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漢武帝《瓠子歌》二首及歷代來滑覽勝、憑吊宣房宮的名人詩詞歌賦

 滑州文史之窗 2021-05-16

?瓠子歌二首

西漢 劉徹

其一

瓠子決兮將奈何?

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

魚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

蛟龍騁兮方遠游。

歸舊川兮神哉沛,

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

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嚙桑浮兮淮、泗滿,

久不反兮水維緩。

其二

河湯湯兮激潺湲,

北渡污兮浚流難。

搴長茭兮沈美玉,

河伯許兮薪不屬。

薪不屬兮衛(wèi)人罪,

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

頹林竹兮楗石菑,

宣房塞兮萬福來。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族,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劉恒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并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shù),首創(chuàng)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yè)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謚號“孝武”,廟號世宗?!娥痈琛范资菨h武帝于公元前109年率群臣親臨河南滑縣瓠子堤堵塞黃河決口時即興而作。

靈河賦

三國 魏國 應瑒


咨靈川(注:靈川,黃河也。)兮遐源兮,出于昆侖之神丘。

凌增減之陰雨兮,賴后土之潛流。

銜積石之重險兮,披山麓之溢浮。

蹶龍黃(注:龍黃,指黃河。)而南邁兮,紆鴻體而四流。

涉津洛之阪泉(注:阪泉,地名,在今孟津。)兮,播九道于中州。

汾鴻涌而騰騖兮,恒亹亹而徂征。


肇乘高而迅逝兮,陽侯沛而震驚。

有漢中偉業(yè)兮,金堤潰而瓠子傾。

興萬乘而親務兮,董群侯而來營。

下淇園之豐筱(注:筱,即竹子。)兮,投璧玉而沉星。


應玚 [yáng](177年—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zhèn))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應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qū)?,后轉(zhuǎn)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玚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玚卒于疫疾。應玚擅長作賦,有文賦數(shù)十篇。詩歌亦見長,與其弟應璩齊名。明人輯有《應德璉集》。其作品《靈河賦》第二段歌頌了漢武帝在今滑縣瓠子堤堵決壯舉。


公無渡河

南梁 劉孝威


請公無渡河,河廣風威厲。

檣偃落金烏,舟傾沒犀屜。

紺蓋空嚴祀,白馬徒牲祭。

銜石傷寡心,崩城掩霜袂。

劍飛猶黃水,璧沉魂俱逝。

君為川后臣,妾作江妃娣。


劉孝威(496~549)南朝梁詩人、駢文家。名不詳,字孝威。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出生官宦之家,齊大司馬從事中郎劉繪之子、劉孝綽第六弟。生年不詳,卒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孝威以詩勝,三兄孝儀以文勝,故孝綽有“三筆六詩”之譽,氣調(diào)爽逸,風儀俊舉。初為安北晉安王法曹,轉(zhuǎn)主簿。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劉孝威集》十卷,今佚。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輯有《劉孝儀孝威集》。今存詩約六十首。其五言詩《公無渡河》中“白馬”、“璧沉”即指漢武帝瓠子堵決沉“白馬玉璧”祭河神的典故。


公無渡河

南梁 張正見


金堤分錦纜,白馬渡蓮舟。

風嚴歌聲絕,浪涌榜人愁。

棹折桃花水,帆橫竹箭流。

何言沉璧處,千載偶陽侯。


張正見(527—575年),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人。南梁通直散騎侍郎,后遷任彭澤縣令。其人詩文兼擅,而以五言詩開啟唐律,使其成為南朝的一位重要詩人。其《公無渡河》詩中“金堤”、“白馬”、“沉璧”均指漢武帝瓠子堤堵決之事。


自淇涉黃河途中

唐  高適


茫茫濁河注,懷古臨河濱。

禹(注:指夏禹。)功本豁達,漢跡亦因循。

坎德昔滂沱,馮夷胡不仁。

渤潏凌堤防,東郡多悲心。

天子忽驚悼,從官皆負薪。

畚筑豈無謀,祈禱如有神。

宣防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我行卷西湍,綴棹將問津。

空傳瓠子歌,感慨獨愁人。


高適(704—765年),字仲武,號達夫,滄州渤??h(今河北省景縣)。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天寶八年(749年),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guān)。天寶十五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其在寓于淇上(今淇縣)時,常乘船出淇河口入黃河至滑臺、宣房、白馬津等地,留下不少壯麗詩篇。今選之詩為詩人臨河懷古、追憶漢武帝塞瓠子河決一段。


