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在的含義 : 此在的在世有兩個基本“樣式” (一)煩(煩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狀態(tài)) 人作為在世之在,首先必須滿足維持自己生存的物質資料,與物打交道,每天忙忙碌碌,必然會煩忙。人與人的交際關系異化,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處理好需煩神,處理不好更煩神,因此與人打交道是一個煩神的過程。 (二)沉淪 “閑談”為此在對世界、他人以及本身進行領會,此在通過閑談雖然達到了對它的世界、他人和它本身的某種認識,但這種認識是表面的。 “好奇”為此在在好奇中已經(jīng)對各種事物進行了了解,但卻沒有找到最后的歸宿。 “兩可”為此在在兩可中到處處于猶豫不決、進退維谷的難堪境地。 畏(畏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緒體驗。) 畏不是畏懼,懼怕,因為懼怕有特殊的對象,畏啟示著無,萬物隱去,剩下此在,體驗此在,畏是對自身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體驗。 畏與懼 畏和懼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者都是講的怕,懼是小怕,畏是大怕。但兩者又有不同,在海德格爾看來,畏與通常的“懼”不同,因為恐懼是指外界的具體對象對個人形成的威脅在心理上的反映,恐懼總是懼怕的是這個或那個確定的東西,在恐懼中此在陷入一種“惶惶不安”的境地。畏則不然,畏是一種無形的、不可名狀的東西對個人形成的威脅。畏不是畏這個或那個,畏不知道它所畏的是什么,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在本身”,畏比懼更可怕,它浸透了自我的心靈深處而永遠無法自解,畏是“存在自身”,是隨時隨地都可能來臨而又無法避免的死亡。因此,畏是一種獨特的“無規(guī)定性”。他這樣描述畏的境界:“我們說,在畏中,'這真使人茫然失措’……我們說不出我們對什么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個就這樣。萬物與我們本身都沉入一種麻木不仁境界?!?/p> 死(死亡的困擾是每一種哲學產(chǎn)生的源頭) 海德格爾認為,由于自我存在的時間限制,“存在總是向一個不確定的確定——死亡而奔跑著。它經(jīng)常處于一種從自身那里迸發(fā)出來的危險中?!比说拇嬖诰褪窍蛩来嬖冢蚪K了而存在,死是“自我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但是,這種自我存在的實質并不是人人都能隨時覺察到的。雖然人們不會否認人終有一死這一真理,但由于人們沉湎于世俗生活,因此,意識不到真實的自我是向死而在。人們總是把死亡理解為類似道路的終點,它離我尚有一段距離,死還不屬于我。而在海德格爾看來,死就是一個深淵,在人生旅途的腳下,隨時可能跌落下去。死是確實的,又是不確定的。只有當人經(jīng)受苦難和折磨,特別是面臨死亡時,人們才會從世俗生活中擺脫出來,回到真正的自我。他說:“死亡把個人交付給他自己,”因為“死,只能是自己的死”,誰也不能代替。 結語:(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 當人從“畏”和“死”當中領悟到自身的存在時,生命才回歸到本真的狀態(tài)。從沉淪到本真,人具有無限的潛力,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去實現(xiàn)。在海德格爾看來現(xiàn)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沉淪狀態(tài),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本真狀態(tài),導致生命在歲月中白白流失,因此我們必須要從沉淪回到本真,去認識、籌劃此在的可能性,從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