上巔頂,橫行肢臂;獨活行下焦而理下,長于祛風濕,能通行氣血,疏導腰膝,下行腿足。二藥配伍,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共奏疏風散寒、活絡止痛之功。適用于風濕痹痛,外感風寒,歷節(jié)病等。
4、獨活配細辛:獨活祛腎經(jīng)伏風而除濕,通絡止痛走氣分;細辛散腎經(jīng)風寒而使之外達。兩藥相配有散寒、祛濕邪,通痹止痛的功效。適用于風寒外邪伏于少陰之頭痛,痛連齒頰,遇風更甚,頑而不愈;風寒濕痹腰痛,脊強而冷,下肢痹痛。
5、獨活配藁本:二藥均有散風祛寒,除濕止痛之功。但獨活偏于溫散伏風,藁本偏于升散達巔,二者相配,散風祛寒,除濕止痛的效果較好。適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巔頂痛等。
6、獨活配蒼術:兩藥皆有祛風勝濕除痹之功。獨活長于祛伏風,通經(jīng)絡,止痹痛蒼術長于開腠理,祛濕濁,燥脾濕。兩藥相合,有發(fā)汘祛風,除濕止痛之功。適用于風濕外感所致的頭疼、身痛及痹證關節(jié)腫脹疼痛等。
7、獨活配桑枝:獨活散寒止痛而通痹;桑枝祛風濕而通經(jīng)絡,橫行四肢。二者合用,適用于風寒濕痹、上肢疼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等8、獨活配桑寄生:獨活搜風祛濕而通痹,尤善除腎經(jīng)伏風;桑寄生補益肝腎,祛風通絡,養(yǎng)血潤筋。二藥合用,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并入足少陰腎經(jīng),益腎而壯筋骨。適用于肝腎不足或風濕侵襲經(jīng)絡之腰膝酸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足軟麻木,步履維艱等。
鑒別用藥
羌活與獨活:二者均能祛風濕,止痛,解表,以治風寒濕痹,風寒挾濕表證,頭痛。若風寒濕痹,一身盡痛,兩者常相須為用。但獨活性較緩和,發(fā)散力較羌活為弱,多用于下半身的風寒濕痹者及頭痛屬少陰者。獨活還可搜剔少陰腎經(jīng)在里伏風,用治頭痛目眩,痛連齒頰,見風即痛的伏風頭痛;取其辛散之力,發(fā)散郁火,治療風火牙齦腫痛等。羌活性較燥烈,發(fā)散力強,常用于風寒濕痹,痛在上半身者,治頭痛屬風寒者。
相關藥品
獨活寄生合劑、骨筋丸片、骨刺平片、風濕藥酒料、活血解痛膏。
相關方劑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三痹湯(《婦人良方》)、獨活細辛湯(《癥因脈治》)。
藥膳食療
兩皮獨活酒:
1、功效:強腰壯骨。主治腰膝軟弱疼痛、四肢麻木、關節(jié)不利、不得屈伸。
2、原材料:海桐皮30g,五加皮30g,獨活30g,制附子10g,石斛30g,桂心30g,防風30g,當歸30g,杜仲30g,仙靈脾30g,萆蘚30g,牛膝30g,薏苡仁30g,生地黃30g,白酒1.5L。
3、做法:上述藥材共搗碎,用白紗布袋盛之置于凈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春夏7日,秋冬14日后開啟,去掉藥袋,過濾后裝瓶備用。
4、用法:每次溫飲10-20ml,日飲1-2次。
桂枝
主要藥用價值
中藥材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節(jié)采收,去除葉后直接曬干或切片曬干即可。桂枝辛溫,可祛風寒,能治療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等。
折疊性味歸經(jīng)
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jīng)。
折疊功效
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
折疊應用
1、用于風寒表證。本品味辛性溫,能發(fā)汗解肌,味甘而緩,其發(fā)汗之力較麻黃溫和,凡外感風寒,無論表實、表虛均可應用。用治:
①外感風寒表實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發(fā)散風寒之力,如麻黃湯(《傷寒論》);
②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有汗、脈浮緩等,常與白芍配伍,以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
2、用于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溫,能溫通經(jīng)脈,散寒止痛。用治:
①風寒濕痹之肩臂關節(jié)疼痛,常與附子、生姜等配伍,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②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常配伍白芍、飴糖、甘草等,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③寒凝血瘀之經(jīng)閉腹痛或通經(jīng),常配伍當歸、川芎等,如溫經(jīng)湯(《金匱要略》);
④胸陽不振,心脈瘀阻之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實、薤白等,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⑤傷寒心動悸、脈結(jié)代,常配炙甘草、人參等,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3、用于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而能運脾化濕,又入膀胱經(jīng)而能溫陽化氣,以行水濕痰飲之邪。用治:
①脾陽不運之痰飲證,常與茯苓、白術、甘草同用,即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②膀胱蓄水證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折疊用法用量
煎服,3~9g。
折疊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慎用。
折疊化學成分