河決

宋 石介


昆侖山最大,峨峨橫絕域。

黃河地下來,洶洶不可測。

河伯一發(fā)怒,擘開昆侖石。

水出東北陬,浩渺無涯極。

平地水行疾,九州如咫尺。

湯湯勢滔天,黎元多沈溺。

上貽堯心尤,四岳舉鯀塞。

鯀用汩彝倫,九載無成績。

堯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

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職。

洛中得龜書,九疇文甲坼。

禹乃乘四載,周游視水跡。

百川各復道,九河皆開辟。

禹功既已成,水患方茲息。

竊思大禹意,河九為遠策。

況云殺其溢,聞之孔安國。

三代逾千年,所以無災厄。

戰(zhàn)國爭土疆,諸侯用詐力。

遷徒無常歲,湮淪不可識。

堤障遏水勢,溝渠絕地脈,

禹道不復究,河流有壅隔。

頻為中國患,不國不安席。

從官徒負薪,河泊弗受壁。

斫盡淇園竹,安救瓠子役。

民力殫將竭,國材耗亦劇。

四方競上疏,群臣爭籌書。

田蚡方為相,書來多持扼。

豈顧天下利,惟以私田惜。

賈讓不為用,延年亦見斥。

如何圣人功,千載復不得。

皇宋運熙泰,四圣崇道德。

百蠻皆臣順,萬物遂生殖。

七八十年間,人不聞金革。

惟茲澶滑郡,河決亦云亟。

常記天禧中,山東與河北。

藁秸賦不充,遂及兩京側(cè)。

騷然半海內(nèi),人心愁慘戚。

河平未云幾,堤防有穴隙。

流入魏博間,高原為大澤。

良田百萬頃,盡充魚鱉食。

救之成勞費,不救悲隱惻。

吾君為深慮,不食到日昃。

我忝竊寸祿,素餐堪自責。

不負一畚土,私輒逃丁籍。

又無一言長,萬分有裨益。

與世同浮沈,隨群甘默默。

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

四年困蝗旱,五谷餌蝥蠈。

年來風雨時。才得一秋夢。

手足猶瘡痍,饑膚未豐碩。

若待四體肥,斯民無愁色。

不然尋九河,故道皆歷歷。

一勞而永逸,此成功無歝。

或可勿復治,順其性所適。

徙民就寬肥,注水灌戎狄。

試聽芻蕘言,三者君自擇。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徂徠鎮(zhèn)橋溝村)人。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qū)。曾創(chuàng)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注疏之說”,開宋明理學之先聲。世稱徂徠先生?!疤┥綄W派”創(chuàng)始人。關(guān)于“理”、“氣”、“道統(tǒng)”、“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甚大。天圣八年進士。曾任國子監(jiān)直講,“從之者甚眾,太學之盛,自先生始?!惫僦撂又性?。和孫復、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并稱“宋初三先生”,強調(diào)“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quán),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quán)提供論據(jù)。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tǒng)服務。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其《河決》一詩寫歷史上黃河決口帶來的天災人禍,追述了漢武帝瓠子堤塞決從官負薪、伐淇園之竹以及沉白馬玉璧的故事。


河復

宋 蘇軾


君不見西漢元光、元封間,河決瓠子二十年。

鉅野東傾淮泗滿,楚人恣食黃河鱣。

萬里沙回封禪罷。初遣越巫沉白馬。

河公未許人力窮,薪芻萬計隨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堯,百神受職河神驕。

帝遣風師下約束,北流夜起澶州橋。

東風吹凍收微淥,神功不用淇園竹。

楚人種麥滿河淤,仰看浮槎棲古木。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宣防宮賦

宋 劉跂


余以事抵白馬,客道漢瓠子事,感其語,故賦 :


元封天子既干封,臨決河,沉壁及馬,慷慨悲歌。河塞,筑宣防之宮,燕其群臣,乃稱曰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 !” 顧盼意得,詔問東方大夫 :“樂乎 ?”


