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教授吐槽學渣女兒火上熱搜 前幾天有個短視頻非?;穑瑑热菔潜贝蠼淌诙⊙討c無奈吐槽自己的女兒是個學渣。 把全國網友都看樂了,并且津津樂道了好幾天。 丁延慶是誰? 他出身農民家庭,但卻憑借努力和智商逆天改命,活成了牛逼閃閃的存在。 6歲,別的小孩還在玩泥巴,他就能背下新華字典,從此被人封為“神童”,本科讀的是北大,后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 學成歸來后,他擁有很多頭銜,北大博士生導師,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考志愿填報專家。 平時經常舉辦教育講座,分享教育心得,自己的人生伴侶也是北大畢業(yè)的高材生?,F(xiàn)在運營的抖音視頻粉絲也超過百萬。 夫妻倆的光鮮履歷,在生活中已經輾軋絕大部分普通人,可以說是尋常人努力的天花板了。 按理來說,這樣強強聯(lián)合的高知家庭,培養(yǎng)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然而,他們的女兒卻似乎完美避開了他們的優(yōu)秀基因,在“學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輔導女兒學習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丁教授經常感到崩潰和焦躁,經歷了從痛心疾首,到懷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過程。 丁教授一邊苦笑一邊“吐槽”自己的女兒:“我想讓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卻讓我學會認命。” “你感慨,這就是天道,沒辦法!” “我老婆北大畢業(yè),倆智商都低不了,對不對,我小時候是神童,對不對,我那閨女和我們,差太遠了!” 在采訪中有人問:您作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嗎? 他斬釘截鐵的說:可以接受!而且是必須接受。 不管你多么優(yōu)秀,你的孩子大概率是一個普通人,她大概率上不了我這學校,95%是考不上了。要認識到這一點,并且接受它,這樣對誰都好。 丁教授對女兒的吐槽之所以大火,就是因為打破了我們的常規(guī)認知:優(yōu)秀的家庭一定會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前幾年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調查:國內對40位高考狀元進行家庭背景調查,發(fā)現(xiàn)85%的學生來自城市,父母是公務員的比例占很大一部分。 大家都認為,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媽。 但是現(xiàn)在,連北大教育學的教授都不能把女兒培養(yǎng)到優(yōu)秀。 網友家長紛紛表示:我終于平衡了! 現(xiàn)實就是如此,不管你的家庭背景多優(yōu)秀,兩個學霸也會生出“學渣”娃。 不管你多優(yōu)秀 也要接受孩子會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網上搜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有一家人,爸爸是80年代初的清華雙碩士,媽媽學化學,結果女兒文不成理不就,只能報了藝術生。 學霸爹媽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雞飛狗跳”,“戰(zhàn)火紛飛”,“筋疲力竭”,直到放平心態(tài),認命接受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后,一家人的快樂才又回來了。 還有的家庭四代都是學霸,到了兒子這一代名聲徹底栽了,現(xiàn)在對他的要求是不在倒數(shù)十名以內就好。 有的父母是清華博士,孩子考試卻年年穩(wěn)占倒數(shù)第一。這輩子沒挨過的訓,在兒子上學后都償還回來了。 學霸爹生出學渣娃,孩子投胎真的是隨緣。 無數(shù)案例告訴我們:生孩子就像開盲盒。并不是父母優(yōu)秀,家庭優(yōu)秀,孩子就一定會優(yōu)秀。 也不是制定嚴格的計劃,有良好的環(huán)境,孩子就一定能耳濡目染。 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就曾說,我兒子在我的精心培養(yǎng)下,差點沒考上大學! 從幼兒園到高中,他都在為孩子精打細算,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找最優(yōu)秀老師輔導,自己也親自上陣。 然而,孩子的高考成績下來后,分數(shù)差點上不了大學。 一開始他極其郁悶,難以面對這個現(xiàn)實。知道結果后,他騎著自行車,在路上兜了三圈之后,坦然接受了。 有時候你必須得接受,不管你多優(yōu)秀,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普通人。 學霸爹媽也很疑惑,自己從小到大一路開掛,生出的孩子這么連自己一半都比不上呢? ![]() 這樣的現(xiàn)象,涉及到一個核心概念,叫均值回歸。 均值回歸起初是金融學的重要概念,是指任何偏離平均值的事物都會大概率向均值方向回歸,到達一個介于上輩水平和社會平均水平之間的位置。 高爾頓(達爾文表弟)提出過:父母極端的特征不會完全遺傳給下一代,孩子的這些特征會慢慢向大眾的平均水平靠近,這就是均值回歸。 ![]() 有一張家族智商遺傳的震蕩圖也很好表現(xiàn)了這一點。 ![]() 智商遺傳就像遺產稅,子女在繼承的時候要上交三分之一遺產稅,所以就會出現(xiàn),孩子的水平一般會稍高于普通人,但比不過遠超平均值的父母。 不管是科學家,富二代,還是文化名人,他們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難以超越甚至接近父輩的成就。 愛因斯坦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然而他的孩子不是精神病就是夭折,最好的一個也是淪為路人角色。 陶淵明是流傳千古的詩人大家,他的五個孩子連他的小手指頭都比不上。 大兒子16歲了還懶惰無比,二兒子對學習完全沒興趣,三、四兒子13歲了,數(shù)字6和7都分不清,小兒子9歲了就是一個吃貨。 他也會感嘆“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span> 接受孩子比不上自己,會成為很多優(yōu)秀父母的宿命。 ![]()
