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這一生與鶴有著不解之緣,卻不像我身邊的人那樣與鶴有著生死之情。上大學時與我同過班的徐秀娟,因為鶴,從黑龍江的扎龍到江蘇的鹽城,獻出了她年輕的生命。我現(xiàn)在工作的草海,曾經(jīng)有一位與鶴相依為命的臧爾軍,將生命的最后日子,定格在與鶴在一起。而另一位,劉廣惠,也是一位愛鶴癡迷的人。劉廣惠生于1969年10月1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新中國的國慶,在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六橋街道辦事處大馬城村劉家巷組,一位有著傳奇的村民就此誕生。也許是因為家庭貧困,劉文惠讀了小學,就沒有再進過學堂,直到20歲的他,成了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一名管護員,開始走進學校向?qū)W生們介紹黑頸鶴的知識,傳遞愛鳥護鳥的信息。 劉廣惠作為草海保護區(qū)的一名管護員已經(jīng)有28年,無獨有偶,我也是20歲進入保護區(qū)工作,距今也是28年,也曾經(jīng)當過幾天的護林員,也是滿腦子的生態(tài)保護觀念,但與劉廣惠28年都在一個崗位相比,他每天堅守在草海邊,維護著草海的秩序,我又遜色了許多。他不是孤立的一人,他們是一個群體,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比如還有孔令倉、孔義周、劉廣召、趙慶軍、朱錫勇、朱錫文、趙英梅,等等等等。他們已經(jīng)有四十多人,只不過劉廣惠是這四十多人中資歷最深、鳥類識別能力最強的一位。在草海越冬的候鳥他幾乎能夠識別,說到草海的生靈,他如數(shù)家珍。28年如一日,他把保護草海和守護以黑頸鶴為代表的珍稀鳥類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一件大事。每年的秋冬季節(jié),上千只黑頸鶴成群結(jié)隊地從遙遠的若爾蓋飛越千山萬水來到草海越冬。那些灰鶴、斑頭雁更是從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等飛臨草海。 為了讓遠首而來的鳥兒們吃好、住好,安全越冬,不管天氣如何變化、寒霧多重,他們每天清晨總是一如既往地在黑頸鶴“起床”之前提前到達棲息地,觀察著鳥兒們的一舉一動。當黑頸鶴唱著歌兒起飛的時候,他們像看著孩子去上學一樣看著它們離開,并用最快的速度將當天黑頸鶴的數(shù)量數(shù)清楚,記錄下來,并且仔細觀察黑頸鶴的越冬情況,看看與前一天有什么變化。夜晚,他們還要不時起來查看一下黑頸鶴棲息地是否受到人為干擾,聽聽鶴兒們的叫聲是否安祥。當惡劣天氣到來時,草海周邊也會冰凍,增加了鳥兒們覓食的難度。他們會增加一項工作任務——給鳥兒們投食。將新鮮的土豆、玉米等用背篼背到較為空曠、干燥的地方,一把把地撒在地上讓候鳥來啄食。如果遇到水面結(jié)冰,鳥兒們飲水都成了困難,他們還會將冰面鑿開一片,讓候鳥更容易獲得水和食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呵護、無微不至,生怕鳥兒們凍著、餓著。 不僅僅是秋冬季節(jié),在一年的時間里,他們每天按時起床進入濕地,細心觀察鳥類的生活、繁衍情況,觀察是否人為干擾或鳥類意外受傷的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鳥類受傷或生病,他們會及時給它們做簡單的救治,并第一時間上報草海管委會,請來醫(yī)生,給它們救治。多年來,經(jīng)他們救治后回到大自然的大鳥有100多只。別看這個數(shù)字不是很大,卻關(guān)系到一百多個鳥類家庭。因為這些大鳥多為鶴類和雁類,而這些鳥兒都是固定的配偶。曾經(jīng)見到過喪了配偶的鶴兒,何其憂郁,何其痛心。守著配偶的尸體久久哀鳴,不愿離去。 在劉廣惠他們看來,這些鳥兒也好,魚兒也罷,都已經(jīng)有了靈性。初次見面,他對我說過幾個故事,都好像是在提醒我一定要善待草海的生靈。