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均用華為Mete40pro手機拍攝) 大水沖了龍王廟,說得是自家人不認自家人。武漢漢口也有一座龍王廟,它是漢水入江之口,漢口之源點,漢正街之大門。經(jīng)過歷史的風風雨雨,這座沖不垮的龍王廟又重新屹立在長江漢水交界處,成為英雄武漢的地標。 漢口龍王廟位于漢水與長江交匯的漢口岸,它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并稱為長江三大廟。首先請允許我們借用一張航拍圖,標識出漢口龍王廟的地理位置,即用紅圈圈住的漢水入江口,從而開啟了龍王廟的游覽之行。 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亦稱漢江,發(fā)源于陜西漢中,流經(jīng)1532公里之后,將在此處匯入長江。漢水在漢口一側的地名叫做集家嘴。由于漢水入江口水流湍急,過去武漢人有“集家嘴的劃子,擂得淌”(武漢話,意指著“用力劃”)的說法,否則小船將劃不過漢水抵達對岸。 河對岸是一個被叫做漢陽“南岸嘴”的半島,可以看見龜山上高聳如云的電視塔。 連接漢口集家嘴與漢陽南岸嘴,漂亮的晴川橋(亦稱'彩虹橋'),真的像一段彩虹懸掛在天邊,是江城武漢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彩虹橋漢口一側的正下方,就是著名的漢正街。它與漢口有著幾乎同等長度的歷史,是漢口最早的中心街道。而漢正街的大門,正好起始于龍王廟。 漢正街之所謂“正”者,官也,清康熙年間,此地因設立巡查司而成為漢口鎮(zhèn)的正街,又稱“官街”。因兩江碼頭的原因,當年的漢正街極為昌盛,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云集。新中國成立直到改革開放,漢正街又一次煥發(fā)繁盛的景象,恢復和發(fā)展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之一,號稱“天下第一街”。 如今的漢正街,依舊活力四射。每天10萬多名“打貨人”來往穿梭,日均服裝交易額達兩億多元。 返回漢水畔,沿著波斯菊裝扮下的沿河堤防,繼續(xù)行走龍王廟。 越過彩虹橋,漸漸接近了漢水入江口,游覽行程也漸入佳境。 即將抵達龍王廟,前方公園內發(fā)現(xiàn)了一座石碑,上書“漢口源點”——所謂“漢口”,取的就是“漢水之口”的意思。 漢口的地理位置原來是與漢陽連成一片的,或者說,漢口之地本隸屬于漢陽府。明代洪武年間,中國南方連降大雨,漢水暴漲突然改道,從原來的沌口入江,改為在龍王廟與南岸嘴間形成了唯一的入江之河口,由此才催生了漢口。 在古漢語里,山南水北為陽,漢水的改道使得它經(jīng)龜山之北流入長江,據(jù)此應把對岸的漢陽改稱“漢陰”才合適。 繼續(xù)向前行進,當我們到達龍王廟的前方,漢江水也正好在此地奔騰匯入浩瀚的長江。 正對龍王廟的江邊,聳立著一塊龍王托起的石碑,上書“兩江水府,三鎮(zhèn)福地”,橫批“江漢朝宗”。 正好與龍王廟公園山丘上這塊“江漢朝宗”的巨石遙相呼應,意思是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魘、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成語典故出自《尚書·禹貢》。 龍王廟江漢朝宗地,景色異常優(yōu)美。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存在一條清晰的分界線,呈現(xiàn)出“涇渭分明”的奇觀。 當日陰云密布,龍王廟前看兩江:漢江藍,長江黃。 須晴日,且長江漢水都沒有進入汛期之際,站在龍王廟前遠遠眺望武昌黃鶴樓,長江水流也會呈現(xiàn)亮眼的蔚藍色。 龍王廟的修建并非為了觀賞兩江美景。這一帶地段漢水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歷來就是防洪的關鍵所在,所以才有人修筑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 。 根據(jù)一個古老的傳說,4000多年前,在長江漢水交匯處有條惡龍,經(jīng)常興風作浪吞噬過往船只,船家均視這一帶被為鬼門關。大禹治水期間,白果老仙被派去降龍,經(jīng)過108回合大戰(zhàn),終將孽龍捉住,并將一顆四方金印壓在孽龍身上,使其永睡不醒。