朔進而跽曰 :“君王佩乾符,妥坤靈;封岱岳,禪云亭;雷行焱馳,一蹕四海;力余氣盈,爰覽德水。至于人靡遺智,天不愛祉;石城金墉,屹立亭峙。則又經(jīng)廣輪,度棟宇;徘徊領(lǐng)略, 心解目睹;八隅九維,千門萬戶;沉嚴神麗,秦帝之府。于是植翠華,喧靈鼉;觴川流,浩長歌;神哉沛,君心和;患去喜至, 無所復加,可謂樂矣!然臣觀之,未可謂無憂也?!?/p>


天子愕眙不怡。少焉,顧曰 :“亦有說乎 ?”


朔再拜曰 :“主!臣蓋聞:大川之源,發(fā)乎昆侖之神墟,出陽紆與陵門,導積石而沉浮,包渾淪與俱游,羌亹亹其徂征。千里一曲,萬里九折;盤礴瀇滉,呼欱洶潏;蕩然長波,激為迅湍。莽不知其幾何,遂異派而同瀾。已而略廣武,循大伾;轔沛轢洛, 積為委輸。瀵沸出乎地上,怳莫際其焉如。粵若神禹,繼道作德;范圍天儀,聯(lián)絡地脈;疏排湠漫,鐫鑿岝峉;平野其藝,人有安宅;化鱗介為冠冕,蓋千有八百國。臣曾問遺黎,遵海隅,繇平成之徒駭,下東光之胡蘇;淵然覆鬴,修若馬頰;如鬲及盤,以簡以潔;太史分流,參匯眾折。然后安翔徐回,脈脈并釃,紆余衍漾, 綿眇逶遲,虬潛蛟伏,波不得興。視榮光與休氣,茂玉檢而金繩。煥乎三日而五色,何必千歲而一清。若夫群雄逐兮位隔并,山川 圍兮氣弗宣;托洶涌以為貨兮,阻厜以自藩。崇墉連蜷矗以相售兮,巨浸瀺灂汩乎宛延。立遮害之亭,謹白馬之津。雉堞瞰其東, 區(qū)脫臨其西。又東北留其行,又西北系其歸。垂天之翼,橫海之鱗, 豗頹膠葛,曾不得搶榆枋而泛蹄涔。匒匌勃郁,靡所容怒;霆擊電掣,歘已脫兔。益以桃花之流,駛乎竹箭之馭,彌滿鴻洞,千 里四顧。乃始伐薪石,程畚疀 ; 汰雞距之防,橫鐻牙之木 ; 上下連環(huán), 旁側(cè)伏闕;竹落千緷,夾艘而下。岌乎喘牛,蹶若踶馬。糗糧齊山, 徒庸成林。商羊鼓舞,澤門謳吟。析骸樵蘇,慘于長平之禍;累塊珠玉,埒乎水衡之藏。諒人謀之或違,將度數(shù)之適逢。今夫呼吸潮汐,關(guān)竅丘源,洲潬浮空,澭沮旁穿。井乍甘而撤舍,麥未槁而培根。何靈龜之下伏,寓三峰乎層巔。表泰紫之嶕峣,陋靈光之巋然。長封為扃,土鍵石鐍,守如崤函,萬葉不拔。然而燕 雀賀而人吊,枝葉茂而本撥。財乏力屈,河且再塞。君王方且駐屬車以流觀,啟離宮而落成,卻兩載之乘,勞負薪之臣,舉烽賦酒,飛輪奉牲。戢長慮于一笑,起駕望而憑陵。神閑意定,澹然無營?!?/p>


語未既,天子數(shù)顧尚席,推幾欲興。臣朔逡巡卻立,不謝而退。其后館陶之役,競?cè)鐤|方大夫言。


   劉跂,字斯立,東光(今屬河北)人。 劉摯之子。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釋褐亳州教授。元祐初年,移曹州教授。晚年隱居東平,不與人來往,人罕識其面。蘇軾與劉斯立曾于管城人家葉子冊中,得到古抄《杜員外詩集》。有《學易集》八卷


