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剛 文/鋼筆畫
山西各地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的古建筑,其中文廟占有不少比例。這也從側面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文化教育之崇尚。歷經風雨千百年的古建筑往往會得到兩種不同的待遇,一是人為損毀,二是備加善待。文廟屬于后者,即便身于鄉(xiāng)野,遭厄運的也為少數。平遙縣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廟就有兩處,從平遙走出的蕓蕓人才遍布各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平遙縣城東5公里岳壁鄉(xiāng)金莊村西有文廟一座,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明萬歷,清乾隆、嘉慶、咸豐年間幾經重修,民國十一年(1922)補修。此廟坐北朝南,前后共兩進院落,現存殿堂6座,占地1056.4平方米,建筑面積406.4平方米。中軸線上建筑有大成殿、明倫堂、泮池等,東西兩側為舍房。廟內最前為明倫堂,面闊三間,帶前廊,硬山頂。前院東西廂房各三間,單坡硬山頂。前后院之間有泮池,上建狀元橋,池西有廂房4間,池東有五爪柏一株。

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為清嘉慶七年(1802)遺物,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孔子及“四配”“十哲”彩繪泥塑像15尊,為元代作品。大成殿正中所供孔子塑像,據上海專業(yè)教授鑒定,確系元代初建時的泥塑。高約兩米,兩顆上門牙大而外露,面色黑,胡須長等特征,同各地相關書籍對孔子相貌的記敘相符。古代藝術家們毫無遷就之筆,雕塑彩繪得惟妙惟肖,可以亂真,觀者雖然近在咫尺,仍難辨真?zhèn)?,令人叫絕。坐墊造型是仿“栽絨毛毯”式的彩塑,“栽絨毛毯”為元代蒙族統(tǒng)治者特有的高貴奢侈品,帶有明顯的蒙族文化特色痕跡。
孔子神壇前設有供桌,供桌上設供器共計五件,香爐一,香筒、燭臺各二,全部施以金漆,為民國年間所置。最引人注目的是供桌上擺著一個高達一米的帶須彌座的木主牌位,上書“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木主上方及兩側的云飾上,雕有三條翻騰欲動的四爪龍。
塑像前再立木主似為重復,其他任何類似場所都無先例。查閱有關史書,可知其緣由:原塑像因為人進讒言,涉及君臣尊卑而引禍,王命之下,平遙金莊父老實在不忍毀棄文廟雕像,無奈之中,按圣旨精雕細琢了一高大木主,以備萬不得已時取而代之。幸而金莊村地處窮鄉(xiāng)僻壤,不在朝廷重點關注之中,終于使塑像和木主雙雙保留下來。
康熙九年(1670),北直院蔣超奏準天下郡縣自嘉靖年易木主后,有圣賢像尚在者,不必撤毀,聽其存留,平遙縣金莊村文廟的孔子像和“四配”“十哲”的塑像得以保全,成為全國文廟中保存年代最久的塑像。
金莊文廟塑像從元代初建保存至今,經歷了不知多少歷史變遷、水災地震、戰(zhàn)火烽煙,人禍天災,都未能損毀。這是金莊老百姓的功勞,從中使人領悟到中國百姓對于保護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可貴精神。
蕭 剛 文/鋼筆畫
平遙的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考察繪制,在異常繁雜的事務中一直是我不舍的一個計劃。
有些事只要不停便是收獲,如同手中的畫筆,每一條線畫在紙上,那些筆觸就讓目標變得清晰明朗。盡管如此,鎮(zhèn)國寺的素材采集依舊被突降的一場雨打斷。秋雨綿綿,淅瀝雨聲中端坐案前,充滿暖意的橙色燈光掃去涼意,靜心補筆。

鎮(zhèn)國寺位于平遙縣城東北15公里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鎮(zhèn)國寺,原名京城寺,創(chuàng)建于五代時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zhèn)國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后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后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
鎮(zhèn)國寺內的古建筑以萬佛殿為最,是我國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之一,僅晚于五臺山南禪、佛光二寺院,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唯一的木構建筑。鎮(zhèn)國寺不同于其他木構建筑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在一起。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guī)格,工藝精湛,做工精細,一千多年來巋然如故。明、清時,寺廟傾頹,清代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重修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筑中頗為罕見。
蕭 剛 文/鋼筆畫
來到平遙,很多古寺都頗具特色,清涼寺也不例外?,F在寺中大殿均不對外開放,除了觀其外景,殿內結構及珍貴塑像難得一見。
寺中養(yǎng)了不少狗,我因多年尋訪鄉(xiāng)野古跡,防被狗咬,隨身帶了一些食物,一只領頭的黑犬狂吠之后得一大塊餅干,便不再糾纏,默默地跟在身后乖乖地搖著尾巴,為“清涼”的古寺之行增添了些許樂趣。

