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零點的廣州,我站在宿舍陽臺,仰頭望頭頂?shù)?span style="font-size: 14px;letter-spacing: 0.5px;">朗月疏星,巨大的無措感如潮水般襲來,向往和猶疑彼此纏繞,攪出無底漩渦,我掙扎不出。 嘆口氣,給很久沒聯(lián)系的Q發(fā)微信:你那里幾點? 電磁波迅速穿過大不列顛島-亞歐大陸-南嶺上空,捎來她的回復:下午五點。 我眨眨眼,心想,這個地球真是奇妙啊,我這里夜黑如墨,晚風慘戚戚;她那里,卻日頭平西,余暉正灼眼。 02. 我繼續(xù)飛快地敲打手機鍵盤: 你不忙的話,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下半年學院有個去德國半年或一年交換的機會,工業(yè)大學,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對不高,半年機票食宿加起來3、4萬,不貴,出發(fā)前掙得來。 可是我猶豫的最大問題,是經(jīng)濟付出。半年表面付出是三四萬,實際差不多七八萬呢,因為損失了在國內的兼職收入啊。 03. 很可笑吧,打完這些,我也覺得很可笑。七八萬竟然可以成為一個人放棄擁抱另一種體驗的理由,抱歉讓去英美澳洲留學每年40萬往上走的朋友們貽笑大方了。 可是,沒辦法,我固執(zhí)、任性,而且還逞強。很不好意思地說,出國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深埋的夢,當然,這里特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和崇洋媚外完全無關,我愛我的祖國,愛她源遠流長的文化,愛她百折不撓的韌性,更愛她給予我的越來越硬實的底氣。我只是不知何時生出了這個執(zhí)念: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怎么能不出去看一看呢。我只是很向往國土以外的世界,出去,然后帶著更大的視野、胸懷和格局回來。 04. 我希冀的是,有一天,可以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去支付飛往異域的機票,以及在外獲得的所有體驗的全額代價。 終究不是小孩子了?;蛘哒f,人與人的出身,單就物質基礎而論,終究是不同的,我背后溫馨的港灣,尚無法為我奢侈的夢買單。 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人年輕時,始終朝著經(jīng)濟獨立的愿景邁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有沒有這個想法是另一回事。因為這將直接決定你未來的生活質量,成為你抓住或放棄一些機會的主要衡量因素。 05. 其實這次的交換通知一發(fā)布,我就征詢過許多人的意見,兼聽則明。德國該校的師姐告訴我,沒有事情是完美的,都是有失有得。德高望重的媒體人脫口而出,去呀,這么好的機會為什么不去?還猶豫什么呀。看著我長大的長輩為我加油打氣,多好呀,去看看,你將收獲的經(jīng)歷,遠超這七八萬。 很感激他們,都是為我好。 可是,我還是不安。或者說,也許內心想去德國的愿望并沒有那么強烈(我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做成一件事的首要前提,在于你很想很想做成這件事)。畢竟我二外不是德語,對這門語言一不感興趣,二完全不懂。雖然是去英語系交換,但課程也沒有很吸引我,當?shù)鼐用竦挠⒄Z水平也有限。也許我執(zhí)念的,只是想收獲一個經(jīng)驗。 06. Q很快回了一大段話,字字肺腑: 
 
 Q噼里啪啦接連發(fā)來上面一串字。 我很意外,也很感動,我那么欽佩的Q,竟會這般鼓勵我。她精準地道出了出國的最大潛在優(yōu)勢,又浮夸地指出了供需的不匹配性。 07. 我回,哎,可是我總覺得我會在那遇見什么全新的體驗和人群。 
 這里之所以一字不改地摘錄Q的大部分回復(發(fā)布此文已征求她本人同意),是因為我太喜歡她的答復,理性又不乏溫情,一針見血又鞭辟入里。放在這里,或許對正和我經(jīng)歷類似困惑的朋友們有點啟發(fā)意義。 08. Q是那種我最最欽佩的女孩子類型:漂亮,甚至有點驚艷的嫵媚;極度樂觀主義者奉行者;有頭腦有想法敢冒險;會賺錢更會花錢舍得自我投資;幽默風趣有意思。 簡直完美。 積極得可怕,她最愛說的句子是: 
 我另一個朋友曾無意說過,Q一定經(jīng)歷過什么,要不怎么那么樂觀呢,甚至樂觀得有點過頭了。 我不知道Q具體經(jīng)歷過什么,我只知道她內心強大到可以背著幾十萬的債款義無反顧飛去異域求學,可以做到沉穩(wěn)大氣地跟我輕描淡寫她的得到與失去。 09. 她曾說她壓力很大,我或許只能想象得出億分之一。 或許還不及億分之一。人性總是習慣代號入座,習慣從外表揣測本質,其實人心,從來都是個幽不可測的深淵。那些隱秘處的難過與無助,大多風干在旁觀者的眼光里。你不知,就別低估每個人背后的任何經(jīng)歷。 通常極度樂觀的人都像Q。生活本來就是一架天平,現(xiàn)實的擔子沉了,精神的擔子也會沉一點來平衡,走到極端便是樂觀主義。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是生而為人對生活最最頑強不拔的適應。 致敬所有敢闖敢得敢失堅強樂觀的姑娘。 10. 寫下這些掙扎與釋然,絕對無意評說出國到底好還是不好,只是基于我個人特殊的境地,Q的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希望讀者們不要輕易套用。 我始終堅信兩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一是,任何選擇都是得失互補,利弊相衡;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顧慮和追求,沒有誰的人生可以復制。 聽了那么多意見,最終的決定還是要自己來做。 11. 本科階段,我放棄過兩次出國交換機會。曾耿耿于懷郁郁寡歡,而今慢慢都看淡了。2018年伊始,我曾許愿說要做一個勇敢的人,所以最初對德國動心的緣由,是為想勇敢。 直到這一刻,我才隱約意識到,很多時候,抓住一些機會是勇敢,而放棄一些機會,又何嘗不是勇敢?你知道自己輸或贏、得或失,都擔得起,畢竟正年輕,路還長。 Q勉勵說,我覺得上天不會虧待你的,你會有更好的機會。 借她吉言。我也期望未來會有峰回路轉。 (借這篇拙文謝謝遠在大不列顛島的美麗的Q,謝謝你,你在我心里最棒。愛你。) | 
|  |