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01 19:06:32 來源: 釋思波 現(xiàn)代人從不缺少朋友,不管是見過幾面的還是素未謀面的人,只要是通過某個契機說過話或辦過事,就都可以被我們稱為朋友。但是這些朋友卻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一路走一路丟,走到人生的最后能剩下那么一兩個可以和我們交心相知,彼此不離不棄的人,實屬幸運。 今天讀完小說《假如歲月足夠長》這種感覺尤為強烈。作者三浦紫苑用獨樹一幟的寫作才能和敘事風格把兩位已進古稀之年的老人之間的友情娓娓道來。這兩位老人性格迥然不同卻心靈相通,他們在嬉笑怒罵中互相慰藉,相伴一生。 這個故事讓我們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看到了成人世界中最難得的真情,獲得了溫暖和力量,也使我們獲得了一些關于友誼的感悟和啟示。 01真正的朋友不要強求三觀相同,而是在你需要時能付出真心人們常說“朋友就要三觀和,才能做得久”,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真正的朋友之間可以發(fā)自內心的嫌棄,也可以不顧后果的爭吵,但是嫌棄夠了,爭吵完了還能夠跟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一樣,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傾其所有地付出,一心一意地幫助。好朋友不是一朝一夕煉成的,不管三觀什么樣,危難時能真心對你的就是值得交的朋友。 就像小說中的堀源二郎和有田國政,他們簡直就是徹頭徹尾的不同。但是他們卻成了彼此一生中最信賴的朋友。源二郎從小沒了父母,沒讀多少書,跟人學手藝,到處游蕩,吊兒郎當。而有田則是家庭幸福,努力進取的好孩子,上大學,進國企,事業(yè)有成。即便是結婚這件事,二人也是截然不同。源二郎是騙過老婆家人跟老婆私奔結的婚,有田則是在父母的操辦下明媒正娶成的家。 二人學識和經(jīng)歷的不同,決定了他們行為處事的天差地別。源二郎打扮怪異,不分場合,不計后果。參加個葬禮,他都會把自己的頭發(fā)染成紅色,說話也不會顧及境況,隨心所欲。有田卻總是穿戴得體,一本正經(jīng),看什么人說什么話。是典型的有身份和有教養(yǎng)的人。在有些場合,有田實在受不了源二郎的所作所為,他甚至不愿意看源二郎,更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倆是熟人。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從小一起長大。他們一邊互相嫌棄著,一邊成為最懂對方的人,在一個人有事時另一個人總能第一時間感應到,并及時出現(xiàn)在對方面前,伸出友愛之手。比如:當有田的腰扭傷不能動時,源二郎不顧暴風雨前來照顧他;當源二郎的徒弟被小混混騷擾,有田也義不容辭地和他一起幫徒弟打架。當有田一個人孤獨寂寞時,源二郎家永遠是他的心靈棲息地;源二郎無兒無女,有田就決心自己來守護他。 源二郎和有田之間的相處方式告訴我們:朋友之間無需界限籌碼,只要肯付出真心。奇葩說中曾有一種觀點:朋友比一般人更值得你去包容和理解,如果你連跟你三觀不合的朋友都不愿意包容,尊重和理解,那么朋友還有什么意義,他們跟普通人有什么區(qū)別。 正因為朋友對于我們來說和普通人不同,所以盡管我們不太喜歡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但是我們也一樣能夠彼此尊重,互相捍衛(wèi)對方的存在。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常常出現(xiàn)分歧,但我們卻彼此欣賞對方的價值。 其實真正的朋友無需強求三觀,只要真心相對就好。 02朋友關系最重要的是付出與回報的平衡關系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話,是注定要失敗的。朋友之間也如此,要懂得投桃報李。付出與回報的平衡永遠是朋友之間最好的相處法則。 因為愛是一顆種子,只有在營養(yǎng)均衡的土壤中才能開花結果。 當你接受了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就應該回報給對方相應的關注和善意。就如源二郎和有田,他們從來都是彼此之間互為依靠,有來有往。 