雪中送宋上舍仲敏歸滑州省親

元·傅若金

北風何烈烈,雨雪亦雱雱。
游子去成均,將歸古靈昌。
詩書豈不樂,歲晏懷我鄉(xiāng)。
我鄉(xiāng)伊可懷,父母在中堂。
休告亦有時,定省焉可忘。
浮云踰大伾,白日照宣防。
子行日已至,送者各盡觴。
當歌念遠游,令我愧中腸。

    傅若金(1303—1342) 字與礪,一字汝礪,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區(qū)下村鎮(zhèn)塘里村)人。少貧,學徒編席,受業(yè)范槨之門,游食百家,發(fā)憤讀書,刻苦自學。后以布衣至京師,數(shù)日之間,詞章傳誦。虞集、揭傒斯稱賞,以異才薦于朝廷。本詩是作者為宋訥由太學歸滑州省親所作的送行詩。宋訥(1311~1390) ,字仲敏,號西隱。元末明初滑縣(今屬河南滑縣牛屯鎮(zhèn)南宋林村)人。元至正進士。詩中“浮云踰大伾,白日照宣防?!倍鋵懽髡咴谒退卧G至黎陽津一白馬津渡口時看到的宋訥故鄉(xiāng)滑州附近的名勝。“宣防”,亦稱“宣房”,宮名,前109年漢武帝堵塞黃河瓠子決口成功后,于堰上筑宮,名曰“宣防”,故址在今滑縣老城北邊苗固堤上。

河決

元 師泰

去年黃河決,高陸為平川。
今年黃河決,長堤沒深淵。
濁浪盡翻雪,洪濤遠舂天。
滔滔渾畺界,浩浩襄市廛。
初疑滄海變,久若銀漢連。
怒聲恣砰磕,悍氣仍洄漩。
毒霧飽魚腹,腥風噴龍涎。
黿鼉出滾滾,雁鳧下翩翩。
人哭菰蒲里,舟行桑柘顛。
豈惟屋廬毀,所傷墳墓穿。
丁男望北走,老稚向南遷。
縣官出巡防,小吏爭弄權(quán)。
社長夜打門,里正朝率錢。
鳩工具畚鍤,排戶加笞鞭。
分程杵登登,會聚鼓闐闐。
雖云免復溺,誰復解倒懸。
彌漫勢稍許,膏血日已朘。
流離望安集,荒原走疲瘨。
孤還尚零丁,旅至才屬聯(lián)。
園池非故態(tài),鄰里多可憐。
貧家租舊地,富室買新田。
頹垣吠黃犬,破屋鳴烏犍。
秋耕且未得,夏麥何由全。
窗泥冷窺風,灶土濕生煙。
頃筐摘余穗,小艇收枯蓮。
賣嫌雞鴨瘦,食厭魚蝦鮮。
榆膏綠皮滑,莼菹紫芽圓。
乍見情多感,久任心少便。
金堤塞已潰,淇園竹為楗。
玉璧沈白馬,冠蓋相后先。
舜禹事疏鑿,漢唐勞委填。
瓠子空作歌,寶鼎徒紀年。
昨聞山東饑,斗米直十千。
即今江南旱,骨肉皆棄捐。
倉廩豈不實,賑貸猶迍邅。
恐是廊廟遠,不聞道路傳?
恐是天聽高,致使雨露偏?
小臣思復載,百念倍憂煎。
躊躕慘莫發(fā),憤結(jié)何由宣。
作詩備采擇,孰敢希陶甄。
平成諒有在,更獻河清篇。

師泰,宣城人,元代戶部尚書,詩人。其詩《河決》寫出了黃河決堤水患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講了漢武帝瓠子堵決下淇園之竹、沉白馬玉壁的故事。


白云茅屋賦(節(jié)選)

明 劉三吾


大名滑邑,周豕韋故墟,漢之東郡,唐之義成軍也。西南三里即瓠子堤, 宣房宮在焉。北去大伾半舍余(注:古三十里為一舍),西北距善化三山五十里,又西距太行四十里許至淇泉。今成均祭酒宋先生仲敏先尊大參忠肅公,嘗構(gòu)西亭瓠子堤上,題以“西 隱”。仲敏更筑草堂其間,號曰“白云茅屋”。國朝征詣公車,歷官瓊署,掌教上庠,六館諸生,多所造就?;噬弦嫔罹熳ⅲ蝗菀詰臆囍贽o。仆備員春坊,謬蒙推重,謂其楚產(chǎn)能楚聲也,屬賦其所謂白云茅屋。


