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位隔壁有一個大院?;狙谟持?,散落著一些辦公樓和住宅樓。 不知道多少個早晨、中午,和同事在這里散步。因為太熟,對這里的建筑早已熟視無睹。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紅樓上的這兩塊碑文。 兩碑分別立于2006年、2011年 這是一棟中西合璧的樓房,占地2500平方米。樓的正面,由6組兩層高柱組成門廊,造型獨特;樓高三層,黑瓦,外墻是紅磚清水墻。 登高俯瞰,紅樓原是一個三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 三合院的結構 中西合璧初落成 這棟紅樓,原是湖南圣經(jīng)學校的一棟教學樓。 1901年,一個名叫葛蔭華(Frank Keller)的美國內陸會傳教士來到長沙傳教。 1917年,葛蔭華在長沙韭菜園創(chuàng)辦了湖南圣經(jīng)學校。由于美國洛杉磯羅安琪圣經(jīng)學院(今拜歐拉大學)協(xié)助開辦,所以湖南圣經(jīng)學校也是該院的湖南分院。 圣經(jīng)學校剛建成時,是湖南省“最講究、最氣派的建筑”。1918年4月《圣經(jīng)學院公報》中如此描述:“其位于小吳門與瀏陽門之間,在一條新修的軍用公路(今韭菜園路)旁。這片地開闊,故能確保足夠的新鮮空氣,同時為修行和未來發(fā)展都提供足夠的空間。這里的井水提供足夠的飲水?!?/span> 紅樓西門(正門) 據(jù)記載:學校坐北朝南,四周有長長的圍墻,正中大門為一幢中國傳統(tǒng)式的建筑,洞開三門,兩側有平房向東、西方向伸展。圍墻內,當中為主體建筑,東、西兩側各有兩棟樓房成對稱形分列,形成了一座廣場。其禮堂甚大,呈長方形,分為內教堂和側道,空間頗大,可容納數(shù)百人;食堂為平房,系采用中西合璧之方式建筑。 湖南圣經(jīng)學校還原圖,紅樓原非紅色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紅樓北門(側門) 我們看到的這棟紅樓,應該就是上文提到的西側樓房。 學校圍墻外,有一大片菜地,菜地外則是密集的民房。西行1公里,就是已于1911年通車的長沙火車站(又叫小吳門火車站,位于今芙蓉廣場)。 大革命時期,圣經(jīng)學校一度停辦,1928年恢復招生,生源遍及17省及臺灣、南洋地區(qū)。從1929年起,陳崇桂主持該校工作達9年之久。 陳崇桂(1884-1964)是著名的宗教人士,1943年參與創(chuàng)辦重慶神學院,1949年9月從海外回國,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7年,他和兒子陳仁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雙雙劃為右派。80年代初,絕大多數(shù)右派分子(包括陳崇桂)獲得平反,陳仁炳是5名未獲平反的“中央級”右派之一。 曾播星火向郊野 1925年2月,中共湘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派中共黨員朱友富(1927年12月犧牲)、滕代遠(新中國鐵道部第一任部長)、熊志超等人為“農民運動特派員”,到長沙近郊區(qū)培養(yǎng)積極分子,發(fā)展黨員。1926年3月,長沙近郊區(qū)第一鄉(xiāng)黨支部在二里牌(今袁家?guī)X立交橋東南角)成立,黨員僅有13人。同年11月,中共長沙近郊區(qū)委成立,滕代遠任書記,區(qū)委機關就設在湖南圣經(jīng)學校。 中共長沙近郊區(qū)委成立后,黨組織得到了快速發(fā)展。1927年5月“馬日事變”前,已成立12個黨支部,黨員人數(shù)達348人,近郊農協(xié)會員近6萬人。 那時候,長沙農運轟轟烈烈,在全國是出了名的。 曾駐紅軍戰(zhàn)長沙 湖南圣經(jīng)學校曾是紅八軍軍部駐地。 1930年7月,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攻打長沙。紅軍于7月25日攻占平江,26日攻占金井。27日凌晨,從永安、春華山一帶出發(fā),從東屯渡、湖跡渡(今烈士公園躍進湖西南角)等處渡過瀏陽河。27日黃昏,紅軍攻占城東小吳門、瀏陽門,晚上10時左右占領全城。 紅軍渡位于烈士公園躍進湖的西南角,躍進湖原是瀏陽河的河道 這是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紅軍攻占省城,當即震動全國。 進城后,紅八軍軍部就設在湖南圣經(jīng)學校。當時,攻打長沙的紅軍主力有紅五軍和紅八軍,其中紅五軍軍長由紅三軍團的軍團長彭德懷兼任,紅八軍軍長為何長工(建國后任地質部黨組書記),政委為鄧乾元(1934年長征前夕被迫害致死)。 