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占據了75%,學校和社會教育僅占了25%。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經典名言其實正在告訴父母們,孩子的教育問題絕對不僅僅是學校自己的“孤軍奮斗”,由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才應該構成家庭教育的主體。這就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抱怨,為啥自己對孩子越是掏心掏肺,對孩子越好,孩子卻表現得越叛逆。實際上,這正是家長們使錯了勁的結果。 3歲寶寶為啥出口成“臟”?育兒專家道出真相:全怪父母沒給孩子設限 同事曉菲這段時間沒少因為寶寶的事情犯愁,用她的話說就是,孩子似乎變了不少。 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從哪里學來了一身“罵人的本事”,剛開始的時候曉菲還以為是孩子喜歡模仿,雖然口頭上責備了孩子一下,但也沒怎么放在心上。 可慢慢地曉菲發(fā)現,罵臟話似乎變成了寶寶的口頭禪,越是不讓他說,他反而說得越起勁。 最讓曉菲情緒崩潰的是,一次曉菲帶著孩子出門,因為沒有給孩子買他想要的玩具小汽車,寶寶竟然一屁股坐在了商場的地上,甚至指著曉菲“讓她滾”。 這讓曉菲感到很委屈,自己和老公兩個人對孩子可以說是掏心掏肺,為啥孩子卻一點都不知道感恩不說,甚至還臟話連篇? 為此倆人專門咨詢了身邊的專業(yè)育兒人士,專業(yè)人士指出,孩子的無法無天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設置底線,以至于讓孩子覺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容易被原諒。 曉菲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對孩子的掏心掏肺到底有多荒唐。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是父母沒有底線的寵愛,李玫瑾:學會教育很重要 在李玫瑾看來,孩子的這種沒大沒小的表現其實并不是毫無征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存在著“職位缺失”。這種身份上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發(fā)生變化的根源。 現在的社會上講究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可父母首先是父母,其次才是朋友。即使朋友,孩子也需要敢說真話的諍友,而不是諂媚吹捧的“狐朋狗友”。 李玫瑾教授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來都不應該是掏心掏肺的,父母要有意識告訴孩子父母的不容易,讓孩子適當做出一定的行為來表示報答。這樣孩子才會明白父母對自己的好并非無緣無故。 否則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為父母的掏心掏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于逐漸養(yǎng)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父母再想去管就已經晚了。 李玫瑾坦言:要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父母教育孩子時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父母做得到,孩子長大后才能少走彎路 【三不慣】 ● 一不慣:不知尊重不能慣 現在由于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大部分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下,父母常常會把孩子慣得不知道天高地厚,甚至于對待長輩也是沒大沒小的。 雖說現在的社會并不像過去講究三綱五常,可是基本的規(guī)矩還是要懂。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管教的話,小時候就囂張跋扈的孩子等到了青春叛逆期就更加難以管教,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勢必會吃不小的虧。 ● 二不慣:不知責任不能慣 責任感是父母在教孩子學會基本的禮儀之后,第二個需要重點學習的一堂課。 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教育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而不是隨便地推脫責任。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好榜樣作用,不要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這樣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 三不慣:不知底線不能慣 對于沒有長大的孩子來說,可能他們并不能懂得很多大道理。這時父母就要為孩子人為設置一些高壓線,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底線思維。 正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父母給孩子設定底線思維的過程其實就是立規(guī)矩的過程。從小有底線思維的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心里會有一桿秤,他們會首先自己判斷一下能不能做,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走上彎路。 【兩不管】 ★ 一不管: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不管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孩子的大包大攬。換句話來說,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之所以獨立性不強,全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大問題。 父母與其將孩子養(yǎng)成不辨菽麥的“書呆子”,倒不如從小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能夠解決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好保護和輔助工作就足夠了。 ★ 二不管:孩子能扛過的挫折不管 除了獨立生活能力,孩子的逆商能力缺失也是他們最缺的一堂課。 父母要明白,挫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環(huán)節(jié)。既然不可避免,倒不如正面面對,培養(yǎng)孩子的逆商能力,要比一味逃避有效得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