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天,杜牧病危,半夢半醒之間,他看到張好好微笑著向他走來,輕彈琵琶唱起歌韻,詩人嘴角上揚,含笑而去。 在我國歷史上有兩個組合,他們撐起了詩壇上的一片天空,他們的作品萬古傳唱,這兩個組合,就是“大李杜”(李白杜甫)與“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這四個人全部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在這其中,寫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大詩人杜牧,還與一位名為張好好的風(fēng)塵女子,發(fā)生過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 杜牧少時已經(jīng)是頗有才名,經(jīng)常流連于青樓酒肆,在大和三年(829)年,杜牧初遇13歲的張好好,一下驚為天人,此時是在杜牧好友沈傳師之弟沈述師府上,而張好好則是沈述師家的歌妓。
原本互相鐘情的二人就要走到一起,可是卻傳來了沈述師要納張好好為妾的消息,杜牧悲傷之下,離開了這個地方。 二人再次相見之時,已是六年之后,當(dāng)初那個能歌善舞、身姿婀娜的張好好,早已被沈述師拋棄,淪落到了當(dāng)壚賣酒的境地。
杜牧感慨之下,作出了這首《張好好詩》,以紀念那段不可追尋的歲月。 據(jù)說,在杜牧離世之后,張好好提著酒壺來到杜牧墳前,飲罷酒后,自絕身亡,如此結(jié)局,當(dāng)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此作,杜牧用麻紙書寫,制作相當(dāng)精細,字體姿媚,用筆勁健,結(jié)法率易,格致散亂,而不爛漫,字里行間流露出杜牧的一腔真情和對那段時光的無限追憶。 而且,此作的書法與詩的內(nèi)容達到了完全統(tǒng)一的境界,堪稱書法史上的一件珍寶。
正如《宣和書譜》中評價:“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里?!?/span> 這幅行書作品是杜牧唯一的傳世真跡,即便過去了1000多年的時光,這幅行書大作以及那段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都在一直傳頌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