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162、和田玉鏤雕子辰佩 清中期 高 7厘米 寬5厘米 厚 0.8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方形,上半部鏤雕云龍,龍曲身,回首,身前為連云,右側(cè)云中,雕一小童,佩中部為一圓光,光內(nèi)凸雕篆書"宣和年制"款,光下為一獸面,背面中部亦為圓光,光中部為一太極陰陽魚,環(huán)太極圖雕"一元開太極,風(fēng)云現(xiàn)龍光"十字。 
163、和田玉蟠螭佩 清中期 長 7.3厘米 寬6.3厘米高1.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局部有燒古色,仿古玉器。圓雕一螭,身繞頭,盤作環(huán)形,回首狀。大頭,上唇較長,張口,四犬齒。長身,背部凸起脊線一條,身側(cè)出鰭,四足屈于身下,左前肢踏尾,尾粗而長,尾端卷作螺旋形。清代制造的蟠螭佩極多,但多為扁片型,這件玉佩雕立體蟠螭,工藝精細(xì)。 
164、 和田玉鏤雕雙鳳佩 清中期 高7.1 厘米 寬3.9 厘米 厚0.5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中部雕一橢圓形飾,其上細(xì)陰線雕對稱云紋,兩側(cè)各鏤雕一鳳。兩鳳相對,皆為立形,喙銜靈芝,長尾下垂,尾端上卷,足踏于尾上,鳳頸部飾長翎,身飾鱗紋,翅下垂,由三羽組成,佩上部鳳冠相對間有一孔,以備穿系。 
165、 和田玉鏤雕蟠螭佩 清中期 長8.1 厘米 寬5.1厘米 厚0.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閃淺青色。兩面雕,片狀。中間呈環(huán)形,中心鏤雕一奔獸負(fù)一螭。環(huán)形兩面浮雕朱雀盤繞,間飾勾云紋。上下兩端透雕俯仰獸面,兩側(cè)琢夔龍夔鳳紋。制作精致,刻道極細(xì)。為乾隆仿漢飾。 
166、 和田玉鏤雕雙龍佩 清中期 長 7.9 厘米 寬5.9厘米 厚0.8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質(zhì),微有烤色。雕二龍對頂,龍頭在佩的中部,左右錯(cuò)開,發(fā)部相連。龍為粗眉,獨(dú)角,上唇厚而長,且上卷。龍身細(xì)長似繩,身上有繩絢紋,繞龍頭而盤成環(huán)狀,兩龍之身相交錯(cuò),龍身無足,僅有小鰭四個(gè),龍尾分權(quán),尾端微卷。這件作品采取了大面積鏤空的方式,僅留繩狀龍身,非好玉不能制。 
167、和田玉云紋雞心佩 清中期 長 7.4厘米 寬5.4厘米 厚0.8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如脂,表面似玻璃之光亮。長方形,片狀,表面浮雕勾連相繞的云氣紋,邊緣鏤雕云氣紋上,又用極細(xì)的淺陰線琢出小勾云紋,其雕法和式樣是仿照漢代蝶形玉佩,佩中部為一圓孔,孔內(nèi)有鏤雕的云頭。古人有佩蝶之習(xí),蝶形玉佩產(chǎn)生的極早,到了漢代品種驟增,清代作品孔變小,而孔外裝飾變得復(fù)雜精致,宮廷使用的雞心佩極多,有的完全仿漢代作品,有些則是在漢代作品基礎(chǔ)上加以變形,這件玉佩為宮廷仿漢代作品。 
168、和田玉鏤雕荷蓮紋香囊 清中期 高8.1厘米 長6.8厘米 厚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上部為橫梁,近似璜形,兩端各有一螭頭向上勾回,橫梁上雕勾云紋,下端有兩榫,插入蓋內(nèi),橫梁內(nèi)鏤空,系繩自頂端貫入,在橫梁內(nèi)分向兩側(cè),穿過香囊囊蓋,系于香囊上。香囊之蓋為十二瓣形,罩于香囊口外,兩端雕二蘭花,香囊為兩半合并而成,鏤雕荷葉、荷花、茨菇、水草等紋飾。 

169-170、和田玉鏤雕山水人物香囊 清中期 直徑 7.1 厘米 高 2.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有人工染色。器若環(huán)形盒,中部有一通孔。一面鏤雕錦文以示天、水,下部為水畔之坡。坡上梅花二株,疏影橫斜,其上各有梅花兩朵,花蕾勻綴,一老人橫臥坡上,仰望長空??罩幸机Q飛來,似鳴似唳。另一面鏤雕錦文以示湖水,水畔有蘆葦及一平臺,臺上立一漁者,頭戴斗笠,用竹竿吊網(wǎng)捕魚。香囊以黃色絲繩穿系,并結(jié)有一珊瑚珠。香囊的外壁極薄,所雕圖案為山水題材,構(gòu)圖簡略,碾琢精致。 
