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寒山寺 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zhèn),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傳說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臺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 寒山寺 寒山寺在歷史上曾迭遭火災(zāi),屢經(jīng)興廢。破壞最嚴重的是清末庚申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zhàn),竟縱大火,致使層樓杰閣,蕩為煙埃。清光緒22年陳夔龍拓門構(gòu)堂,并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跡。宣統(tǒng)三年,巡撫程德全與布政使陸仲奇又加修繕,并重建大殿,一時又成為吳中名剎。解放后,經(jīng)兩次全面修整,黃墻綠樹,莊嚴幽深,引人入勝。 寒山寺 寒山寺現(xiàn)存主要建筑和古跡,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jīng)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面偏殿內(nèi)。相傳寒山、拾得為唐代異僧。寒山原稱寒山子,曾隱居天臺唐興縣翠屏山,常往還于天臺山國清寺。他善于作詩,人稱詩僧,有詩三百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集》,拾得原是個孤兒,由天臺山國清寺名僧豐收養(yǎng)為僧,故名拾得。民間傳說他倆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后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 大雄寶殿 藏經(jīng)樓 寒山寺碑刻素來聞名,碑廊為一幽靜的小院。穿過大殿東首的月洞門即可到達。廊內(nèi)集中陳列著各種碑刻,以《楓橋夜泊》詩碑最著名。宋代王公書張繼詩原刻,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由蘇州著名畫家文征明重書的一塊,在明末也遭火毀,碑石破碎,字跡殘缺不全?,F(xiàn)在碑廊里陳列的張繼詩碑刻為晚清著名樸學(xué)大師俞樾(號曲園)補書重刻,筆法蒼勁,功力渾厚。碑廊里還刻有岳飛題詞:“三聲馬蹀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字跡雄渾蒼勁。此外,還有唐寅、陸游、康有為等人的詩文碑刻,以及羅聘、鄭文焯所作寒山、拾得畫像石刻等。 《楓橋夜泊》詩碑 岳飛題詞 游覽寒山寺,人們都很關(guān)心張繼詩中提到的那只聲音宏亮的大鐘。傳說:“唐鐘冶煉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飛動,捫之有凌”。可惜唐代古鐘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重鑄一口巨鐘,并建造鐘樓,懸掛其間。俗傳此鐘敲起來聲音宏亮,可達數(shù)里之外。這只明代巨鐘在明末時流入日本。 寒山寺大鐘 康有為有詩云: 青銅奶頭鐘 寒山寺從1979年開始組織“除夕夜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夜半聲伴隨人們度過幸福歡樂的除夕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