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后,親戚為他點了個燈籠,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親戚說:“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著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撞到你了?!?/div> 度娘說,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要把自己放到整個環(huán)境中去,只有這樣,你的行為才會對別人產(chǎn)生互動。 可是,我卻從故事中看到另外一個故事。 02 盲人就像成長中的孩子。 成長中的孩子閱歷淺,當(dāng)他是非觀不明朗時,父母就會千方百計糾正孩子的錯誤,有的父母甚至打罵也在所不惜。但是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好心為孩子所做的一切,會被孩子無情的歪曲。 尤其叛逆期的孩子,總會有自己的道理,更有一些孩子認為父母太平凡,觀念落伍,對大人的行為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像盲人一樣,懵懂無知、天馬行空、自以為很了不起。當(dāng)年,即便是爸媽跟你說一萬遍:“都是為你好……”你還是覺不出來哪里為你好。有時,即便明明知道父母說的都對,但是就是不肯低頭認錯。 03 那位好心的親戚就像是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 終于有一天,自己遠離了父母的呵護跟嘮叨;終于有一天,自己把呵護跟嘮叨掛在嘴邊,把自己的好的經(jīng)驗、錯的教訓(xùn)毫不保留的講給孩子,擔(dān)心孩子走彎路、有挫折、受人欺負、受人騙…… 直到為人父母,直到成了那位好心的親戚,才知道父母當(dāng)年的良苦用心。才知道,當(dāng)年爸媽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我好,父母所有的擔(dān)心都源于愛。 直到為人父母,才懂得,天底下的父母都想在有生之年顧孩子一世周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