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袁隆平,人們本能想到的是雜交稻。袁隆平并不是第一個培育出雜交稻的人,美國農學家瓊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理論。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最先培育成功雜交稻。因此,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并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日本學者則在1917年就發(fā)現(xiàn)了野生不育系,1958年~日本東北大學勝尾清育成了“藤板5號”不育系,發(fā)現(xiàn)中國的紅芒野生稻能導致藤板5號產 生雄性不育,提出遠系雜交提升水稻產量。但是,以上這些都是處于理論和實驗研究階段。袁隆平的貢獻是持續(xù)地提出了三系,二系,一系等雜交稻技術原理,并且是第一個真正成功地將雜交稻實用化,可在大田規(guī)模種植的人。因此,他是世界可大田規(guī)模化種植的雜交稻之父。中國有很多人都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甚至比袁隆平的種子在大田推廣得更多,但他們都是采用袁隆平的技術搞出來的。袁隆平總是不斷地向新的雜交方法發(fā)起沖擊,總是在引領新的水稻技術,而不是躺在已有成績上只考慮多賣種子。 在紀念袁隆平的文章中,大量出現(xiàn)了他“禾下乘涼夢”的說法。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是怎么回事。事實上,這說的是巨人稻品種。這個品種的培育并不完全是袁隆平做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首先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但袁隆平給予了積極的支持。 袁隆平支持的另一個剛剛取得突破的是抗鹽堿的“海水稻”。這種品種也不是袁隆平最先做的,中國比較早做這個的是陳日勝。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陳日勝花費了30多年堅持研究海水稻,將其單產一步步從100斤提升到300斤。但這樣的產量還是難以大規(guī)模種植。 2017年袁隆平領銜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短短幾年便將海水稻單產提升到過千斤,實際種植面積在2020年超過10萬畝。已經(jīng)接近可在大田規(guī)?;N植。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工作人員在檢查海水稻生長情況 海水稻并不一定是用海水去種植水稻,而是指可以在高鹽堿的土壤中正常生長。這對中國未來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有效擴展了耕地的面積。 還有一個突破可能不太被人們關注,就是讓水稻可以去鎘。工業(yè)化的過程都必然伴隨環(huán)境污染,尤其重金屬污染的問題。中國水稻田的金屬鎘污染問題比較普遍。這個品種的培育成功對中國人糧食的健康和安全可以說是善莫大焉。 從以上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袁隆平偉大貢獻何在,雖然他已經(jīng)是91歲的高齡,失去他對中國來說真的是非常巨大的損失??茖W研究是需要很多人做出貢獻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袁隆平在研究水稻。但是,袁隆平證明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帶路人,對于困難的突破和正確方向的選擇是何等的重要和關鍵。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理解袁隆平,甚至對他不斷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失敗有所微詞。但他之所以被我們尊重,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其價值更為重大,就是他永遠不躺在已有的成就上吃老本,而是永遠在探索新的水稻技術。這種全新的探索必然遇到失敗的問題。但正是他永遠在坦然面對失敗,所以他永遠在攀登新的高峰。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或許海水稻、巨人稻、去鎘稻或其他的水稻新品種會更快走上中國和世界人們的餐桌。但愿后續(xù)有人,能將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永遠留給中國人。 |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袁(隆平)、吳(孟超)兩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