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Professor帶孩子參加親子陶藝DIY活動,老師講解結(jié)束后,孩子和家長們就開始動手擺弄陶泥,場面很是溫馨。
Professor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媽媽全程都眉頭緊鎖,她雖然打扮得體、妝容精致,但是一開口卻句句扎心,一個勁地說兒子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對。
“哎呀,要這樣,不能這樣?!?/strong>
“你剛剛沒聽見老師怎么說的嘛?帶腦子來干嘛用的?”
聽到母親的指責(zé),男孩變得愈發(fā)窘迫,一直緊抿著嘴唇不說話。
媽媽看到后大聲說:“別咬嘴唇!動不動就咬嘴唇,快點松開!”
男孩聽后默默垂著腦袋,一聲不吭,眼睛卻紅紅的。
這種場景,讓Professor想起了前段時間熱播的《小舍得》,劇中蔣欣和兒子的日常相處不正是如此嗎?
媽媽的初心雖是好的,可她說出來的話卻是扎心的。我們理解媽媽是“刀子嘴,豆腐心”,但對于孩子而言,父母語言的貶損和持續(xù)的斥責(zé),其實是“刀子嘴,地雷心”。
生活在“肯定匱乏”環(huán)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人格,成年后也很難徹底扭轉(zhuǎn)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正確有效的溝通應(yīng)該是非暴力的,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之上。
在《少年說》節(jié)目里,一個初中男孩和媽媽的對話,既有些好笑,又讓人心酸。
男孩說自己是個幽默的男子漢,經(jīng)常絞盡腦汁特意想出一些好玩的段子逗媽媽開心,但是媽媽卻總是不耐煩地板著臉說:
“別扯那些沒用的,沒看我忙到腳貼后腦勺了嗎?”
“哪有心情聽你開玩笑,就你那點小兒科,我不用猜就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么?!?/p>
他看到媽媽為了家庭和工作每天都眉頭緊鎖,希望自己的逗趣能讓媽媽一展笑顏,替她舒緩一點壓力,但在媽媽眼中只是無聊的干擾。
男孩說,每當遇到媽媽的冷言冷語,他費盡心思想出的幽默段子都像鞭炮悶成了啞炮,這讓他感到非常沮喪。
聽完兒子的心里話,這位媽媽紅了眼眶,坦言自己人到中年,壓力越來越大,難免有時會心煩氣躁,對兒子的逗樂總是沒有耐心。
她對臺上的兒子說:“希望你能理解媽媽,你永遠是媽媽的開心果?!?/strong>
很多家長習(xí)慣了用消極的口吻與孩子說話,這樣的打擊就像一把隱形的利刃,不僅會挫傷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信心,也會讓他們陷入自我懷疑和怯懦自卑之中。
心理學(xué)家馬歇爾·盧森堡在其著名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現(xiàn)代人往往為“異化的溝通方式”所局限,在與親近的人溝通時,為滿足自己的主觀意愿而使用負面、消極的表達方式,完全忽視了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就像節(jié)目里的這對母子,當孩子與家長都坦誠地表達真心,有效地溝通,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獲得更加溫暖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
很多時候,父母并不能感覺到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粗暴的,但那些脫口而出的“無心之語”,卻常常給孩子帶來痛苦。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曾發(fā)布一組有關(guān)家庭語言暴力的海報,引發(fā)很多成年人沉思。
第一張海報中的孩子拿著一張26分的試卷,眼神透露著膽怯和恐懼,赤裸的上身刻著深深的“語言”傷痕:“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第二張海報里的男孩,看起來好像剛剛酣暢淋漓地踢完球跑回家,卻迎頭就遭到家長的嫌棄,眼神里流露出麻木和失落:“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第三張海報里的孩子,雙手無措地拿著破碎的花瓶,父母的呵斥仿佛就在耳邊:“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心理學(xué)中有一個“復(fù)原力”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意外、失意、壓力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修復(fù)的能力。
處于心理成長期的兒童,表面上大大咧咧,其實內(nèi)心敏感又脆弱,父母有心無口的打擊、嘲諷、苛責(zé)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就像刻在心頭的傷疤。
長久以后,這些貶低、否定的聲音都會內(nèi)化為他們內(nèi)心負面的自我暗示,一旦他們無力消化和抵抗言語的暴力,便會傾向于低價值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否定,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弱,復(fù)原力越來越差。
懦弱、自卑、逃避的思維模式會伴隨他們一生,導(dǎo)致不可逆的傷害。
哈佛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的研究顯示,言語暴力會“損傷”大腦,影響大腦的胼胝體、海馬回和前額葉,而這個幾個區(qū)域正是掌控著孩子情緒管理能力、認知信息、思考與決策能力的關(guān)鍵部位。
Professor經(jīng)常關(guān)注抖音里一位父親的賬號,他記錄了自己和妻子與女兒相處的點點滴滴,或搞笑,或溫馨,從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對善于“蹲下身來”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他曾經(jīng)拍下女兒放學(xué)回家后,與自己的一段日常對話。
小姑娘一進門就興高采烈地跑到父親身邊大喊“爸爸,嗨~”緊接著,開始興致勃勃地跟爸爸嘮嗑,講自己在學(xué)校和老師的趣事,還開玩笑:“老師不兇,我媽媽才兇?!?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size: 14px;color: rgb(51, 51, 51);">
爸爸聽完后溫柔地提醒女兒:“要聽媽媽的話,有時候媽媽說的話是有道理的。”
小姑娘聽完以后,接著搖頭晃腦哼唱起“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的歌詞,還爆出令人捧腹的金句:“不聽媽媽的話,我就要受傷?!?/p>
許多網(wǎng)友在視頻下評論:
“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安全又親密。”
“有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的雙商一定很棒?!?/p>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guān)系,關(guān)鍵就在于學(xué)會收起負面情緒和掌控孩子的企圖心,以平等、積極的姿態(tài)與孩子溝通。
少一些先入為主的判斷,多一點耐心的包容與理解。當孩子犯了錯,態(tài)度可以適當強硬,但少一點語出傷人的粗暴指責(zé),不要把尖銳留給最親密的人。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著來自父母的肯定,在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多一點接納、包容和耐心,少一點情緒宣泄,自然能夠收獲更加健康、良性的親子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