平遙清涼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平遙縣卜宜鄉(xiāng)永城村,因文殊菩薩設道場于清涼寶山(五臺山)而得名。據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志》載,清涼寺初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后在明代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重妝佛像。清涼寺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院,現存建筑有山門、中殿、七佛殿、東西配殿及東西廊房等。
正殿稱“七佛殿”,東西殿是觀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羅漢朝觀音”和“十殿閻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為“四大天王拜彌勒”,顯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此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殿內砌有倒凹字形的佛臺,上供有高大的“三世佛”,通高近3米。殿東西壁前佛臺上供有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四位菩薩,佛像雕塑藝術水平非常高超,就連須彌座上八尊小力士像也塑得神氣活現,背光上的玲瓏裝飾、佛座上的細小圖案飾物等,無一不是精雕細琢,為明代彩塑之精品。
白云寺是我和朋友在平遙尋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遇到的比較另類的寺院,主殿外觀主體結構是窯洞式的,分上下兩層,高低錯落有致,從殿門入內有一小暗門曲折通往后院,院后有一更為另類的磚砌建筑,顯然是民國時期所建,由于視點原因,被兩處主體建筑遮擋,很難表現在同一畫面上,只露出一棵無葉老樹突兀地挺立于山坡上。白云寺位于平遙縣卜宜鄉(xiāng)梁家灘村,古稱西域寺,相傳創(chuàng)建于唐朝,重修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經過九次增補維修。寺坐北朝南,依山筑基,就巖起屋,南北高差30米,四進院落,60間殿宇盡藏于山坳叢林之中。白云寺寺院總面積七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近三千平方米,山門外一雙古槐并立,四株老柏參天。
中軸線南端,坐三孔高大的窯洞,正中辟為山門,上有春秋樓三楹,四檁硬山加前廊,內塑“關帝”等圣像三尊,碧彩金樁。春秋樓兩側原有鐘鼓樓,后被毀。第一進院的高臺基上為南殿,東、西矮墻間有什錦門通跨,每跨院內除窯洞三間,尚有小門通中院。南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廊式,硬山頂,“補蓋”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間。殿之前檐施石柱,隔扇門窗,蘇式彩繪,畫軸式壁畫,殿中央,彌勒佛與千手觀音相背而坐,北出南殿即是中院,中院花木繁盛,有東、西廊窯各五間,加前廊,正面高臺基上有正殿窯七孔,十字式,內供釋迦牟尼,佛像高逾兩米。現存主要建筑有山門、彌陀殿、觀音閣、大雄寶殿、七佛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彌陀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內均有彩塑。
如何能通過古建一眼看出是平遙,最佳選擇應該是老城墻了。
我去過平遙多少次,連自己也數不清了,每次都會在城外駐足許久。那年三月,在和暖春風中飄蕩的柳條已經綻出新芽,護城河岸的小草也漸成片,開始返青的綠植映襯著灰色的城墻,遠遠看去,別有一番景致。老城墻雖然保存完整,但細觀時會發(fā)現很多斑駁殘損之處,還有現代戰(zhàn)爭的炮火遺痕。巨大的墻面好似一面展開的歷史畫卷,等待著到訪之人的品讀。

其實,山西很多地方都留有城墻,新中國成立之后,各地大規(guī)模拆除,完好的城磚在老縣城周邊充當臨建材料的不在少數。如今在各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中,平遙古城墻的形態(tài)成為各地相仿的模板了。未來,作為平遙地標的城墻,或許會被識別為他城,但無法復制的是那些刻畫著歷史印記信息的老城墻。
平遙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于此,漢置京陵縣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遙并筑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筑時外壁砌磚。平遙城墻馬面多,造型美觀,防御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筑城之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著稱于世,是研究中國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貴實物。
1988年,平遙城墻名列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 剛 文/鋼筆畫
天漸回暖,天氣稍陰,天空似飄細雨,探望好友后,想再去緊鄰鎮(zhèn)國寺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利應侯廟看看。以前去過幾次,均因不對外,不能入廟觀摩。
或許是誠意打動了文館員,同意進入??諘绲拇笤?,主建筑并不大,有棵不大的樹立于西側,枝條已返青,地皮上的小草悄悄鉆出枯葉,古廟新芽,相信幾場雨后這里會是另一番景象。