    劉三吾(1313—1400),初名昆,后改如步,以字行,自號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為廣西靜江路副提舉。入明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薦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其《白云茅屋賦》具體指明了宣房宮的位置坐標。


舊黃河道中有懷張壚山明府

明  盧楠


黃河渡口舊飛湍,白馬(注:秦漢時滑縣名。)東邊瓠子灘。

夏后山川余斷石,漢皇巡幸煙回鑾。

寒沙滾滾魚龍動,晚日蕭蕭雁鶩乾。

慨古思君易搖落,秋風更送子騮鞍。


盧楠(1507-1560)字子木、次楩、少楩,大名??h人。自稱浮丘山人,且恃才傲物,憤世嫉俗,當?shù)厝朔Q其為盧太學。盧楠自幼才華橫溢,詩詞曲賦出口成章,后來贏得了“才壓江南”的美譽。因負才忤縣令。令誣以殺人,榜掠論死,系獄數(shù)年。在獄益奮讀書。張佳胤、謝榛走京師為其辯冤,乃平反其獄,得不死。


瓠子堤詩

明 謝榛


金堤重到感西風,瓠子猶思漢武功。

雉蝶搖連千樹瞑,龍珠不見二潭(注:指宣防宮東北和東南約300米處的黑、白二龍?zhí)?。)空?/p>

荷老未盡清霜后,簫管寒催落日中。

白發(fā)滄州幽事在,黃花綠酒故人同。

謝某自信游山劇,潘岳誰憐作賦功。

無數(shù)峰巒秋色里,高歌相對欲爭雄。


謝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山東臨清人。十六歲時作樂府商調(diào),流傳頗廣,后折節(jié)讀書,刻意為歌詩,以聲律有聞于時。嘉靖間,挾詩卷游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jié)詩社,為“后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diào),玩味之以裒精華?!焙鬄槔钆数埮懦?,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諸藩王間,以布衣終其身。其詩以律句絕句見長,功力深厚,句響字穩(wěn),謝榛詩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說10卷,《四溟詩話》(亦題《詩家直說》)。謝榛受張佳胤之邀,到滑縣做客,1552年秋、1554年7月15日先后兩次游瓠子堤,思漢武帝豐功偉績。其《瓠子堤詩》是第二次游瓠子堤時所作。


瓠子堤詩

明 李夢陽


沉璧馀瓠子,栱汾懷瓠歌。

波濤滿眼逝,城郭沒年多。

虎戰(zhàn)仍三晉,龍騰失九河。

宋人饒事跡,今望亦滂沱。


河上秋興(其六)

明 李夢陽


白馬(今滑縣)瓠子口,秋風汾上歌。

帝鄉(xiāng)不可見,千載白云多。

樹動江帆至,霜前塞雁過。

滄州無盡極,慷慨有漁蓑。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于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diào)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jié)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guī)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


黃河(摘錄)

明 馬卿


黃河九折西極來,飛下龍門勢若摧。

渾咆怒激射東土,連山大浪奔如雷。

俯瞰黃流邈崆峒,橫分魏趙浮曹宋。

淵泉直疑九天落,滄??沼|三山動。

昆侖雪消春水生,流澌照日塞川明。

雪練委蛇鷗鷺避,瑯玕戛擊魚龍驚。

倏忽長風振天地,沄沄千里黃云平。

登高遠望轉(zhuǎn)清絕,林端一線遙明滅。

安得并刀剪取回,掛我山堂弄寒潔。

盡日奇觀逸興多,崩田決岸奈愁何。

束薪負壤萬人急,千載傷心瓠子歌。


馬卿,明河南林縣人,字敬臣。弘治十八年進士。歷戶科給事中,劾宦官劉瑾不法,出守大名。鎮(zhèn)壓薊地農(nóng)民起事,累官至漕運都御史。其《黃河》詩是詩人來到滑縣,看到黃河故道的壯觀景色,聯(lián)想漢武帝瓠子塞決所作。