為了永記大禹功德,武漢先民就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廟,并在廟的神龕上供禹王,神龕下供龍王,后人便稱此廟為龍王廟。然而,據(jù)正史記載,漢口龍王廟靠江處以前是個碼頭,寺廟最早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 有那么幾十年的時間,武漢歷史上龍王廟有址無廟??箲?zhàn)時期,日本侵略軍對這里狂轟濫炸,龍王廟附近成了一片廢墟。1930年,國民政府為了修路,將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拆除,結果1931年發(fā)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居民死亡33600人,'大水淹了龍王廟'一語成讖。 1931年漢口長江破堤,全城都被洪水淹沒,大水真的淹了龍王廟。 直到1998年前,龍王廟仍為武漢水運公司的專用碼頭。1998年龍王廟的最高水位曾達到29.43米,閘口前曾再次樹起了防汛生死牌。在武漢軍民英勇抗擊長江特大洪水勝利后,武漢市開始對江堤和城市排水系統(tǒng)進行改造,龍王廟碼頭取消了原來運輸?shù)墓δ?,保留閘口并重新樹立了龍王廟石碑,并準備在這個位置的后面,將原來的江漢公園改建成新的龍王廟公園。 2005年,武漢市正式重建龍王廟公園,其臨江臨街、地域以人工造坡的方式,整體疊加抬高。新的龍王廟景區(qū)由此應運而生:公園整體為占地7000平方米的三級觀江平臺,聳立在龍王廟景區(qū)頂峰的是龍王閣。 2019年11月,兩江交匯的龍王廟公園隆重舉行“中華龍璽”落成揭幕儀式。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中華龍文化體現(xiàn)并展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時代價值和歷史地位。 中華龍璽為青石花崗巖材質,高2.973米,重22噸。龍璽石雕正面鐫刻王國文榜書“龍“字。中華龍璽成了龍王廟公園內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 龍璽附近的龍柱 登臨龍閣臺階正中的龍雕。 莫不烘托出龍王廟的莊嚴神圣。 站在觀江平臺之上,回望氣勢非凡的滾滾長江。 左右顧盼,臺階兩旁,綠樹成蔭。 終于登上了龍王閣前寬闊的廣場。 2011年5月,漢口龍王廟的龍鈕大鐘“重歸”故址,10位市民敲響108聲,祈福江城風調雨順。始建于清朝早期,直徑1.8米、高2.1米、重約3噸的“龍鈕大鐘”為鎮(zhèn)廟之寶,解放前軼失。為弘揚龍文化,武漢龍文化促進會按其原樣復制了該鐘,供游人觀賞。 龍王閣為龍王廟景區(qū)的主體建筑,被稱為漢口第一閣,它的建成改變了漢口“無閣”的歷史(武昌有白云閣和新建的紫陽閣,漢陽有晴川閣和歸元寺新建的圓通閣等)。 龍王閣的設計主要是以清代北派仿古建筑風格,建筑面積600平米左右,高度約為20米。建筑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里面運用斗、拱、梁、柱、仿油漆彩畫,而且用清代金龍和璽作為裝飾。 龍王閣內部,當然供奉著龍王。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tǒng)領水族的王,傳說它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中國人常常以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豐收。 環(huán)顧龍王閣,四周綠樹成蔭,郁郁蔥蔥。 遠處似有人在歡樂舞蹈? 拉近鏡頭,的確是“大媽廣場舞”的升級版。靚麗的服裝,整齊的舞步格外令人養(yǎng)眼。 轉個角度再次拉近鏡頭,一群退休大叔正在棋盤上激烈“鏖戰(zhàn)”。 如今的龍王廟,已經(jīng)是漢口市民休閑娛樂的極好場地。龍王廟景區(qū)與長江對岸的武昌黃鶴樓、漢陽晴川閣遙相呼應。 龍王閣周邊,火紅的月季花正在盛開。以一組手機近攝的月季特寫,結束我們對龍王廟的游覽行程。 |
|
|
來自: 葉老師YP > 《原創(chuàng)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