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荔枝肉,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福州的傳統(tǒng)名菜,它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其實,莆田也有荔枝肉,但與福州糖醋澆汁的做法不同,莆田荔枝肉以油炸為主,更注重肉味本身,炸好后蘸上醬油和醋,外酥里嫩,所以也可以叫它【干炸荔枝肉】。 說起莆田荔枝肉的由來還與文人司馬光有關(guān)。相傳北宋年間,莆田人蔡京為了得到司馬光的賞識,翻閱祖爺爺蔡襄撰寫的《荔枝譜》想在其中尋得妙方。當(dāng)讀到“荔蔭山海無窮物,難在形似貴傳神”時,蔡京靈機(jī)一動:若是用司馬光最嗜好的鮮豬脊肉加工炸成荔枝形態(tài),豈不是能表達(dá)我那用心至極之意與忠肝義膽之心!于是,立即命家中大廚將此道“荔枝肉”做出,后獻(xiàn)給司馬光品嘗,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贊許。隨后蔡京將“荔枝肉”做法留于蔡氏一族,造就了如今的名菜【干炸荔枝肉】。 莆田的【干炸荔枝肉】幾乎家家都會做,不論是作為日常小菜還是宴請親朋都必不可少,可以說是莆田人從小吃到大的美味。 炸好的荔枝肉金燦燦的,外酥里嫩,只要吃一口就停不下來了,味蕾完全被征服,回味無窮。 先生告訴我,油炸后的荔枝肉都得蘸上醬油和醋吃,從小他們都這么吃,而且一定要趁熱吃,才有外酥里嫩的感覺。 我們家做荔枝肉最好的是我的婆婆,每次回家是一定要吃這道菜的。婆婆做的荔枝肉和別家不一樣,她有自己的小秘訣。婆婆喜歡用去皮五花肉做,如果沒有五花肉就用腿肉,反正一定要有點(diǎn)肥,說是這樣做出來的荔枝肉鮮嫩可口,唇齒留香。 聽著鍋里的荔枝肉被炸到滋滋作響聲,嘴里再吃上一塊剛剛出鍋的荔枝肉,滿屋的肉香,滿口的肉香,嗅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這日子好不暢快! 700g五花肉,2個雞蛋,150g地瓜粉 鹽、生抽、白糖、油 五花肉去皮切薄片。 如果用腿肉要先用刀背拍一拍,這樣肉不容易老。 切好的肉片放入大碗中,先加雞蛋和白糖腌制30分鐘。 先放雞蛋和白糖,為了就是讓肉吸收,這樣吃起來口感細(xì)嫩。 
 加適量鹽、生抽,拌勻。 鹽不要加太多,容易老。 
 加地瓜粉。 
 如果覺得太干可以適量加點(diǎn)水或雞蛋,太稀可以再加點(diǎn)地瓜粉。 
 拌勻,這樣做出來應(yīng)該是糊糊的狀態(tài)。 
 起鍋倒油。 炸荔枝肉時,油溫要控制在70℃~80℃,太高容易將荔枝肉炸焦,太低不容易熟。 
 丟根筷子到油鍋,如圖筷子周圍有氣泡時油溫就差不多了。 
 油溫上來后,用筷子將肉一塊一塊下鍋。 下肉也是一門技術(shù)活,要是沒下好的話會成坨,所以下的時候要用筷子一塊一塊下。不要偷懶圖快一次性下很多下去,這樣很容易成坨。用筷子下肉過程中還要時不時用筷子攪拌、翻身碗里剩下的肉,這樣可以使肉均勻的裹到粉漿。 
 肉剛剛下入鍋中,先不要翻動,讓肉炸定型一下。 
 肉定型后,必須用漏勺或炒勺不停地翻攪鍋里的肉,讓每塊肉都能充分受熱。 
 炸至發(fā)白微微泛黃即可出鍋控油。 
 油溫再次升起后將剛才炸好的荔枝肉復(fù)炸一遍。 
 同樣不要停止翻攪的動作。 
 炸至金黃色便可出鍋。 
 撈出控油。 
 裝盤開吃。 
 香香脆脆的干炸荔枝肉,雖然是用五花肉做的,但是酥脆爽口,油而不膩。 
 咬一口下去,滿滿的都是肉,太過癮了! 
 再沾點(diǎn)醬油和醋調(diào)成的醬汁,更是美味的不得了,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干炸荔枝肉,原則上一斤肉一個雞蛋,放多少地瓜粉就全憑感覺了,調(diào)出來面糊稀稀的又有濃稠度,可以掛糊即可。當(dāng)然喜歡吃脆脆的就多加些雞蛋,喜歡吃干干的顆粒感的就多加地瓜粉,用粗粒的地瓜粉比較好。 
 聽說古時候,窮人家因為很少有肉吃,過節(jié)時,父母才會買來少許豬肉,裹上一層地瓜粉,看起來顯得厚實,再將摘下來的荔枝去核,果肉包裹在肉里,放入鍋內(nèi)油炸。如今在莆田鄉(xiāng)下,很多村民在做荔枝肉時,仍舊延續(xù)了這種傳統(tǒng)做法。有興趣的小吃貨們不妨一試哦~ 
 圖文:呵呵筍 音樂:好妹妹樂隊 - 歸鄉(xiāng) 
 簡單又幸福 一個吃貨的小世界 溫暖你的心 感動你的胃 (^-^)V 喜歡筍筍的菜,記得給筍筍點(diǎn)贊或留言哦。 點(diǎn)擊關(guān)注,筍筍在這里期待你的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