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碼四:食其時,百骸理 經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養(yǎng)生,是古今中外共有的話題,道文化更是如此?!督洝繁旧砭捅缓芏嗳丝醋鞯男扌叙B(yǎng)生圣典而頌讀、感悟,其中“食其時”、“動其機”就是最具體的修行法則:飲食依其時節(jié),身軀百骸就通泰健康; 行動符合天機,則世上萬物都得以安寧?!皥?zhí)天之行”,就這么簡單。 一年有四季,一日有十二時,不同時間對人身體的影響不同,人體在不同時間汲取的需求也不同,可見,食其時,對康養(yǎng)而言還是很重要的。 古時可是沒有反季節(jié)果蔬一說,所以,“食其時”,一定不是叫你別吃反季節(jié)果蔬。 那么,古人說的“時”,指的是什么?應是五味“甜酸苦辛咸”,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調和之術,《抱樸子》說: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當時特未遽覺耳。不同的味入經五臟不同,在不同季節(jié),養(yǎng)育五藏的重點也不同,因此,《禮記·內則》提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但是,大醫(yī)孫思邈說法卻有所不同: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應該說,兩者各有其理,《內則》意在乘旺。孫氏意在扶衰。 那么,我們怎樣理解本經的“食其時”呢?經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后兩句話很有意思:在大眾眼里,神奇的東西和其他平凡的東西就是不一樣的,一看就有神秘感、高品質高檔次感,其實,大眾有所不知,一些看上去平凡的東西,卻蘊含著神奇、神秘的內涵。這種“不神而所以神”是最高深的“神”。所以,真正的養(yǎng)生之術往往是:無術之術,如果過份強調四季吃什么、怎么吃,后果不見得好。畢竟,每個個本不同,身體需要也不同。而且,《經》的總要求還是取盈補損,在盜與被盜中求得平衡,所以四季多味的飲食養(yǎng)生方法,強調的還是攝取平衡的飲食,使人的身體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從這個角度看,還是孫思邈的“四少四增”說得更在理。 曾在臺灣參觀過一個藥企,其主持人很強調他們以五行調理五藏六腑的理念,何時以什么(五行)補什么(五藏)效果最好等等,聽得我們這些醫(yī)盲云里霧里。后來,和一從中醫(yī)朋友論起此事,他老人家說得更玄:你知道為什么同樣的病、同樣的藥,用于不同的人效果不同嗎?他們五行不同!所以我對用藥效果不明顯的病人,通常要問他的生辰八字,看他先天五行缺什么,這樣,我在中藥配伍中調整藥的份量,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你缺水,我在給你的藥中屬水的藥份中增加點量,從屬火的藥份中作相應減少。 不太懂,還是“無術之術”更適合我。而且,盡管不同的季節(jié)主不同味道,但也 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短時間內不要吃得太多,否則也將影響身體健康,“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特別是咸食、甜食不宜過多,以免誘發(fā)或加重高血壓、糖尿病。 “食其時,百骸理”除了養(yǎng)生話題外,讓我想得更多的是與養(yǎng)生無關的孩子教育問題?!笆称鋾r”,養(yǎng)生角度強調的是不同季節(jié)突出吃不同的味,從孩子教育角度看,什么樣的年齡學什么樣的東西,除非,你家孩子異于常人。 “起跑線”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從何時起,這話流行起來,于是,家長和孩子的惡夢開始了。為了爭個些微優(yōu)勢,高價買“起跑裝備”;為了得個先手,請名師,聘高人;為了早早地讓孩子登臺亮相,揚名立萬,更是不惜一擲千金,身心俱疲;一個4、5歲孩子,懂多少首唐詩、多少國語言、多少種樂器、琴棋書畫到了幾級等等,成了標配。孩子家長掙扎于起跑線時,忘了兩個問題:其一,人生是長跑,起跑速度、動作其實沒那么重要,用不著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其二,先開的花總是先謝的。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天性的教育?這才是我們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否則,即使培養(yǎng)出一個“天才”兒童,最終還是一出《傷仲永》,是不可持續(xù)的,孩子最終還得復歸平庸——可能,由于成長“落差”太大,對孩子的刺激也大,本可以有所成就的孩子,反而變得消極無用了。 挖掘孩子的興趣特長,對孩子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孩子打開一扇門,很有必要。但對于孩子來說,養(yǎng)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操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才是可持續(xù)的,受益終生的。一位中學校長說,好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yōu)雅生活者,給孩子健全而優(yōu)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這話值得掙扎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品味。 坊間有有個秘而不宣的傳聞,孩子學習的好壞,還真的怪不得孩子不努力,是天生的。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哈弗大學柯西教授有一項研究,他讓一群孩子分別閱讀一些沒看過的書,并要求他們思考具體問題,整個過程用紅外測溫儀跟蹤,結果發(fā)現,一些孩子最多半小時,腦部溫度就急劇上升,這部分孩子很快就出現疲憊、分心現象,無法安心讀書思考;一些人經過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腦溫沒出現大變化,這部分人一直都能專注于學習和思考。而腦溫度的變化快慢,所對應的群體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家長、老師、乃至孩子自己都無法左右腦溫度的變化——在相同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決定因素是孩子腦溫度變化的快慢,而不是孩子是否努力。這個結論多少讓人有點沮喪:自己孩子的成績就無法提高了嗎?據說,由于他的后續(xù)研究涉及到種族等敏感問題,被政府強制終止。 我不知道這個研究是否有依據,也無意推廣其科研成果,我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如果孩子真的很努力了,我們還是坦然接受為好。這不是孩子傻、笨,也不是孩子懶、散,要怪就怪那該死的溫度。 蕓蕓世界,由各式各樣的人構成,哪一樣的人,都是世界的需要,所以,學會用心接受世界賦予自己的角色,自覺自愿接受孩子學習不如意的現實,少做成龍成鳳、人上人的夢,這樣自己會活得自在一些,孩子也活得幸福一些。況且“瞽者善聽,聾者善視。”,上帝關上一扇窗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門,天生我材必有用,與其望子成龍,不如望子成人。做一個合格的人、有用的人。 |
|
|
來自: 新用戶8198Y95Q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