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朋友跟我打電話,抱怨自己被父母催婚,催到內心崩潰。現(xiàn)在躲在朋友家,不敢聯(lián)系家人,問能不能到我這兒住兩天。 “我父母現(xiàn)在就是瘋了,你知道她他們多恐怖嗎?現(xiàn)在只要是個公的,就是頭豬,都能給我撮合圓了。”
論催婚,中國父母應當排世界第一。 實際上,催婚背后體現(xiàn)的是父母想控制孩子的欲望。 而這份控制欲從何而來呢? 大概在全世界也少有中國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付出如此慷慨,持續(xù)時間如此之久。 從小學供養(yǎng)到大學,再到找工作,買房子,娶媳婦,帶孩子...... 相對于國外,18歲就要養(yǎng)活自己的青年,有些中國青年可以說是坐在父母的肩膀上“奮斗”。 那么對于父母而言,這么巨大的努力難道不應該得到回報嗎? 于是順理成章的就體現(xiàn)在對孩子人身權利的控制,催婚是他們的權利。 他們不僅會催你結婚,還會催你生孩子,生二胎,這樣才能完成為人父母的任務。
如果孩子聽話配合完成,父母就可以卸下這人生之鍋。 中國父母為孩子承擔了太多的任務,如果一個任務沒有完成,就會給他們帶來一種緊張感,驅使他們去完成。 在學校,為孩子規(guī)劃好未來;畢業(yè)了,用自己的人脈為孩子在社會上鋪路;娶媳婦/嫁人,要給孩子找個靠譜的生活伴侶。 在傳統(tǒng)文化看來,一個未婚的成熟個體是不完整的、未完成的存在,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 只有找到另一半,組成家庭,有了孩子,才能算是一個整體。 不結婚沒有孩子,是父母未盡的事業(yè),這種未完成的感覺讓他們感到緊張。 社會在指著他們,驅使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來彌補,就像看到一個有缺口的圓圈,他們忍不住在腦海里填滿它。 基因延續(xù)的未完成感,使得催婚成了一種良好愿望的慣性,也不會問過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催婚的父母大概是什么樣的呢? 他們大都不相信愛情,對愛情和生活的幸福關聯(lián)并沒有那么敏感。 他們自己在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話語下結婚。他們之間有矛盾嗎?有 ,可能還很多,但由于過去社會條件的限制,離婚的情況很少。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愛甚至無性婚姻都可以持續(xù)幾十年。 所以,這就成了他們說教的資本:我當年從來沒有和任何人有過愛,我們不是活了很多年嗎?你不也覺得我們很幸福嗎? 在那個年代里,對愛情和生活的幸福感和相關性是不敏感的。 小鎮(zhèn)青年相親次數(shù) 所以面對當現(xiàn)代年輕人說:愛情和情感是婚姻所必須的。他們對此嗤之以鼻,難以理解。 父母認為,首先要看對方的條件,愛情又不能當飯吃。兩個人在一起很久了,也是可以相愛的。 年輕人應該認知到,這是他們的局限,不是他們的錯,是社會和生活造就了他們。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催婚是父母以愛之名對自己的傷害。 很多催婚的父母似乎處處為孩子擔心,非常疼愛孩子。 而實際上,孩子的感受是,父母無視自己的現(xiàn)狀,不關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們命令和強迫孩子,肆無忌憚的侵犯孩子的心理空間, 父母的催婚,是在強制干涉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不結婚就是不孝順,不結婚就是不聽話,就是對不起父母! 至于催孩子趕緊結婚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怪誰?由誰來承擔?父母卻從不考慮!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自己身體的延伸。 在這種關系模式下,父母會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自己的不好。 “如果你不結婚,我的臉就會丟給你!如果明年沒有對象,就別回來了!” “你看誰誰誰,孩子都打醬油了,你沒結婚,你不丟人!” 逼孩子結婚是為了消除羞恥感,不被別人嘲笑。 這樣的父母,心理還沒有發(fā)展到 “分離-個體化” 的階段,在心理上是無法區(qū)分和接受的:孩子是孩子,我是我。 孩子不好,不代表我不好,我覺得不好的,孩子不一定這么想。 就像不結婚不生孩子,對于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來說,不一定是恥辱。比起父母的統(tǒng)一思想,他們的思想更加多元化。 真正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關心孩子是否被愛,而不是催促孩子趕緊找人結婚,為自己爭面子或者完成繼承家庭的任務。 攀比之心讓他們事事都要比別人強。 你家的孩子雖然長得好看,收入也高,但是沒有結婚,沒有孩子,這是一個巨大的缺陷,所以哪怕我的兒子沒有好的工作,我也可以鄙視你。 當父母從別人那里收到很多這樣的信號,一個不如我的家伙還看不上我,憑什么,我就得比他強。 我們的父母難以避免的牽涉到他們的社交圈中,誰的孩子結婚了,孩子多大了,誰嫁給了什么樣的人,那個人有多少錢。 另外,從親戚的影響來說親戚的孩子一個個結婚。當他們參加宴會時,其他人會問你的孩子怎么樣了。 父母肯定會覺得很不舒服,還要維護自己的面子,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內心也很崩潰。 所以他們在外面接受了這些壓力,自然會轉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開明的父母是福氣,但很多人沒有。 而且很多孩子在這個時候甚至還沒有實現(xiàn)經濟自由,更不用說強大到讓親戚求助,大多數(shù)年輕人,無錢無權。 那么面對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催婚,該怎么辦?怎么調整心態(tài)? 第一,父母開心還是焦慮不是你的錯。他們是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同時你也要想一想:父母為什么催婚?你可以多和父母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意圖。
尊重父母的關心和意見,但不要太在意他們的想法。試著與父母溝通,敞開心扉,告訴他們你對婚姻和愛情的態(tài)度,以獲得他們的理解。 如果他們強烈反對,那就規(guī)劃好自己的生活,讓父母看到你一個人過得很好。 第二,年齡不是決定結婚與否的關鍵,也不是成熟的必要條件。 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能在婚姻中成長。 在一個節(jié)目中,一個男人在父母的逼婚下步入婚姻殿堂,后來不幸福,離婚了。 父母抱怨他不懂事,孩子說:我當初不想結婚,你們非要讓我結婚。我聽你的,所以你們要為我的婚姻負責,離婚不是我的責任。 孩子拒絕承擔婚姻中的責任,并且向父母扔鍋。 孩子的成長與婚姻無關,不是結婚了,孩子就成熟了。
來自父母或其他外界的壓力并不是婚姻的關鍵。 前提是你必須想清楚自己為什么結婚,想通過婚姻得到什么,婚姻中需要付出什么,然后積極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不想結婚,就精心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當小孩子,也不要抱怨催婚。
被催婚是來自家人的提醒,提醒自己是時候獨立了,是時候面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是時候審視自己的人生,是時候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了。 婚姻可以交換一些東西,但如果你要幸福,要持久,你必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