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學認為 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有“久病多虛多瘀”之說。筆者從事中醫(yī)臨證工作近30年,自擬多方從瘀論治多種疾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舉例介紹如下。 1 口瘡方 郁金15克,雞血藤10克,浙貝母15克,半枝蓮10克,紅花10克,地榆炭10克,甘草5克,水煎待溫,飯后服,每日1劑。 本方適用于瘀阻經(jīng)絡(luò)所致口腔潰瘍。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口腔內(nèi)多處潰瘍,凹陷性,潰瘍周邊青紫,伴有青筋狀,疼痛難忍,夜間疼痛加劇,舌淡紫,苔薄黃,脈細澀。 《新修本草》記載,“郁金主血積,破惡血,金瘡?!惫P者用郁金與雞血藤配伍為君,起活血止痛,散瘀通絡(luò),補血祛瘀功效,然后根據(jù)病情變化,分別加減清熱散結(jié)、補脾益氣、補血通絡(luò)等藥物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2 脅痛方 山楂20克,當歸10克,郁金15克,延胡索15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適用于氣郁血瘀所致脅痛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體胖,情緒不良,右脅下疼痛時作,痛處固定,自述脹痛,夜間疼痛難眠,嚴重是欲痛暈,熱敷疼痛出稍緩,胸悶不舒,時有嘆氣,舌質(zhì)暗,苔薄,脈弦澀。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郁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薄度沼帽静荨分猩介盎撤e,行結(jié)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的記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楂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軟化血管作用,說明對膽道疾病有良效。當歸具有養(yǎng)血調(diào)營止痛,潤腸通便泄熱功效,再加郁金、延胡索、赤芍藥等,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等功效,中病機而收獲良效。 3 腸癰方 黃芪20克,敗醬草20克,赤芍10克,紅花6克,雞血藤20克,半枝蓮30克,白芍20克,大黃5克,牡丹皮15克,桃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 本方適用于氣虛血瘀所致慢性闌尾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持續(xù)性隱痛,伴陣發(fā)性加劇,夜間疼痛加重,消瘦病容,偶有惡心、嘔吐。有下腹有術(shù)后瘢痕,拒按,舌淡苔黑,脈細澀。 方用黃芪補脾益氣,乃遵“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之舉,同時防范化瘀止痛之劑傷及正氣;敗醬草、半枝蓮、牡丹皮清熱解毒,治腸癰之根;赤芍、紅花、雞血藤化瘀止痛;大黃、桃仁泄熱,為毒邪尋出路;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防化瘀傷正氣、補益滯留邪氣。共奏補氣扶正、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等功效,并隨證加減,中病機而獲良效。 4 陰囊濕疹方 赤芍藥10克,川芎12克,紅花8克,桃仁6克,益母草12克,山楂15克,雞血藤12克,絲瓜絡(luò)10克,白鮮皮10克,大棗5克等,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 本方適用于瘀血內(nèi)阻所致陰囊癢瘡。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陰囊粟米大小疹子,有的結(jié)痂,有少許因搔抓致流少量瘀血樣脂水,久坐則陰囊脹痛,腰背脹痛,舌暗紅,舌苔白,脈澀。 方中赤芍藥、川芎、紅花、桃仁、益母草、山楂、雞血藤、絲瓜絡(luò)等均有活血化瘀、通絡(luò)作用,脈絡(luò)痛,瘀血行,阻塞暢,奇癢止;白鮮皮止癢以防搔抓加重病情;大棗調(diào)和藥性防活血傷及正氣。 5 頭痛方 炒山楂20克,當歸15克,柴胡12克,黨參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大棗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 本方適用于肝氣郁結(jié)、脾虛夾瘀所致頭痛。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體型偏瘦,時有嘆息,自述兩側(cè)頭部如有繩困,頭痛時作,從過去情緒不良加重到現(xiàn)在夜間、寒冷、情緒變化等均要加重,食納不佳,舌淡紫苔薄,脈細澀。 山楂具有活血散瘀、健脾開胃功效,《隨息居飲食譜》中有“醒脾氣.....破瘀血.....”的記載。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溫筋止痛功效,《食鑒本草》有“化血塊,氣塊,活血”的記載?!度杖A子本草》有“破惡血,養(yǎng)新血”的功效。加黨參、郁金、柴胡、大棗等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血、舒筋通絡(luò)、化瘀通絡(luò)等功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