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碼頭,我也情有獨鐘,多年來走進故鄉(xiāng)亦或離開故鄉(xiāng)的第一步都是從碼頭開始,故鄉(xiāng)的碼頭存放著我的渴望和眷戀。在以船代步的水鄉(xiāng),南陽人的生活里也離不開碼頭,但凡離鄉(xiāng)便要坐船,而船就停泊在碼頭,碼頭便成了我們的“車站”。
從我跟隨祖父母生活起,故鄉(xiāng)的碼頭便裝進了我的記憶。我家依河而居,老屋后面就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那時的碼頭在離家不遠的集市,集市有個顯著的地標——石拱橋,因此那時的人們都習慣地將碼頭稱為“橋頭”。
其實,橋頭除了一座躬身彎腰上百年的石拱橋外,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要說最能拴住我記憶的地方,那便是一棵粗壯的柳樹和幾個光滑的石階。那棵柳樹,腰身粗枝條密,經常是一副長發(fā)飄飄的樣子,兒時跟祖父到碼頭坐船時常會順手扯兩個柳條,編這弄那;再說那石階,每一塊石頭都滑溜溜的,而且被歲月吻得光彩熠熠,猶如一面面鏡子。夏天坐在石階上等船,那絕對叫一個透心的涼爽,若是在冬天,那就免了吧,大人會嚇唬小孩一樣地說道“別冰壞了肚子拉稀,拉在褲子里可就麻煩啦!”那時橋頭的船都是開往魚臺,我多次從這里跟祖父去魚臺縣城進貨。
上了初中后,我才聽說鎮(zhèn)政府后面還有一個碼頭,也就是南陽人嘴里常說的“公社后門”。南陽鎮(zhèn)過去是公社,后來才被劃成了“鎮(zhèn)”。公社后門的碼頭面湖而建,站在碼頭便能放眼煙波浩渺的南陽湖,岸頭由一塊塊規(guī)整的石頭砌成,而且頗具規(guī)模。公社后門的船只比較的多,大船小船、客船貨船大多都會在這里???,這里不僅有去往魚臺方向的船只,而且還有去魯橋、丁樓、張黃的船只,船只往來頻繁,人們出入方便,一下子就成了碼頭家族里的老大哥。碼頭上過去有一個用蘆葦搭建的簡易亭子,供人等船,夏時能遮陽,冬時能避風,也著實幫了人不少忙。公社后門的碼頭沿用至今,始終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快艇、游輪也相繼靠上了他的臂彎。
近幾年,隨著南陽古鎮(zhèn)的旅游業(yè)不斷地欣欣向榮,來南陽旅游觀光的人兒越來越多,于是故鄉(xiāng)又新建了“紅色碼頭”。紅色碼頭在我家東面,相距約三里地,它建在景區(qū)之內,面湖而立,背后則是景點“魁星樓”的新址。紅色碼頭也是新時代的一個孩子,周圍有
新建的亭臺,有高聳的牌坊,還有木質的長廊,著實是一副新面貌,一派新氣象。游客來南陽旅游,登上紅色碼頭便進入了景點,兩旁是奔流不息的湖水,面前是緩緩走來的歷史,一個碼頭便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開始,著實會讓人有這種非凡的體驗。
其實,故鄉(xiāng)的碼頭遠不止三個,還有好幾個小碼頭、臨時碼頭,它們同樣為南陽的發(fā)展出過力,甚至是立下過汗馬功勞。記得2003年前后故鄉(xiāng)修整過一次運河,當時的碼頭搬過好幾個地方,多數(shù)情況都是以河岸為碼頭,一塊長條木板便連通了上船下船的“路”?;蛟S,有些碼頭還未被人記住時就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歷史不會忘記它們,水鄉(xiāng)更不會。
時隔多年,我也成了故鄉(xiāng)的游子,成了碼頭上的船,隨時要為了生活奔走他鄉(xiāng),偶爾也會為了思念匆匆返航。不得不說,故鄉(xiāng)的碼頭時常緊貼著胸口,它最懂我的鄉(xiāng)愁,也最清楚我在哪兒漂流……
作者簡介:馬加強,濟寧微山縣人,濟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微山縣作家協(xié)會理事、任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理事、濟寧市散文學會會員,走上寫作發(fā)表的快樂之路已經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幾次參加市運會和省運會,現(xiàn)定居在微山縣城,工作于微山縣公安局。擅長于散文、詩歌的創(chuàng)作,陸續(xù)有作品在“詩潮”、“西北文藝”、“現(xiàn)代詩美學”、“今日微山”、“濟寧日報”、“濟寧晚報”、“微山湖文學”等報紙刊物上發(fā)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國殘疾人雜志及各個省市的殘疾人文學雜志上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