源二郎在想娶自己喜歡的女孩卻遭到女孩父母反對時,是有田義不容辭地去女孩家,故意讓狗咬傷自己的手才給女孩通風報信,成全了源二郎的愛情。 在有田被老婆女兒嫌棄,留下他一個人生活時,源二郎不但對他提供及時的幫助,還任由他在心情不好、境遇最差的時候,在自己家隨便地吃住、傾訴。 大家所謂的相濡以沫、心無芥蒂,真的不是前世緣,而是今世情。是人與人之間用真情一點點地堆疊和累積,用理解和付出換回來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不僅是心靈的相通、理想的契合,更是他們彼此艱難境遇中經(jīng)濟的支持,精神的鼓舞,學術上的互助。管仲和鮑叔牙被傳為美談的“管鮑之交”,是貧困中多給對方的一杯羹,做事不夠好時,多給對方的一些理解和寬容而獲得的篤厚深情。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最好的朋友,最交心的知己往往是對我們最能傾心付出,也最能讓我們心甘情愿給與同等回報的那個人。 朋友關系總是在接收后再付出、付出后再接收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中繼續(xù),并得以鞏固。當我們把對方的付出全數(shù)接受,又對對方全數(shù)付出的時候,這才是朋友之間最自在、最平衡的狀態(tài), 朋友之間付出與回報的平衡感,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而是取決于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是否一直在身邊。如果你和朋友能在歲月的風塵中不離不棄,并能為對方不計得失地付出,你就能獲得溫暖一生的友誼。 03要把朋友作為映照自己的一面鏡子關系是一面鏡子,借由他人,照見自己。朋友關系也不例外。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人們衡量一群人或一類人的普式標準。這是因為在長期的相處中,朋友之間往往會互相影響,獲得改變。 我們總有這樣的感受,和溫柔體貼的人在一起能讓我們心情愉悅,自己不知不覺間也會變得更快樂、更善解人意。和腳踏實地的人在一起就會讓我們覺得心安,在依賴對方的同時我們也會變得有責任感和愿意照顧他人。 我們和朋友相處時,要能時時自省,以朋友為鏡,去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短處,讓我們在這段友情中變得更好。 小說中的源二郎隨性灑脫,不拘小節(jié),但是卻對妻子體貼深情,對周圍的人開朗熱情,人緣極佳。這讓有田看到了自己高大上的外表下一顆冷漠的心。他時時地比較,不斷地反省,最后對妻子懺悔,對源二郎的徒弟熱心相助,因此獲得了源二郎徒弟的尊重和照顧,取得了妻子的原諒。 而源二郎也因為看到好友有田的體面工作和生活,自己就把細工花簪手藝當成事業(yè),自始至終琢磨鉆研,直到做得爐火純青,成為獨一無二的手藝人。 一對好友從小到大,表面上看是大相徑庭,嫌棄相殺,實際上他們在一生的相處中一直互相映照,不斷地修正和重塑自己,使彼此都獲得了成長和改變。 朋友在我們的生命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我們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是我們反觀自己的鏡子。以朋友為鏡,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使我們不容易隨波逐流。 這是一本很隨意的小說,幾乎全書都在用一種家常閑聊的方式把一個小鎮(zhèn)里兩位老人延續(xù)一生的友誼講述出來。讓我們感覺到這就是我們自己和老友之間的故事,使我們在莞爾一笑中更多了一份感動。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朋友真的無需太多,只要能有一個心靈相通,相濡以沫的朋友就足夠了。他可以和我們一起靜觀生活中的云卷云舒,笑談庭前的花開花落;共享人生的平安喜樂,共度生活中的困頓坎坷。 不管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如果你有幸遇到了這樣的朋友,請你一定要學會珍惜,懂得付出,勇于改變。不但使自己能在喧囂的塵世溫暖前行,也能使自己因一段友情而變得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