含桂枝皮醛、桂皮酸等揮發(fā)油,還含有酚類、有機酸、苷類、香豆精等成分。
折疊藥理作用
桂枝煎劑有降溫、解熱作用;煎劑及醇浸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揮發(fā)油能刺激汗腺、擴張血管,還能利尿、強心、止咳、祛痰等;所含桂皮醛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
折疊現(xiàn)代運用
現(xiàn)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可治療婦女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前列腺炎、腦梗死、肺心病、凍瘡、坐骨神經(jīng)痛、過敏性鼻炎等多種疾病。
主要價值
折疊藥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jié)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chǎn)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全草入藥,有溫經(jīng)、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y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chǎn)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nóng)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入藥部分為植物全草。以全草色綠、干燥、質(zhì)嫩、無雜質(zhì)者為佳。分布于全國各地。多為人工栽種。以莖色棕紅、不帶葉、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一年生草本花卉,產(chǎn)中國和印度。性喜陽光,怕濕,耐熱不耐寒,適生于疏松肥沃微酸土壤中,但也耐瘠薄。適應性較強,移植易成活,生長迅速。種子亦名急性子,莖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藥,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經(jīng)透骨之功效。鮮草搗爛外敷,可治瘡癤腫疼、毒蟲咬傷。
醫(yī)療價值
折疊運用范圍
民間用全草入藥,治感冒、跌打損傷,外用治毒瘡、濕疹、疥瘡。根及葉的鮮汁或水煎液對菜粉蝶、家蠅和三帶喙庫蚊的幼蟲有強烈的毒性。根含透骨草素(phrymarolin )及透骨草醇乙酸酯(leptostachyol acetate),后者為殺蟲成分。民間用全草煎水消滅蠅蛆和菜青蟲。
折疊藥理作用
水煎劑的鎮(zhèn)痛抗風濕作用與水楊酸類藥物相似.服藥后2~3小時發(fā)揮作用,其干燥全草每次劑量15-30 克/日,分2-3次口服。水煎劑外用有抗炎、殺菌、收斂創(chuàng)面作用,適用一般瘡癬腫毒。
加工炮制
凈制將采集全草經(jīng)漂洗、曬干、切斷、除去雜質(zhì):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入肺、肝二經(jīng)。
折疊功效主治
1.祛風除濕,該品辛溫,辛能行散,溫勝寒濕。入肝經(jīng),故能祛風除濕,如《本草綱目》曰:透骨草"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若因風寒濕邪侵襲肢體經(jīng)絡而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蛇x用該品,祛風散寒勝濕,病邪去,則諸癥自愈。
2.舒筋活絡,該品辛散溫通,入肝經(jīng),而肝主筋.故該品具有舒筋活絡之功效。對于外感風寒之邪,經(jīng)氣失宣,癥見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zhuǎn)自如??蛇x用透骨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治之。如《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即選用該品,治筋骨拘攣。
3.活血止痛,該品辛散溫通,入肝經(jīng)血分,故能活血止痛。對于一身上下,心腹腰膝,內(nèi)外各種疼痛,均可選用該品治之,取其辛溫善走,活血利氣之功,血氣通則不痛。
4.解毒化疹,靈秘丹藥箋》曰:"療熱毒。"《楊誠經(jīng)驗方》選用該品,治腫毒初起。《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則用該品,治陰囊濕疹,瘡瘍腫毒。故可思透骨草治療瘡癬腫毒,陰囊濕疹,一般多煎水外洗。因本藥外洗還有引藥透入經(jīng)絡、血脈,而祛風、活血、止痛的特點。
鑒別應用:
①透骨草與桑枝;兩藥均有祛風除濕之功效。但透骨草辛溫,能通達四肢陽氣,偏用于風寒痹痛。桑枝苦平,能利四肢關節(jié),祛風氣,偏用于風邪化熱的四肢關節(jié)痹痛及中風半身不遂。
②該品與松節(jié)兩藥均有祛風濕、活經(jīng)絡之功效,但透骨草偏用于筋骨拘攣的風濕痹痛。松節(jié)偏用于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關節(jié)腫脹的寒濕痹痛。
折疊用法用量
內(nèi)服:9-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孕婦忌服。(《中藥志》)
【配伍應用】
1.配附子,附子辛甘性熱,祛寒燥濕,偏走腎經(jīng),溫腎助陽.走而不守,內(nèi)達外透,升降活絡。兩藥合用,同類相從,相得益彰,肝腎同治,氣血皆調(diào)。除沉疴,治頑痹尤效。
2.配蒼術,一燥濕偏長,一止痛有功。兩藥相須為用,祛濕止痛,功效大增。
3.配伸筋草,兩藥合用,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筋骨攣縮,有伸筋透骨之效。
4.配雞血藤,兩藥合用,補肝益腎,活血止痛。久痹屬虛者最為相宜。
5.配白鮮皮,白鮮皮苦能燥濕,瀉火解毒,兩藥合用,治療濕疹熱瘡。燥皮膚之濕,解肌蘊之毒,其效顯著。
6.配桑枝,桑枝通達四肢,行經(jīng)絡,利關節(jié),助藥力。兩藥合用,祛風止痛,治風痹最效。