某村某村的某人,因為經(jīng)常偷偷地下海抓水鴨子,所以他們家的牲畜總是喂不成,眼看著就要出欄了,卻會突然就病死。當他改邪歸正后,從此不再出現(xiàn)養(yǎng)殖不濟的現(xiàn)象。某村某村某位村民,因為總是下海用電打魚,屢教不改,最后暴死荒野。這就是他的視野,看到了大自然中眾生平等的真諦。 另看劉廣惠只上到小學六年級,雖然識字不多,卻極喜歡學習。由于對鳥兒們充滿了愛心和關(guān)切,加上實踐和刻苦,他成了一位識鳥高手。其實他家本不富裕,但卻節(jié)衣省食,拿出近萬元買了一臺相機。有了這臺相機,更幫助他對生活在草海的鳥類的識別。2014年4月25日下午17時許,劉廣惠像往常一樣在草海周邊巡護,他在劉家巷鶴類夜棲地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只漂亮的鳥,立即舉起了手中的照相機。隨后將拍到的照片送到草海管理局進行識別,通過鳥類專家最終鑒定,是首次在貴州記錄到的瀕危鳥類——彩鹮。專家們從他的照片堆里,又找到了幾個新記錄種,從此,他在草海的研究群體里,也算小有名氣。 他待這些鶴兒,總是像家人一般。2017年1月27日,是農(nóng)歷的大年三十,即除夕。冬天的 6時50分,夜色已經(jīng)來臨。劉廣惠的妻子與孩子歡天喜地的張羅著一年來最重要的團圓飯,劉廣惠卻不緊不慢換上了下水褲。妻子問他要干啥,他說,還有“家人”要“招呼”,得出趟門。他口中的“家人”,是棲息在草海的黑頸鶴,以及其他在此棲息越冬的鳥類。劉廣惠從儲物間里搬出來一袋玉米,麻利地倒在背簍里,迎著寒風,向岸邊走去。想想到草海團聚的“家人”越來越多,卻又是冬天百草凋零之時,為了不讓鳥兒們餓肚子,管委會專門提供食料,由管護員投食“補貼”,一袋120斤,每次投一半,也是六十斤。 28年來, 劉廣惠通往棲息地的路,每天都得走上好幾遍。一進棲息地,劉廣惠就拿起望遠鏡左右眺望。每年回來的黑頸鶴數(shù)量,都是一只只數(shù)出來,黑頸鶴的覓食區(qū),每天早上都會有100多只黑頸鶴在這里覓食。到了定點投食區(qū),劉廣惠卸下背簍,將它們最喜歡吃的苞谷均勻地撒開。投食結(jié)束,劉廣惠照例在棲息地巡護。往棲息地的深處,大多是沼澤地,路并不好走。劉廣惠一手護住胸前的望遠鏡,一手用木棍試探著前方的水深,趟過眼前的水溝。他總是把長得高大的蘆葦給割掉,認真查看有沒有捕鳥人下的套,有沒有可能纏住鳥腳的水草。也許是多年來一直與鶴打交道,他離這些野鶴最近的時候不過四五米,這些聰明的萌物已經(jīng)認識他,把他當成了老朋友。成群結(jié)隊的鳥兒從遠處歸來,陸陸續(xù)續(xù)回到棲息地。不遠處,鞭炮聲此起彼伏,已經(jīng)開始歡慶年夜。劉廣惠朝著鳥兒飛過來的方向喊道,“回家嘍!吃年夜飯嘍!” 愛鳥護鳥的事,在劉廣惠和他的團隊中每天都在上演。他們已經(jīng)這些鳥兒的安危與自己的生活緊緊相連。除了保護鳥類,也包括保護鳥兒們賴以生存的生境。他們在管護片區(qū)巡查入湖污染源、打撈空心蓮子草和湖面漂浮植物、清理入湖垃圾、清除外來瘋長的高桿植物、種植鳥類越冬食物等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努力,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作為草海人,我保護草海、守護鳥類,并不是為了每個月那一千元錢的勞務補貼,也不是為了出名發(fā)財,而是出于對草海、對黑頸鶴的深深熱愛,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會對草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所貢獻,會給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人活著,首先是要有奉獻精神,做一些對社會有用的事情,只有這樣,才不枉此生!”這就是熱愛家鄉(xiāng)的草海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點滴往事,看似平凡,但卻意義非凡。他們才是草海真正的主人,是自然保護的中堅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