秋夜瓠子堤二首同謝山人賦

明 張佳胤


        一         


晚共山人酌,微茫萬木齊。

黃河余古岸,白馬(秦漢時滑縣名。)對長堤。

野水芙蓉亂,浮空海日低。

臨風思漢武,歌罷夜鳥啼。



天氣清于水,何如此夜情。

宣防空綠草,瓠子自歌聲。

雙徑秋潭碧,千山月影明。

關(guān)河戎馬淚,華發(fā)幾莖生。


張佳胤(1526—1588),明四川重慶府銅梁縣籍,湖廣孝感縣人。字肖甫,號廬山,自號居來山人。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1552年,補大名府滑縣縣令,官至兵部尚書?!凹尉钙咦又弧保c謝榛、王世貞、盧楠、陸光祖等關(guān)系友善。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張佳胤赴滑縣任職,一到滑地,便廣施德澤,安撫百姓,并結(jié)交當?shù)孛?,尋求治幫方策。上任不到一年,萬民稱頌。謝榛(1495—1575),字茂秦,臨清人,號四溟山人,“嘉靖七子之一”。十六歲時作樂府商調(diào),早工詞曲,為少年爭相傳誦。西游彰德,為趙康王所賓禮。入京師,脫盧楠于獄。與李攀龍、王世貞輩結(jié)詩社。大河南北皆稱“謝榛先生”(《重修滑縣志》)。當時,謝榛受張佳胤之邀,到滑縣做客,兩次(1552年秋、1554年7月15日)游瓠子堤,思漢武帝豐功偉績(《秋夜瓠子堤二首同謝山人賦》、《暮秋同謝茂秦再游瓠子堤》)。


題白云茅屋

清 朱印哲


漢武宣防草木紛,昔賢曾此避塵紛。

只今何處覓芳跡,堤上猶飛舊白云。


朱印哲(1602一1660),滑縣城關(guān)朱照人,順治乙未(1655年)授棗強縣訓導,擢四川省大竹縣令。


題白云茅屋

清 張璨


先生道氣歷滄桑,茅屋猶存瓠子旁。

風雨常年留著作,君臣一德慶明良。

白云尚映桃花水,荒徑還依薜荔墻。

仰止高宗誰接武,幾回憑吊對斜陽。


張璨(1673-1753),字豈石,號湘門,湖南湘潭人??滴跛氖吣昱e人,官至大理少卿。曾任河間知府、長蘆鹽運使等職。著有《石漁詩抄》、《遺安堂詩集》、《楓樹亭集》等。


瓠子堤

清 郜煥元


瓠子堤前柳,桃花水上波。

搴茭人去盡,猶懷漢皇歌。


郜煥元,字凌玉,號雪嵐,長垣人。順治丙戌(1646年)進士,歷官湖廣提學道按察使僉事。有《猗園存笥稿》。


瓠子堤懷古

清 朱驊


高堤一上郁嵯峨,野客乘秋此暫過。

北去河渠瀛海盡,西來山色太行多。

云迷斷岸沉白馬,風卷寒沙感逝波。

寂寞前賢棲隱處,白云猶護舊巖阿。


    朱驊,字汗朱,號思園,朱胤哲子,生于明崇禎后期,主要活動于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清時滑縣朱村人,今??h善堂鎮(zhèn)朱村人,康熙乙丑科拔貢,候選正堂(知縣)。其詩《瓠子堤懷古》載于《重修滑縣志.藝文錄》中。


金堤浮翠

清 董 玧


翠色綿綿映女墻,金堤環(huán)抱古靈昌。

游人攬勝多登眺,西望峰巒接太行。


    董玧(公元1646一1721年),山西安邑人,清康熙15年進士。


瓠子堤懷古

清 成朝彥


滑臺城外色蒼蒼,回溯千年憶漢皇。

致祭波頭沉白馬,負薪河畔命冠裳。

淇園竹下魚龍伏,瓠子口填稼穡忙。

數(shù)大殘堤留不朽,往來似指舊宣防。


天臺表勝

清 成朝彥


故道黃河久不歸,天臺仍自表巍巍。

當年勝概留千古,西涌流沙向岸飛。


成朝彥,滑縣董固城人,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舉人,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滑縣志》主編。