171、和田玉萬壽扁方 清中期 長 32.1 厘米 寬2.95厘米 厚0.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扁長形,一端為圓弧狀,另一端卷邊似頂,卷邊的截面為梅花形。扁方上面鏤雕"己"字紋,中部飾九個(gè)團(tuán)形"壽"字,一線排列。扁方是清代婦女用以插發(fā)的頭飾,宮廷中所用多為玉制,也有珊瑚、翠玉等制品,有的玉制扁方上還嵌有寶石、碧璽、翡翠組成的各種圖案,這件扁方采用了復(fù)雜的鏤雕技術(shù),碾磨極薄,是一件珍貴的頭飾。 和闐玉簪 清中期 長 23.8厘米 直徑0.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長針狀,上部雕作雙股絞絲形,近端部有梅花一朵,頂部為掏耳勺。玉簪是清代貴族婦女插發(fā)的頭飾,造型細(xì)長,工藝精湛,需選用直徑較大的優(yōu)質(zhì)玉料制造,極珍貴。 
172、和田玉鐲 清中期 長 7.7 厘米 寬7厘米 高1.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兩個(gè)一副,皆為白玉,橢圓形,環(huán)內(nèi)側(cè)為光素平面,兩側(cè)各雕雷紋一周,環(huán)外側(cè)微凸,呈半弧狀,其上淺浮雕牡丹花葉紋一周?;ㄈ~分作六組,每組紋飾中心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此鐲玉質(zhì)光潔細(xì)膩,紋飾精致,為后妃佩戴之物,極珍貴。 
173、 碧璽松鼠葡萄佩 清中期 長 4.1厘米 寬3.7厘米 厚0.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碧璽粉紫色。扁圓片狀,兩面透雕。此佩為巧做。松鼠為粉色,葡萄為紫色。一只松鼠頭朝上,一只松鼠頭朝下,作回首偷吃葡萄狀,葡萄大小共九粒。背面雕有陰脈的葡萄葉,旁邊碾葡萄三粒。在葉頸處有一穿孔,并系翠珠一粒,米珠兩組二十粒。 碧璽屬寶石類。硬度7~7.5。比重2.98~3.05。晶體呈柱狀,斷面為球面三角形,晶面上有縱紋。新疆阿勒泰所產(chǎn)的碧璽最有名。 
174、碧璽朝珠 清中期周長 1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碧璽粉紅色,光潔透明,內(nèi)含綿狀紋理。由一百零八粒圓珠穿系而成。朝珠上端有紅寶石墜角,珊瑚雕花背云和青金石佛頭。三顆青金節(jié)珠。并飾三串記念,每串記念由十粒綠松石組成,底端分別飾以紅、藍(lán)、白色寶石墜角。琢制精致。 
175、 青金石朝珠 清中期周長 235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寶藍(lán)色,純凈無瑕。由一百零八粒圓珠穿系而成,背云飾黃碧璽及綠松石佛頭。節(jié)珠為三顆綠松石。記念各以十粒紅珊瑚豆組成。琢磨精致。 以上兩串朝珠,均為清乾隆時(shí)期的作品。朝珠系帝后上朝,慶典和大的節(jié)日穿朝服時(shí)佩戴的。不同顏色的朝珠,用途不同。 
176、 和田玉螭紋如意 清中期 長 44厘米 寬 10.3厘米 高5.3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質(zhì),有瑕,如意柄自然彎曲,上伏一螭,回首,目視如意頭,如意頭近似橢圓形,上部有一寶珠,與龍頭相對,下部陰刻戧金楷書御制詩一首∶"巧匠琢荊玉,雅堪號握君。含章淘遠(yuǎn)俗,特達(dá)迥超群。味道如可挹,葆光意不紛。奚稱韋刺史,藉用指三軍"。并"御制"二字,如意柄下端有孔,穿有絲絳及穗,柄背面刻有"臣三寶恭進(jìn)"字樣。 
177、和田玉刻詩如意 清嘉慶 通長 4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zhì)黑色。曲柄、鼓背、光素?zé)o紋,云頭式首。首面隨形挖槽鑲嵌鏤雕青玉蟠龍,柄面中間琢楷書填金御制詩句。柄尾鑲嵌青玉一塊,上面凸雕一回首螭。其身中部鏤空處系絲穗,并附松石珠兩粒。御制詩為∶"竹化分真幻,銅函閱古今。清談常在手,樂志每如心。系處珊瑚碎,掛來蘿薜深。握君曾得號,禪德亦留吟。貞素標(biāo)瓊質(zhì),指揮延藻襟。休征愿時(shí)若,詎為寶球琳。"穗上系墨書黃條∶"嘉慶五年十月初七日收包衣昂幫呈覽烏玉痢白玉詩意如意一柄。" 
178、 瑪瑙靈芝式如意 清中期 通長 33.5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瑪瑙質(zhì)。有醬色花斑并細(xì)絲紋帶。以五塊石料拼接而成。鏤空靈芝柄,中部稍拱。首部一大靈芝并透雕兩個(gè)小靈芝??崴粕钌嚼狭种猩?。極為生動。 
179、 和田玉鏤雕靈芝如意 清中期 長 39.2厘米 寬7.9 厘米 高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有瑕斑,如意柄形如樹干,旁生小枝,枝上結(jié)靈芝和細(xì)藤,藤自柄下纏繞而上,直達(dá)如意上端,如意頭為靈芝狀,上部附有兩片小靈芝,一蝙蝠附于如意頭上,似繞靈芝飛行,如意下部有絲絳及穗,如意及繞干的細(xì)藤,皆用鏤雕手法雕出,表現(xiàn)出較高的琢玉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