7.配威靈仙,威靈仙通十二經(jīng),其性走竄,祛風通絡.善治四肢麻木。兩藥合用。前者溫通經(jīng)絡,后者祛風止痛。用治風、寒、濕痹,皆奏奇功。
折疊方劑制劑
1.治風氣疼痛,不拘遠年近日(《周益生家寶方》):該品、穿山甲、防風、當歸、白蒺藜、白芍、稀薟草、海風藤、生地、廣皮、甘草。以上為末,用豬板油一斤,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錢。酒下。
2.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筋骨拘攣(《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該品、制川烏、制草烏、伸筋草。水煎服。 3.治陰囊濕疹,瘡瘍腫毒(《陜甘寧青中草藥選》)透骨草、蛇床子、自蘚皮、艾葉。煎水外洗。
4.治腫毒初起(《楊誠經(jīng)驗方》):該品、漏蘆、防風、地榆。煎湯綿蘸,乘熱不住蕩之。
5.治風濕疼痛,筋骨拘攣,肢體麻木(《經(jīng)驗方》):該品、伸筋草、羌活、獨活、附子、千年健、海桐皮、紅花。水煎服。
6.治頑固風濕疼痛(《經(jīng)驗方》):該品、川烏、伸筋草、骨碎補、全蝎、雞血藤。水煎服。
7.咽中骨哽(《普濟方》):白風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軟。不可近牙。或為末吹之。
8.小兒痞積(《孫天仁集效方》): 急性子、水紅花子、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錢,外用皮消一兩拌勻一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試凈,將末裝入內(nèi),用綿扎定,沙鍋內(nèi)入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干,將鴿鴨翻調(diào)焙黃色,冷定。早辰食之,目西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瘸去矣。忌冷物百日。
主要作用
折疊藥用
紅花的花入藥,通經(jīng)、活血,主治婦女病。
性味:辛,溫。
①《開寶本草》:辛,溫,無毒。
②《湯液本草》:辛而甘溫苦。
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jīng),去瘀止痛。治經(jīng)閉,癥瘕,難產(chǎn),死胎,產(chǎn)后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撲損傷。
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語,血結(jié),產(chǎn)后諸疾。
②《開寶本草》:主產(chǎn)后血運口噤,腹內(nèi)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
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搗汁咽。
④《綱目》: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jīng)。
⑤《本草正》:達痘瘡血熱難出,散斑疹血滯不消。
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腫,安生胎,墮死胎。
成方功能
⑴紅藍花酒方(《金匱要略》),具活血行瘀,利氣止痛之功。
⑵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養(yǎng)血,活血,逐瘀。與桃仁、當歸、川芎、生地黃、赤芍藥等同用。
⑶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等癥。
⑷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頭昏,或白癜風,以及婦女干血癆,小兒疳積等。
⑸身痛逐瘀湯(《醫(yī)林改錯》),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主治氣血痹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jīng)久不愈。
⑹復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絡,主治跌打損傷,瘀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入散劑或浸酒,鮮者搗汁。外用:研末撒。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中毒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腹痛、腹瀉,甚或胃腸出血,腹部絞痛,婦女月經(jīng)過多。主要與紅花對腸管及子宮有興奮作用有關。中毒發(fā)生時,有的可出現(xiàn)神志萎靡不清、震顫,嚴重者可致驚厥,呼吸先興奮后抑制,以至循環(huán)、呼吸衰竭;少數(shù)病人出現(xiàn)頭暈、皮疹和一過性尋麻疹等。與紅花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作用和過敏反應有關。紅花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誤用,二是用量過大。因此臨床上對孕婦應忌用,有潰瘍病及出血性疾病者應慎用用量(煎服)不宜大,以3~9g為宜。
用藥配伍
⑴用于冠心病,可與川芎、丹參等同用。
⑵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瘀血肋痛,癰腫及吐血而有瘀滯者,可與桃仁、乳香、沒藥等同用。
藥方選錄
①治女子經(jīng)脈不通,如血膈者:好紅花(細擘)、蘇枋木(捶碎)、當歸等分。細切,每用一兩,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盞,并當歸再煎,空心食前溫服。(《朱氏集驗醫(yī)方》)
②治熱病胎死: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婦人良方補遺》)