瓠子堤懷古

清 盧以洽


長沙萬里耀金光,瓠子古堤回異常。

俯瞰龍?zhí)肚锶兆?,遙瞻鮒嶺暮云蒼。

當年沂流沉璧馬,此日沿堤樹綠楊。

武帝已崩山河改,世人猶說漢宣防。


盧以洽,字荔青,河南滑縣城里人。生年不詳,民國三十一年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拔貢,宣統(tǒng)元年選為河南諮議局議員。曾參與修纂民國《滎陽縣志》、《??h志》和《滑縣志》。民國二十一年《滑縣志》卷十載,滑縣教育會“創(chuàng)始于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城內(nèi)高等小學堂開特別研究會,投票公舉河南省初級師范肄業(yè)拔貢盧以洽為正會長?!庇州d簡易識字學堂“創(chuàng)始于宣統(tǒng)元年。城內(nèi)設立五處,四鄉(xiāng)設立十五處。由教育會長盧以洽籌劃,稟明縣令批準開辦?!庇州d縣立第一小學“(光緒)三十四年正月,教育使司委盧以洽為校長?!?/p>


瓠子石歌

 2019.10.3 杜冠章


     【滑縣一中校長周太紅君,邀我觀一石,乃一中新校區(qū)地基下 23米所出。石徑尺半,呈三棱錐狀,上有孔眼,余甚奇之。出土之地在苗固村漢宣房宮遺址一箭之地,乃古黃河瓠子堤遺址。莫非漢武帝元封三年塞決之物耶?周君囑我有所作,因打油以應命云?!?/p>


周君示我一頑石,囑我為作詩一首。

我觀此物頗驚怪,三棱錐樣糙且丑。

中有一孔如蛋圓,鑿痕歷歷費雕鏤。

塵泥未掩青蒼色,三尖六棱大如斗。

詢之博學未曾見,故老皆言世罕有。

云是瓠子堤下出。深埋七丈伴竹柳。

自愧無才寡且陋,強打精神充詩叟。

大漢元光河大漲,瓠子訇然坼巨口。

滑臺城危郡守恐,滑民紛紛皆驚走。

青壯逃得性命去,罔顧老弱牛豬狗。

濁浪滾滾東南泄,拔木漂屋如浮漚。

水溢巨野奪淮泗,十六郡民為魚蚪。

帝遣汲鄭塞復壞,枉費萬金與糧糗。


杜冠章,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河南省信用聯(lián)社原黨委書記、理事長,河南省委原第四巡視組組長、正廳級巡視專員,著名文史學者,現(xiàn)任《印象滑縣》總編,滑縣苗固宣房宮遺址委員會首席顧問。2014年以來,先后著有《詠滑古詩文輯注》和《歷史名人與滑縣》。代表論文有《漢武帝堵塞黃河瓠子口》、《漢武帝元光中“河決瓠子”地望問題辨疑》、《漢武帝元光中“河決瓠子”在河南滑縣》等。


尋跡白馬靈津湖

2019.12.11 鄭國聯(lián)


滑臺古城瓠子西,古來黃河有遺跡。

漢武宣房堵決口,王尊抱珪護長堤。

謫仙高唱發(fā)白馬,袁曹故壘可尋覓。

滑縣明福繞祥瑞,歐陽司馬曾任職。

黃河難雪靖康恥,一曲悲愴向南移。

千秋英雄萬代事,滑州兒女書傳奇。

河灘不見黃沙舞,鳥語花香景璇旎。

櫻花園千枝競開,月季園花開次第。

白馬湖水碧瀲滟,靈津塔高可天齊。

落雨亭濺花飛玉,金沙灘游人如織。

高空棧道通南北,林間小徑接東西。

此間人世絕佳處,尋仙何須上瑤池。


鄭國聯(lián),中學高級教師,安陽市作協(xié)會員、滑縣作協(xié)會員。市、縣骨干教師。參編教育教學論著兩部,發(fā)表教學論文、散文、詩歌百余篇,作品散見于《安陽日報》、《滑臺文學》、《滑州縱橫》及部分網(wǎng)絡平臺。單問耕耘,不問收獲。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