因敵眾我寡,紅軍于8月5日主動撤離長沙。 西南聯(lián)大由此生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清華、北大、南開3所大學被迫南遷,在長沙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其本部就設在當時校舍條件最好的湖南圣經(jīng)學校。 接到3校南遷的通知后,馮友蘭、金岳霖、陳寅恪、潘光旦、顧毓秀、朱自清、聞一多、吳有訓、趙元任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即趕到長沙聚合。截至11月20日,到校教師148人,其中北大55人,清華73人,南開20人;原三校學生到校共1120人,其中清華631人,北大342人,南開147人,另有借讀生和新生共332人,到校學生共1452人。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也成了西南聯(lián)大的校慶日。 雖然名為長沙臨時大學,但辦學地并不只長沙一處。除了學校本部外,文學院設在衡陽南岳圣經(jīng)學校,電影、機械兩系在湖南大學(含岳麓書院)上課,化工系、機械系航空研究班則分別在重慶大學和南昌航空機械學校上課。 國破山河在,弦歌從不輟。盡管教學和生活都異常艱苦,長沙臨時大學“仍一本舊貫,不稍懈怠”,學術研究不曾中斷,學術氛圍依然濃厚,家仇國恨更是鞭策著學子們。 在臨大本部學生中,除少數(shù)男生睡在校舍狹小的上下鋪外,大部分睡在韭菜園附近的原陸軍四十九標3座營房里,在草席上打地鋪。一次,清華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到四十九標看望學生??吹綏l件如此艱苦,蔣夢麟痛心不已,說要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這里;張伯苓則曉以大義:要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這里! 從11月24日起,日軍開始轟炸長沙。一次,日軍空襲學校附近的小吳門火車站,卻炸錯了目標,將炮彈投向了旁邊正在舉辦婚禮的一戶人家,頓時血肉橫飛。臨大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家也落了炸彈,第一顆炸塌小樓,夫妻倆拽著一雙兒女逃出,緊接著第二顆炸彈又至,夫妻倆頓時絕望,幸好只是一顆啞彈。 形勢日益嚴峻,12月13日,南京淪陷。第二天消息傳到長沙,義憤填膺的臨大師生在韭菜園校本部集會,集體致電中央政府,擁護抗戰(zhàn)到底,當時便有300位學子報名參軍,從此投身抗戰(zhàn)。其中,清華大學青年教師熊大縝很快就成為冀中平原地雷戰(zhàn)的功臣,1939年7月慘死,年僅26歲;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宋平,后來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2015年12月6日,熊大縝烈士紀念碑在上海落成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為了保護文明的火種,1938年1月,校務委員會決定西遷昆明。4月2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昆明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長沙臨時大學完成了歷史使命。 湖南圣經(jīng)學校搬遷一空,改作民眾聚會的場所。1938年11月8日,圣經(jīng)學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11月13日又遭遇“文夕大火”破壞。 恐非少帥囚禁地 碑文上說:“一九三七年張學良曾被軟禁于此達數(shù)月之久?!?/span>
筆者仔細核查了西安事變之后少帥的行蹤:1936年12月26日,張學良陪同蔣介石返回南京后,即遭軟禁;1937年1月13日遷至浙江奉化,同年中秋節(jié)后遷至安徽黃山;1938年1月,經(jīng)江西萍鄉(xiāng)遷至郴州蘇仙嶺,3個多月后遷至沅陵鳳凰山,1939年底轉至貴州修文、貴陽等地,抗戰(zhàn)勝利后遷至重慶,1947年春天遷至臺灣新竹。 就是說,抗戰(zhàn)前后,張學良沒來過長沙。 立碑者您說說,您的依據(jù)是什么?
|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