③治胎衣不下: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產(chǎn)乳集驗方》)
④治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一兩。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匱要略》紅藍花酒)
⑤治一切腫:紅藍花,熟揉搗取汁服之。(《外臺秘要方》)
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干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驗方》)
⑦治聤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紅花一分,白礬一兩(燒灰)。上件藥,細研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圣惠方》)
⑧治跌打及墻壁壓傷:川麻一分,木香二分,紅花三分,甘草四分。均生用,研末,黃酒送下。(《急救便方》)
⑨治褥瘡:紅花適量,泡酒外搽。(《云南中草藥》) [3][4]
折疊處方用名
麻黃(生用,常與發(fā)汗解表);蜜麻黃(蜜制,發(fā)汗力減弱,長于潤肺平喘)。
折疊性味歸經(jīng)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折疊麻黃功效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折疊麻黃應用
1、用于風寒表實證。本品味辛發(fā)散,性溫散寒,善于開腠理,透毛竅而發(fā)汗,為辛溫解表之峻劑。用治外感風寒,腠理密閉所致的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等風寒表實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解表散寒之功,如麻黃湯(《傷寒論》)。
2、用于咳喘實證。本品主入肺經(jīng),辛開苦降,能夠宣降肺氣,以宣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氣壅遏所致的咳嗽氣喘,無論寒、熱、痰、飲以及有無表證,均可應用,尤宜適宜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之咳喘。 用治:①風寒束表,肺氣失宣之咳喘,常與杏仁、甘草配伍,及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和劑局方》); ②外寒內(nèi)飲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③熱邪壅肺之高熱、喘促,可與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即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3、用于風水水腫。本品既能宣散濕邪,又能上開肺氣,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而利尿消腫。治療風邪襲表,肺失宣降之水腫、小便不利而兼有表證的風水證,常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
4、取麻黃散寒通滯之功,可用治風寒痹癥、陰疽、痰核等證。
折疊用法用量
煎服,2~9g。
本品發(fā)汗力強,凡表虛止汗、陰虛盜汗、虛喘等均慎用。本品能升高血壓,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折疊古籍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名醫(yī)別錄》:"通腠理,解肌。"
《本草綱目》:"麻黃乃肺經(jīng)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甘甘草草
折疊藥用價值
功效
1.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nèi)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nóng)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于氣喘咳嗽??蓡斡?,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于調(diào)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diào)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diào)和諸藥。
7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8.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9.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10.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nèi)的激素含量。
11.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2]
折疊藥用毒性
久服大劑量甘草,可引起浮腫。有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甘草制劑有損性功能,每天服用28克甘草,可導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它形式的性無能,停藥4天后可恢復。甘草還可抑制皮質(zhì)醇的轉(zhuǎn)化,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和低血鉀癥。因此,對于有性功能減退、高血壓及浮腫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3]
甘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