我們能停止迫害我們的孩子嗎?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全國父母都在雞娃。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每年全國報名高考的人數(shù),在1000萬左右。 但是能考上一本的,只有6%。能上211大學的,只有2.41%。能考上985的,只占0.79%。想要考進清華北大,必須是全國的0.03%,真正的萬里挑一。 ![]() 而有85%的家長,希望自家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前15%。 所有父母都在為育兒焦慮,重壓之下孩子拼命學習,雖然成績上去了,但多數(shù)孩子都很不快樂,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 北大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所曾發(fā)表一份報告:在調查全國13個省約1.5萬名學生中,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曾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本質上是父母自己的欲望。 教育家劉長銘曾說過: “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當今社會上很多現(xiàn)象說明,他們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好”。 ![]() 有一對學霸父母,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把家庭弄得格,倆人差點感情破裂。 后來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其實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 他們開始調整思路,專注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品格,如做事認真,有始有終,不再逼著孩子達到自己的目標,后來,孩子的學習反而有了明顯起色,快樂又回歸了家庭。 ![]() 北大教授丁延慶又是怎么教育女兒的? 他意識到孩子的平庸后,戒除了各種攀比心理,不再雞娃。 他專注于培養(yǎng)女兒的意志品質,讓她成為一個勤奮、靠譜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她的耐心和韌勁,最重要的是教會她獨立思考。 那沒錢的人家可以怎么教育孩子? 丁延慶教授說:“很多普通家庭因為沒錢給孩子報輔導班,就很焦慮,對不起孩子,其實大可不必。 在學習方面,孩子的個人主觀能動性才是決定因素,只要把這個因素發(fā)揮好,孩子是差不了的。 現(xiàn)在過度輔導和雞娃,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迫害和痛苦。” ![]() 有一首小詩是這么寫的: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 每個人花期不同 有的花起初就燦爛綻放 有的花需要漫長等待 不要看輕自己的那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細心呵護 慢慢長大 陪他沐浴陽光風雨 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 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 因為他是一顆參天大樹 ![]() 如果你因為孩子很平庸而感到很失望,心態(tài)調整不過來,那么也可以看看這封信。 這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著名作家劉瑜給她女兒布谷寫的: 因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 我不敢對你的未來有什么寄望。 沒有幾個漢語詞匯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 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感到憤怒: 有本事你自己“成龍”好了,為什么要望子成龍? 如果漢語里有個成語叫“望爸成龍”或“望媽成龍”, 當父母的會不會覺得很無禮? 所以,小布谷,等你長大, 如果你想當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那就去努力吧。 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面包師,那也不錯。 如果你想從政,只要出于恰當理由,媽媽一定支持。 但如果你只想做個動物園飼養(yǎng)員,那也挺好。 我祈禱你能成功, 但我所理解的成功, 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 在媽媽看來, 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擔的律師, 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 “看,這個發(fā)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fā)師更加成功。 媽媽希望你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白來一趟, 能有愿望和能力領略它波光瀲滟的好, 并以自己的好來成全它的更好。 與所有已為人父母,或未來的父母們共勉。 喜歡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點個在看,轉發(fā)給更多朋友一起思考、成長。 ![]() 介哥,能文藝也理性的80后暖男,關注社會、情感和年輕人成長。點一盞燈,泡一壺茶,那些孤獨而英勇的日子,有我陪你走過。公眾號:一介(ID:yijievideo),有心事,找我聊。
重大消息 轉眼520要到了 不用糾結送什么 我都給大家準備好了! 520送禮清單 幫你輕松避雷 優(yōu)惠力度非常大 大牌好物6折起 還有滿減優(yōu)惠 快進入商城首頁購買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