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武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共設(shè)九門,分別為:賓陽門(大東門)、忠孝門(小東門)、武勝門、漢陽門、平湖門、文昌門、望山門、保安門、中和門(起義門)。故而武昌有“老九門”之說。不過,因?yàn)楣饩w三十二年(190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方便交通,在賓陽、中和二門間增設(shè)通湘門,所以有時也會看到“武昌十座城門”的說法。 在老照片的世界里,武昌城門極為意外的全部留有舊影,而且部分影像質(zhì)量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民國報紙《天民報》十分富有遠(yuǎn)見的在1926年為十門留下了“遺照”;二是武昌起義的助攻,武昌城門、城墻成為了重大歷史事件的一部分。 首先,讓我們來看漢陽門。漢陽門位于武昌城西,因與漢陽隔江相望而得名。某種意義上來講,漢陽門是武昌最具代表性的城門,存世舊影也最多,連拆除期間都有不少老照片。 漢陽門 明信片 漢陽門 施塔福拍攝 民國 漢陽門 施塔福拍攝 民國 漢陽門 佚名拍攝 民國 漢陽門 佚名拍攝 民國 漢陽門 民國期刊 漢陽門 民國期刊 漢陽門 民國期刊 拆除時的漢陽門 民國期刊 ![]() 拆除時的漢陽門 民國期刊 ![]() 拆除的漢陽門 民國期刊 其次,賓陽門為武漢的東大門,門外有長春觀、寶通寺等名勝。在老照片質(zhì)量方面,賓陽門應(yīng)該是十門中最高的,兩張清晰的正面照片,是了解武昌城門的絕佳資料。 ![]() 賓陽門 佚名拍攝 民國 ![]() 賓陽門 佚名拍攝 晚清民國 ![]() 疑似賓陽門 佚名拍攝 民國 ![]() 賓陽門 佚名拍攝 民國 ![]() 賓陽門 民國期刊 第三,中和門作為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地,在民國建立后改稱起義門,透過老照片,我們依舊可以看到當(dāng)年的起義門門額。而特殊的歷史地位,也讓中和門得以免遭完全拆除,保留至今。 ![]() 中和門(起義門) 佚名拍攝 民國 ![]() 中和門(起義門) 民國期刊 ![]() 中和門(起義門) 民國期刊 ![]() 中和門(起義門) 民國期刊 最后,在忠孝門、武勝門、平湖門、文昌門、望山門、保安門、通湘門的舊影中,忠孝門的一張全景圖的十分值得分享,此圖的拍攝者為美國石油地質(zhì)學(xué)家弗雷德里克·加德納·克拉普,他不僅拍攝了這張忠孝門全景,還拍攝了文章最后的多張武昌城墻照片。這些照片保留了豐富的信息,極具歷史意義,是百年后的我們認(rèn)知武昌古城的最直接材料。 ![]() 忠孝門 克拉普拍攝 晚清民國 ![]() 忠孝門 民國期刊 ![]() 保安門 民國期刊 ![]() 保安門 民國期刊 ![]() 望山門 民國期刊 ![]() 平湖門 民國期刊 ![]() 通湘門 民國期刊 ![]() 文昌門 民國期刊 ![]() 武勝門 民國期刊 ![]() 武昌城墻 克拉普拍攝 民國 ![]() 武昌城墻 克拉普拍攝 晚清民國 ![]() 武昌城墻 克拉普拍攝 晚清民國 ![]() 武昌城墻 克拉普拍攝 晚清民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