利應侯廟在平遙縣城東北15公里的郝洞村北,坐北向南,東與鎮(zhèn)國寺相鄰。廟址占地總面積2326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82.5平方米。廟之正位,當年有大殿3座,共9間(當地人俗稱“九間廟”)。
大殿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見利應侯廟大殿神臺須彌座石碣年款),廳堂式結構,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前檐設廊,廊深2.68米。前廊斗拱五鋪作,單抄單昂偷心造,昂呈齊頭狀,耍頭琴面式。斗拱用材的高寬之比與宋《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十分相近。柱腳可見方形的柱礎,柱有側腳,柱頭覆盆狀,角柱生起。屋頂置花脊,覆筒板瓦。前檐明間辟門,板門裝修,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前是方形的月臺。
在殿內,沿后檐墻有神臺,主尊是彩塑利應侯坐像,左為利應侯的夫人,右為其女狐姬。塑像略大于真人。
利應侯大殿的建筑設計與裝飾工藝等均簡潔而典雅,宋、金朝代的建筑特征顯而易見。
蕭 剛 文/鋼筆畫
提及平遙,話題頗多,從城墻到古建,從推光漆器到碗托、牛肉,從晉商到國際攝影節(jié)……
到過平遙很多次,幾乎每次都會見到這座被稱為市樓的古建。因地處老城繁華路段,這里旺鋪林立,尤其是年節(jié)假日,人頭攢動,好不熱鬧。正因為此,我遲遲沒能動手畫它,經驗所得,這樣的地段圍觀者必多。終于等到一次游客略少的機會,持畫具完成心愿。
此樓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年間曾重修。市樓于清代中晚期以及20世紀90年代曾先后數次修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樓高18.5米,平面呈方形,為三重檐木構架樓閣。黃綠琉璃瓦頂。樓之底層面闊、進深各3間,占地133.4平方米,中間南北向是通道,東西兩邊磚砌臺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磚墻。
市樓既居于平遙城“天心十道”處,則應有東西向的橫街,在此卻因地制宜,在東西兩邊的臺基上各有磚券拱門一道,與南大街路面交匯成一個象征性的十字形通道。樓下四周置木柵欄圍護。樓之上架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平座斗拱為五踩重翹,平身科兩攢,角科施附角斗,廂拱做成鴛鴦交首拱,滴珠板狹窄,斗拱全部外露。二座平座上筑廊,前后有隔扇門裝制,內設前后神龕,武圣關帝像與觀音大士像相背而坐。再上一層,北向的檐下曾懸有魁斗星君像。上層檐下斗拱七踩,平身科三攢,皆出翹。樓頂屋面的彩色琉璃呈“囍”“壽”圖案。
鮮為人知的是,樓下的中央路面覆蓋著當年的“金井”。
蕭 剛 文/鋼筆畫
來平遙古城必看之地,一是城墻,二便應該是位于平遙縣西大街的日升昌票號舊址了。由于街道寬度所限,日升昌舊址的繪制,我選了一個大透視角度,其外觀特點并不明顯,不屬于理想的手繪建筑,左邊的空間不好處理,加了一大片云豐富畫面,同時也增加些與昔日票號氛圍相關的元素。
面對舊址,思緒萬千,一個北方小城的大院,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如何開創(chuàng)出一條通往全國的金融大道,背后的故事期待著更多走入日升昌的人去解讀。
日升昌票號前身為“西裕成”顏料莊,財東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出資30萬兩銀改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yè)務的私人金融機構,以“匯通天下”著稱于世。票號博物館占地面積1963平方米,建筑面積2414平方米,三進院落,100余間房屋。

現在的日升昌舊址為中國票號博物館。盡管當年日升昌的院落與現代銀行的摩天大樓相距甚遠,日升昌僅有的分號也無法與當下覆蓋全國的金融網點相比,但我們可以從日升昌看到當代銀行的影子,從日升昌領略到那份超時代的智慧,可以從日升昌感受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一個時代的進步往往從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開始。
蕭 剛 文/鋼筆畫
進過平遙清虛觀至少三次了。
1998年,清虛觀被開辟為平遙縣綜合博物館。因為修繕力度不大,所以能清晰地感受到久違的古建的厚重感,無論是角落里的青苔還是樹木藤蔓,都很協(xié)調地存于觀中,置身其間,可以細細品味經時間打磨過的磚瓦木石,多了一些真實的體驗,一場旅行也變得與眾不同。

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古城內大量的文化遺存,向現代人真實地展示了古代社會的原生環(huán)境。走進古城,很多地方會讓你自然地融入歷史場景之中。
清虛觀是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tǒng)布局安排,坐落于東大街東段路北。
中軸線上道教遺存向我們充分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東西廂房的平遙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遙從遠古城的洪荒時代開始的悠悠歷史、燦爛文化。
眾多文物展示它們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同的藝術風格,吸引了中外學者、游客到訪。
游走其中,多了幾分發(fā)自心底的感嘆。
蕭 剛 文/鋼筆畫
我已經是第9次來平遙了,每一次都有相同的問題索繞腦中:為什么平遙能成為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除了主觀人為因素,客觀留存下的大量珍貴地面文物起了主導作用,從規(guī)模到格局到留存質量都成就了平遙。
來到平遙,明顯的感覺就是對教育的重視,尚學之風日盛。平遙城外有一處文廟,城內也有一座文廟,且規(guī)模更為宏大。兩者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請隨我的畫筆直觀感受一下城內文廟大成殿的全貌。

平遙城內文廟有六最: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筑群,中國最大的孔子及儒學先賢塑像群,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科舉史展,中國惟一的專業(yè)性攝影博物館,中國1300多年科舉史僅存的一張狀元卷藏于平遙文廟。
此文廟殿內梁架題記載: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現存建筑大成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明清所建?!?/span>
此文廟大成殿建在一米高的臺基上,前有寬廣的月臺,周圍施以石質欄板。西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布瓦覆蓋,琉璃脊飾。梁架結構為十架椽,用六柱。梁枋斷面高寬之比大多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時期做法。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拱疊架而成,形制規(guī)整,工藝精巧。
張壁古堡真武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